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壹兩天 。
上半年來六廿壹,下半年是八廿三。
解析: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壹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包括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中氣和節氣相間地排列。從春分起十二個中氣分別是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
2、數九歌:
壹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七九凍河開,八九燕歸來,九九加壹九,耕牛遍地走。
解析:
1、壹九二九不出手: 壹九二九冬至後天氣比較冷, 手放在外面會太冷, 難以承受, 甚至會產生凍傷, 所以忍不住在口袋裏, 這是 "不出手"。
2、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是壹年中最冷的季節, 河裏有厚厚、堅固的冰, 行人可以安然無恙地在河上行走。
3、五九六九沿河看柳:在最寒冷的時候, 當五九六九天氣開始逐漸升溫, 柳枝種植的河流開始發芽, 壹切逐漸恢復, 以消除冬季的抑郁癥, 人們不禁看到柳樹。
4、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七九當冰雪開始融化, 凍結的河流將慢慢解凍, 並聽到水的雜音, 到八九溫暖的天氣, 燕子將從南方飛回築巢, 開始新壹輪的忙碌和無休止的循環。
5、九九加壹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天氣轉暖,漸漸有了春水,天氣壹直比較暖和,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到處都是牛的工作,忙得不可開交,而且還預示著壹個新的希望和壹個新的開始。
擴展資料:
在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氣候變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劃分四季的方法,立,開始。即春、夏、秋、冬開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為每年公歷2月4日前後;立夏為每年公歷5月6日前後;立秋為每年公歷8月8日前後;立冬為每年公歷11月7日前後。
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這兩天晝夜時長相等,同時,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兩段。春分為每年公歷3月21日前後;秋分為每年公歷9月23日前後。
夏至、冬至:是指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經來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晝最長,冬至日白晝最短,因此古人分別稱之為日長至和日短至。夏至為每年公歷6月22日前後;冬至為每年公歷12月22日前後。
雨水:指幹旱期已經過去,降雨開始逐漸增多。雨水為每年公歷2月19日前後。
驚蟄:動物冬眠叫入蟄,復蘇後叫驚蟄,古人認為,是春天的雷聲驚醒了冬眠的動物,故曰驚蟄。驚蟄為每年公歷3月6日前後。
清明:是指天氣清明潔凈,草木返青,春回大地的時令。清明的日期為每年公歷的4月5日前後。
谷雨:古人言,“雨生百谷之意”。此時雨水明顯增多,促使谷物茁壯成長。谷雨的日期為每年公歷4月20日前後。
小滿:指夏季的農作物開始結穗,但顆粒尚未飽滿,正在成熟期。小滿為每年公歷5月21日前後。
芒種:指有芒的大麥、小麥等農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割了。
小暑、大暑:都是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是剛開始熱的時候;大暑是最熱的時候。小暑為每年公歷7月7日前後;大暑為每年公歷7月23日前後。
處暑:指天氣轉涼,炎熱的夏季已經結束、隱藏起來。處暑為每年公歷8月23日前後。
白露、寒露:氣溫降低,夜間的霧氣已經可以凝結成白色、晶瑩的露珠了。白露為每年公歷9月8日前後;寒露為每年公歷10月8日前後。
霜降:天氣越來越冷了,水汽凝結成了顆粒狀的白霜。霜降為每年公歷10月23日前後。
小雪、大雪:入冬以後開始下雪,小雪、大雪表示落雪的程度。天氣越冷雪就越大。小雪為每年公歷11月22日前後;大雪為每年公歷12月7日前後。
小寒、大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小寒指寒冷初期;大寒指壹年中最冷的日子。小寒為每年公歷1月6日前後;大寒為每年公歷1月20日前後。
人民網—“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人民網—冬至是怎麽來的?全國各地數九歌有什麽不同?
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