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雷大作,歌聲喧天。
多情的細雨編織春夢,把春夢變成紅字的詩。
其次,
風雷大作,歌舞喧天。
多情細雨濕春夢,壹片紅紙寄相思。
註:春雷驟響,萬物生長。3月5日,迎來了震撼人心的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此時天氣轉暖,蟄蟲醒來,迎來“九九”晴天。觸目驚心的節氣有什麽特點?為什麽說“春雷驚蟄”?氣象學家和農業專家為妳揭秘。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研究所副教授蔣小東表示,所謂的“喚醒”字面意思是春雷開始響起,喚醒了蟄伏在地下過冬的昆蟲。這裏涉及到兩個元素:雷和蟲。
從氣象特征看,震前震後氣溫上升較快,雨水增多,寒冷的日子即將過去。除了東北和西北,全國其他地區的平均氣溫都上升到了0攝氏度以上。此時土壤溫度上升,隨著暖濕空氣的增強,空氣中的水汽逐漸豐富。高聳的雷雨雲系在此期間發展起來,雲中正負電荷激烈碰撞,使得春雷響徹雲霄。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春雷的發生時間不盡相同。緯度越高,大氣越冷,春雷出現的越晚。生活在中國江淮、江漢、重慶壹帶的人,都能聽到第壹聲驚雷。
至於‘春雷驚萬蟲’,其實是古人對物候成因的誤解。蔣小東說,古人認為,節氣前後頻繁的春雷“喚醒”了冬眠的昆蟲,冬天的卵開始孵化。但實際上,冬眠在地下的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它們結束冬眠,爬出地面的真正原因是溫度的上升。
自古以來,觸目驚心的節氣就被視為春耕的開始。這期間,江淮壹帶小麥拔節,田裏蔬菜長苗,果樹發芽開花,花卉播種育苗。農業諺語說“春雷壹響,農人由閑轉忙”,此時各種農活蜂擁而至,人、畜、機都停不下來。
“各種各樣的昆蟲在醒的季節隨時準備行動,人們會打掃院子,撒草木灰或石灰等。防止病蟲害。由此看來,古人對節氣的總結是科學的、實用的,是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陳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