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文學常識手抄報

關於文學常識手抄報

1.走進文學手抄報內容

手抄報 班級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搞好班級文化建設,對於營造良好的學習成才環境,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科學、合理的班級文化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可以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手抄報又稱手寫報,是學科活動的壹種最常見的形式。

它是由學生選擇材料,自己組織稿件,自己編輯,用手抄寫的壹種小報。做壹份手抄報,要組稿、編輯、排版、插圖、書寫等,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選材、寫作、編輯、書法等諸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都很有幫助。

小小的手抄報裏,往往蘊藏著壹個大大的世界。近來,我班以手抄報的形式,結合教育教學和生活實際,掀起了制作手抄報的熱潮,創設了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思維、行為向良性發展。

壹、設計背景 班級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壹個重要途徑,歸根到底也是壹種文化。它是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師生通過教育、教學與管理活動,創設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以及承裁這些精神財富,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

這種文化是班級全體成員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創造出來的。用文化的理念統領工作,用文化的氛圍熏染學生,用文化的互動影響學生,最終會使學生養成壹定的文化素養,實現素質的提高。

而以前的班級文化僅僅局限於教師的教育、教學與管理活動,以及班級固有的圖書角、成長軌跡記錄、班級條約、名人名言等物質形態,缺少創意,陳舊不堪,少有感染力。而手抄報來源於學生自己的創作,內容新穎、活潑,形式豐富多樣,只要引導得當,不失為創設班級文化、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妙招。

二、設計創意 1、在教育目標定位上,是通過手抄報形式創設良好的班級文化,使班級文化像壹個大磁場,以巨大的磁力吸引著學生,同時像壹個大情感場,產生條條情感鏈,形成股股強烈的情感流,流向每名學生的心田,驅使著學生自覺自願地、潛移默化地接受感染、熏陶、教育和鞭策,幫助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產生積極向上、要求進步的無形力量,從而產生自主、自求、自得、自樂的強烈願望和具體行動。 2、在活動形式上,它是由學生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搜集材料,精心安排,壹筆壹畫制作的。

因為自主,激發了興趣,學生樂意去做;因為滲透了心血,學生樂意去看;因為切合實際,學生潛移默化受感染。 3、在作業設計上,手抄報可以是定期出版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是專題性的。

為了方便,我班大都采取不定期的方式,不定期的手抄報可以不限定內容,不限定時間。如需要結合近期學校教育主題時,可以由班主任指定專題。

手抄報多利用學生雙修日的時間完成,靈活機動,未給學生造成作業的負擔。 三、設計依據 1、理論依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幾十年前就有這樣的願望:“解放孩子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使他能幹;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談;解放孩子的空間,使他能接觸大社會、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時間,使他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而全國教育界也正在進行高中新課程改革,倡導尊重學生個性、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索適應課程改革要求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使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

2、客觀條件:壹方面,學生尤其是中學生,都有多方面占有材料,篩選有效信息,培養各方面能力,展示自身才華的主觀需要,另壹方面,信息技術的普及運用,也為學生查找所需材料,借鑒模仿手抄報形式,激發創作靈感提供了技術保證。 四、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

知識準備: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網絡查詢了解手抄報制作的相關要求,了解手抄報制作的有關知識。 (1)手抄報的形式。

制作手抄報用八開紙的版面,中間對折成為壹、二兩版。要求有標題,有刊頭刊尾。

版面布局合理,排版設計勻稱。字跡規範美觀,壹律用珠筆或鋼筆書寫。

(2)手抄報的內容。每份手抄報有壹個集中的主題,圍繞主題篩選材料,編制欄目,根據版面截選材料。

內容要求新穎活潑,可自己寫作也可引用他人。 (3)手抄報的制作步驟。

分為定主題,定報名(新穎、貼切、有創意、寓意深遠),編制欄目,美化與設計(版面設計與報頭、題花、插圖、尾花等設計)和花邊幾個環節。 組織準備: 5人壹個編輯小組,有主編,美編,采編,文字編輯,各司其職,又相互合作。

全班分十個小組,完成手抄報後,張貼於教室四壁,大家進行評優活動,小組之間展開競爭。 2、實施階段 (1)確定主題和選材。

手抄報的主題與素材的選定靈活多樣的,要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主題選定要依據學生興趣,遵循課內外結合的原則。

A可以根據學校主題教育內容確定。如創建文明城市、孝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期中期末交流學習方法、學習經驗等。

2.文學手抄報大概內容

1,寫讀書的益處2,寫讀書的名言3,寫壹寫壹些名人的讀書故事4,畫壹些畫 ◎魯迅嚼辣椒驅寒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

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壹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壹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壹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壹顆辣椒,放在嘴裏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

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王亞南苦讀成才 王亞南睡三腳床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誌,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壹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

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壹覺後迷糊中壹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壹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

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壹。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唐宋八大家之壹的蘇東坡,年輕時自認為已無書不讀,便大書壹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後經壹老翁指點,遂改成:“發奮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

◎郭沫若曾寫過壹副讀書聯:“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壹曝十寒。”意思是說,讀書要靠平時下功夫,不能壹心血來潮就加班加點搞突出。

要想獲得成功,必須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決不能時而勤奮時而懈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

當妳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妳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麽,書又會愈讀愈厚。

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壹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壹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

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壹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裏去抄書,壹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壹次看到了壹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壹遍又壹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

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壹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壹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

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壹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壹面幫助我在壹片爛泥塘裏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沈沒在這片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鑿壁偷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 由於家裏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幹許多活,掙錢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壹黑,就無法看書了。

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 他的鄰居家裏很富有,壹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壹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妳們家的壹寸之地呢?”鄰居壹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麽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壹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

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壹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壹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

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裏白幹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巴金的讀書方法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壹奇了,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壹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誌兩點鐘來量體溫。

我坐著,壹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

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壹些書,壹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壹點美好的東西。” 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 *** 在那裏回憶曾經讀過的書。

這樣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巴金列舉了兩個例子:壹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壹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壹類的句子。

當時沒有電,也沒有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

3.我愛文學手抄報內容

淺談文學:主要談談文學的理論知識 文學與美:從審美的角度看文學 文學賞析:簡單說說如何賞析 中外佳文:可簡潔中外著名小說、詩歌、散文等 我的文學:說自己對文學的愛,也可加點自己的文章 註意:每個版塊都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文學是值得我們大家***同探討的話題,自古的文人有李白,杜甫,杜牧,孔子。

他們用自己的筆敢於批判當時的封建社會,做了文人應該做的事情。現在,我也喜愛文學。

我要用我的筆,創造祖國更加輝煌的明天。 目可以是妳對文學的看法,文學是怎樣的?等等,關於文學的都可以寫,例如: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

我們也是啊 真是同病相憐啊 。

4.文學手抄報內容 寫哪些內容

海風吹拂海面。

吹拂著無千年的滄桑。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積澱下,讓文學在前人未有的探索中發出驚異的光芒。

文壇上,似曾徘徊過無數出色的文人墨客。 其實文人的體內會奔騰著壹匹野馬。

桀驁鬢毛流淌風華。他們願在荒蕪的闊野上,以淚漸灑。

達達的馬蹄要踩出文學之花。 長亭內,醉酒當歌,嘆人生幾何,豪邁地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閱人無數的時光引無數後輩由衷啟迪。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含情脈脈,雙眉緊鎖著淡淡憂愁的文學是值得我們大家***同探討的話題,自古的文人有李白,杜甫,杜牧,孔子。他們用自己的筆敢於批判當時的封建社會,做了文人應該做的事情。

現在,我也喜愛文學。我要用我的筆,創造祖國更加輝煌的明天。

古代才女--李清照,又在細雨霏霏的夜晚,創作著那壹首首屬於自己的詩篇……豪放與婉約兩大流派,如壹對霸氣的龍鳳,在歷史的長空,騰飛自今。 回眸過去的裏程,讓我們自豪敬佩。

展望未來的旅途,又讓我們信心百倍。 東西方文學的交融,出現了更多流派。

以英國的斯特恩開始的感傷主義,以但丁為首出現的文藝復興,以寫照生活為主的自然主義等等。 又過了若幹年。

出現了歐洲神話文學巧匠安徒生,唯美詩歌主義的泰戈爾等等。在神聖的東方領域上,跋涉出了胡適,魯迅等才人,他們在文壇上力挽狂瀾…… 時間翻閱,跨越新世紀的門檻。

80年後又湧現出壹批批優秀的少年作家。另類的韓寒,小才女的蔣方舟,花語新秀的葉迷,滕萍等等。

高爾基曾經說過"文學既人學。"的確,文學是人學。

可是當文學涉及到人學時候,在旅途中的文學者會感到很孤獨,很痛苦。可正如此,才出現了文人們所說的--孤獨是詩人的情人。

立足當今世態,真正愛文學的人越來越少了。特別是當文學巨匠巴金去世後,不少人已覺察到文壇開始走向沒落。

這個話題,在文學圈裏,已是***同矚目的問題。余傑也說:"當代文學正是缺乏古希臘復興時那股悲憤偉大的歷來能夠。

"如此,作為後輩的我們,更應該於此升華,復興文壇昔日的輝煌。 文學。

僅僅幾筆的兩個字,卻是壹個多麽沈重的字眼。當代著名作家趙麗宏曾比喻,文學是求知閱世的過程裏,壹項重要的大門。

她曾說過壹段話,多年後,仍讓我記憶猶新-- "文學是人類感情的最豐富最生動的表達,是人類歷史的最形象的詮釋。壹個民族的文學,是這個民族的歷史。

壹個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新生,是這個時代生活百態的社會風俗畫和人文風景線,是這個時代精神和情感的結晶。" 曾經我也寫過壹篇文章,叫做《我愛文學》。

那時的我,對文學這扇大門充滿了好奇。而今天,我寫的這篇文章仍叫《我愛文學》,這時的我,內心充滿著對未來的的希翼與憧憬。

我相信,只要愛文學,就離文學不遠。文學其實就在我身邊。

當壹切成為過去時,翻開昔日的驛路隨筆,甜蜜依在。因為文學能經受得起時空地域的輾轉流離。

古人曾對文學作品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出清風,如霞,如煙,如幽林曲間,如淪,如漾,如珠寶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 的確,文學作品正是反應壹個人內心的真實寫照。

文學者了解對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觀看對方的文學作品,從而下於評估。在文學的領域上,總有壹種摸索不清的依賴。

這點至今壹直都讓我很困惑。例如壹個文學者跟另壹個文學者的態度,與壹個文學者與非文學者相處的態度決然不同。

陌生的文學者偶遇,總會有壹總莫名的相信與依賴。我想,這或許是文學給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吧。

身邊總會有不少人感覺學文學的人很神經質。這正是導致學多文學者自殺身亡的致命原因。

往往看事物越透,想得越多,大腦總會承受不住太大的壓力而爆發。正如哲人周國平所說的:"看世超過了壹定的距離,就難以成為躊躇滿誌的風雲人物。

"所以,我們看世需要保持壹定的距離。 "文學正是消耗壹定的時間去閱讀壹定的文學作品。

"不久,又出現了這個說法。而現在,真正的"煮字療疾不舍晝夜"的文人很多不顧及生命長短,錢財多寡,名利得失。

以"淡泊已明誌,寧靜以致遠。"吸求壹顆純凈光潔的心像皎皎月色朗照漆黑漫長的夜行路。

我想,浮生若此,也便是知足常樂了。 前面仍有壹段很長的路要做。

盡管我知道,永遠到達不到文學彼岸,但是我仍會永不停息地向前邁進,做壹帆小小的航船,漂流在文學的灣港,心中只為了年少的那句誓言--"我愛文學!" 讀書的樂趣讀書,對我來說是壹種享受,我想這種享受不是每個人都能體會的到。能享受到讀書的樂趣依我看來也需要緣分。

緣深,似乎成了書呆子,愚不可及;緣淺,開卷無益,擲書而茫然。古雲:「活到老,學到老」;從古至今,多少的偉人莫不是經由讀書而踏上成功之路?懸梁刺股的蘇秦、鑿壁偷光的匡衡、藏火苦讀的祖瑩、廣涉書海的曹雪芹、自學成才的王雲五,他們鍥而不舍的求學精神,在在皆為後人樹立了良好的楷模。

5.給點文學的資料,我要做文學小報

《文學》:1933年 7月 1日在上海創刊,由文學社創辦,上海生活書店出版。

第 1卷編輯者署文學社,第2卷至第9卷先後由傅東華、鄭振鐸、王統照主編。黃源參加了第1卷至第5卷的編輯工作。

鄭振鐸、茅盾是《文學》的主要發起人。編輯委員會成員為郁達夫、茅盾、胡愈之、洪深、陳望道、徐調孚、傅東華、葉紹鈞、鄭振鐸。

創刊之初魯迅曾是編輯委員會成員之壹。辦刊的宗旨“在於集中全國作家的力量,期以內容充實而代表最新傾向的讀物,供給壹般文學讀者的需求。”

刊物內容豐富、欄目眾多,且時有變動,較為固定的大致有小說、散文隨筆、詩歌、劇作、文學論壇、書評、作家論、文學畫報、翻譯、世界文壇展望等。其中以刊登名家的文學創作、文學理論、作家作品研究為主,對新進作家的作品也經常予以發表和評介。

特約撰稿員有魯迅巴金老舍丁玲冰心朱自清許地山王魯彥郭紹虞耿濟之田漢鄭伯奇戴望舒張天翼黎烈文等48人,還有許多著名作家如郭沫若、阿英、周揚、胡風、蹇先艾、林語堂、沈從文、沙汀、艾蕪、蕭軍、蕭紅、臧克家、吳組緗等也經常為之寫稿,撰稿作家上百人。在創作方面發表過許多有影響的作品。

小說如茅盾的《殘冬》、《多角關系》、《大鼻子的故事》,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鬥》、《壹個練習生》,王統照的《山雨》、《秋實》,許地山的《春桃》、《女兒心》,王魯彥的《屋頂下》、《鄉下》,鄭振鐸的《桂公塘》、《取火者的逮捕》,郁達夫的《遲暮》、《出奔》,巴金的《沈落》、《神》、《鬼》,老舍的《上任》、《微神》、《我這壹輩子》,張天翼的《包氏父子》、《清明時節》,沈從文的《八駿圖》,沙汀的《苦難》,艾蕪的《咆哮的許家屯》,蹇先艾的《鄉間的悲劇》,吳組緗的《天下太平》,端木蕻良的《鷺湖的憂郁》,蔡希陶的《蒲公英》,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散文隨筆如魯迅的《我的種痘》、《憶韋素園君》、《病後雜談》、《病後雜談之余》,朱自清的《哀互生》、《妳我》,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勞者自歌》,巴金的《旅途隨筆》,王魯彥的《父親的玳瑁》,沈從文的《湘西散記》;詩歌如王統照的《她的壹生》、《吊今戰場》,臧克家的《罪惡的黑手》、《中原的胳膀》,朱湘的《莊周之壹晚》;戲劇如洪深的《劫後桃花》(影劇),陳白塵的《金田村》、《蘆溝橋之戰》,夏衍的《賽金花》,李健吾的《梁允達》、《老王和他的同誌們》等。這些不同體裁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對當時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鬥爭和其他種種社會沖突,做了現實主義的真實描繪,成為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著作。

《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比較重視,在現代文藝報刊中,它是發表作家專論最多的刊物,先後刊載過茅盾的《冰心論》、《廬隱論》、《落花生論》,胡風的《林語堂論》,穆木天的《徐誌摩論》、《郭沫若的詩歌》,許傑的《周作人論》,蘇雪林的《沈從文論》等較為重要的論文,在作家研究方面具有開創作用。對丁玲的《母親》、王統照的《山雨》、艾蕪的《南國之夜》、吳組緗的《西柳集》、夏徵農的《禾場上》、彭家煌的《喜訊》、周文的《雪地》、萬迪鶴的《達生篇》、蔡希陶的《蒲公英》、曹禺的《日出》、臧克家的《烙印》、艾青的《大堰河》等都作了比較中肯、及時的評介。

《文學》對新文學運動和創作實踐方面的問題,發表過魯迅的《又論“第三種人”》、《論諷刺》、《“文人相輕”》(壹至七論全文)、《“題未定”草》(壹至三),周揚的《現實主義試論》、《典型與個性》,胡風的《現實主義底壹“修正”》等文,著重從作家對現實的態度、創作與現實的關系上作了理論剖析。郁達夫、金兆梓、適夷、胡秋原、杜衡、沈起予等筆談《五四文學運動之歷史的意義》,阿英的《中國新文學的起來和它的時代背景》,茅盾的《新文學前途有危機麽?》、《論初期白話詩》、《敘事詩的前途》,朱自清的《新詩雜話》、《新詩歌旬刊》,屈軼的《新詩的蹤跡與其出路》,陳雨門的《中國新詩的前途》,張庚的《中國舞臺劇的現階段》,洪深的《壹九三三年的中國電影》等文,就中國新文學發展中的壹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這些文章對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文學》還於1934年 7月出了“文學壹周年紀念特輯”——《我與文學》。

有茅盾、巴金、鄭伯奇、胡風、葉紫、艾蕪、沈從文、卞之琳等59人撰稿,寫下了他們各自同文學的關系和“親切體驗”,“成為文學史的珍貴資料”(《我與文學?引言》)。1935年 7月又出了“文學二周年紀念特輯”——《文學百題》,有蔡元培、魯迅、茅盾、葉紹鈞、朱自清、郁達夫、洪深、阿英、胡風、豐子愷等60人撰稿,從多種角度簡要介紹了有關文學特性、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學體裁、文學流派、創作方法等文學知識(上海書店於1981年復印了上述兩個特輯)。

1936年11月、12月曾編刊“魯迅先生紀念特輯”(壹)、(二),茅盾、鄭振鐸、王統照、傅東華、郁達夫、鄭伯奇、夏丏尊、歐陽凡海、力群等撰文作畫,悼念這位新文學奠基人的逝世,開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