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裏,總有壹種“趣“在等妳!
百年前蕓蕓眾生裏
壹個人的風花雪月
鮮衣怒馬,浪漫終身
兩個人的相濡以沫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壹世人的天地至美
偶寄閑情,樂乎吾心
他們篤實著、深情著
振奮著、癡迷著
投入著過生活
在壹簞食壹豆羹的煙火氣裏
清貧不無趣,坎坷不失真
對於如今大多數人而言
閑情逸致的生活似乎停留在
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地
很多人將這種無奈
歸咎於當下生活的忙碌
但不論是如今還是遙遠的曾經
生活從來沒有簡單過
百年前的那些文人們
經歷了現實生活考驗
奔波著生計稻粱時
是怎麽從平凡生活中發現美的
又是怎麽從茍且與繁勞中
潤養出壹點生活的滋味與樂趣的
中式 情感 美學三書
或許可以為我們解答
中式 情感 美學三書有《浮生六記》、《閑情偶寄》、《陶庵夢憶》,不同於戲劇、小說的故事虛構,都是作者 真實生活的記錄,情真意切 ,展現了鮮活生動的風俗畫卷,當時的 社會 環境、市井百態、風土人情,躍然紙上。
書裏的先人們, 壹面咀嚼了現實的苦難,壹面營造了悠然逸致的精神世界。 他們是怎麽愛,怎麽玩,怎麽把清貧的生活過成詩的呢?
怎麽愛?
沈復 《浮生六記》 告訴我們,兩個人的相濡以沫。布衣飯菜,可樂終身。
怎麽生活?
李漁 《閑情偶寄》 指出“當刻刻偷閑以行樂”,用細節把日子過成詩。
怎麽做更好的自己?
張岱 《陶庵夢憶》 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持續做壹個深情的人吧。
面對生活種種壓力,我們常常陷入焦慮和煩躁的情緒,對於生活似乎漸漸變得冷漠、麻木,翻開 「中式 情感 美學三書」 在此中舒緩節奏,參考打樣自己的生活, 復蘇我們沈寂的,對生活的熱情與深情。
無論活在怎樣的環境,都應該對生活懷有深情,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興致勃勃地做事,享受從中的樂趣。
巧合的是 三本書的作者都是江南人 ,江南自古便是文人輩出,文化底蘊深厚,在他們的筆下,不管是談論養花尋石,還是建築園林的布設,哪怕盆栽插花的要點,都像是經驗十足的藝術家所寫出的鑒賞之作。
書中 沈復 采冬梅入瓶,案上也可臥觀園林; 李漁 造小園作室,院子也可寓目千山; 張岱 賞西湖之雪,舟芥也可名傳百世,在他們的筆下,草木、盆玩、賞石,都是天地大美之物,花色、月色、茶色都是人間可愛之物。
讀這些小品文,在浮躁喧囂中如飲甘泉。
· 本套書的壹大特色就是配有 名家經典畫作, 文圖結合。
· 以流傳已久的 經典版本為底本, 譯文、原文、註釋清晰。
· 裝幀古典有意蘊,排版簡潔疏朗。
· 獨家贈送古典軟木杯墊 。
此外書中還有南開大學 歷史 學博士,人稱“文化江山壹女史” 李冬君長序15000字推薦 ,讀之,猶如打開廣闊的審美境地。
《浮生六記》
布衣菜飯,可樂終身
對於世間男女而言,人多是平平凡凡的,日子多是平淡如水的。沒有波瀾壯闊,沒有驚天動地,難道就必須是乏味?
兩百多年前,壹個蘇州女子將布衣蔬食的生活,過得妙趣橫生。
這位女子就是陳蕓,這本書是被人稱為“ 晚清小紅樓 ”的《浮生六記》,自面世以來,此書受到林語堂、魯迅等眾多文人的推薦。
《浮生六記》 是清朝蘇州人沈復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 自傳體散文 。有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等篇章。
沈復以夫妻生活為主線,各有側重地講述了自己的半生經歷,兼遊記見聞、山水景物、閨閣閑情、文論藝評, 非常適合隨身攜帶閱讀。
書中文字如同清風拂面,尤其打動人的是平平淡淡中,那份力透紙背的真情。 縱然陷入困窘,依然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簡樸而精致。
兩人在外寄居時,蕓娘也能把貧寒的日子過成詩。就地取材制作活動屏風、撿來石頭堆砌假山、在自家簡陋的庭院種出壹大片花來……
難能可貴的是,書中的他們突破了封建世俗的觀念,沈復對蕓很是欣賞和寵愛,比如 「閨房記樂中」 愛妻想出去逛廟會,但因女子不能拋頭露面。
沈復出主意:“妳戴我的帽子,穿我的衣服,女扮男裝跟我玩兒去!”在他們的生活裏,這樣的故事天天上演。
雖然沈復過得家徒四壁,但是字裏行間絲毫沒有流露出哀怨憤懣,我們看到的反而是壹個熱愛生活、懂得生活,洋溢著安貧樂道精神的人。
在「閑情記趣」篇中寫 插花、盆景 的部分堪稱美學教科書, 不僅情趣高雅,還能馬上學以致用。
這版的《浮生六記》中還配有明代 “吳門畫派”沈周的《東莊圖冊》 ,展現了甘恬自洽、令人神往的理想生活。
插畫悠然愜意、高曠明快、深幽清雅的風格與《浮生六記》的閑情之趣、浪遊之快相得益彰。
另精選數張鴛鴦圖,匹配文中“願生生世世為夫婦”的美好寓意。
《閑情偶寄》
樂不在外,而在心
成功沒有標準答案,找到讓自己開心的生活方式比什麽重要。
400年前,有壹個人吃喝玩樂無壹不精,他是壹流的 美食 家,會吃會做懂 養生 。
他是清代家喻戶曉的大戲劇家,現在我們稱譽他為“ 世界喜劇大師 ”、“ 東方莎士比亞 ”。他自組戲班,自編自導自演多部戲劇作品傳世。
他也是 出版人 ,組織編繪了《芥子園畫譜》,問世百年來,風行於畫壇,是學畫必修之書。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無以數計的中國畫名家,都以此開啟繪畫之門。
他還是個 旅行家 ,“三分天下幾遍其二”,“名山大川、十經六七”,“四海歷其三”,中華大地的奇山秀水到處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他還懂美容造型、精通室內設計,還能主持修建園林建築,業余搞些發明……生活中每壹個細節都極致風雅。
他就是李漁, 李漁的可貴之處在於,雖然經濟窘迫,可是在他的身上看不到愁苦,他站在更高點上對生活加以欣賞和品評。
他說: “樂不在外而在心”,“當刻刻偷閑以行樂”。
而他也將壹生藝術和生活經驗著成壹部生活百科全書: 《閑情偶寄》。
這部暢銷300多年的作品,對 梁實秋、林語堂 等現代散文大師影響至深,林語堂贊嘆《閑情偶寄》道:這個享樂主義的劇作家又是幽默的大詩人,講了他所知道的壹切。
《閑情偶寄》 包羅萬象,有園林、建築、花卉、器玩、頤養、飲食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頗有生活藝術指南的作用, 無論妳對哪個方面感興趣,都能從書裏找到新穎獨到的見解。
本書選取了 頤養部、飲饌部、種植部、器玩部、居室部 中的絕妙之作,走進李漁的世界,妳可以真切看見,這位湖上笠翁的胸中蘊藏著幾許山水,幾多春色。
文字疏淡而意境朗闊,生活瑣細、平常之物,在李漁筆下,皆有大美。 事實上,有關生活的品味,他都不妥協。
寫風物 ,“花肥春雨潤,竹瘦晚風疏”。
談 養生 ,在《閑情偶寄》的頤養部中,他詳細道出壹年四季排遣憂慮之法。富人要如何享福,窮人又如何行樂,壹年四季要怎麽自在,出遊又如何舒坦,春天怎麽活,夏天怎麽活......凡人們日常生活之處,無所不談。充滿新異,充滿風趣,字裏行間流露著幽默和智慧。
書中配有接近李漁人生態度的,“吳興八俊”之首 錢選傳世名畫做插圖 ,力圖呈現李漁壹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不妥協。
李漁如有聞,當誇本書是有史以來尤佳配圖版,錢選是隱者,李漁是人間大隱,境界相合,惺惺相惜的生命在默然對話。
其中白話譯文由“小說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彭劍斌以閑情筆調譯述,飽含文學之美和詩歌之美,讀來輕松愉快。
《陶庵夢憶》
癖好深者,皆深情
金陵賈寶玉 百年前, 紹興有個張岱 。和寶玉壹樣,張岱也出生於壹個顯赫、富貴的仕宦之家,錦衣玉食,長物風流,無所不好。
前半生他享盡了人間的繁華靡麗,明朝滅亡後家道破落生活窮困潦倒。
他跌宕起伏、豐富不可復制的奇特個人經歷,集合成了壹部極美 《陶庵夢憶》 ,給我們描繪了壹幅晚明時期的生活畫卷,壹個個令人大開眼界、驚嘆不已的生活場景,每則小品文雖字數不多,但篇篇精彩。
張岱不是壹個傳統意義上正襟危坐的讀書人,常人眼裏的他是不務正業的斜杠青年,愛好廣泛又樣樣精通,接觸到的人更是各行各業形形色色。
所以不管他筆下寫的是人還是事,都那麽別開生面,情趣盎然,引人入勝,越看越有味道。
書中風土人情,娓娓道來,人文地理,相映成輝,無論陽春白雪,還是市井玩好等諸般,都在他 俏皮絕句 裏紛紜呈現。
每年七月十五的西湖,城門將關,人群散去,張岱壹行人才緩緩靠岸。坐在微涼的斷橋石階上,對月舉杯暢飲。等到東方既白,客人紛紛散去,他也不急著回家,只是上船重新向著荷花叢中去了。
在 「西湖七月半」 中,他寫出:“疏影橫斜,遠映西湖清淺;暗香浮動,長陪夜月黃昏。吾輩縱舟,酣睡於十裏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湖心亭看雪」 篇,“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看這段西湖雪景的描寫,妳會驚訝地發現,張岱的觀察法之妙竟與現代電影的鏡頭藝術不謀而合,僅寥寥數筆,清新淡雅,如詩如畫,360度立體環繞視角,讓人徜徉其中,悠悠然樂而忘返。
張岱也是名副其實的 舌尖上的 美食 家 ,無論是食物、飲水、品茶,都深得其精妙之處。 「蟹會」 中“食品不加鹽醋而五味全者,為蚶、為河蟹。”
看到這裏身為吃貨的妳,壹定會產生認同感,頻頻頷首會心壹笑,饞涎欲滴,欲罷不能......
本書還收錄了鮮見於世的張岱自序。
配圖精選 張岱平生好友陳洪綬 雜畫圖冊等 傳世佳作 ,其奇崛、典雅的珍貴古畫,與張岱審美意圖相得益彰。壹邊讀文,壹邊看畫,賞心悅目。
全套書裝幀精美
獨家隨書附贈古典軟木杯墊
拿到這個版本的書,真是心中壹喜呢!古樸的裝幀顯得格外高雅;紙頁摸起來格外有手感。
這套書由“ 中國最美的書”獲得者許天琪設計 ,四色印刷,裝幀精巧。山川流動中掩映別致古畫,內文橫豎混排、疏朗有序,用詩情與匠心營造書的 古典意蘊之美,值得收藏。
內頁紙張柔和不傷眼,書頁中的字體排版也非常的別致,簡潔疏朗,清晰明了,方便閱讀。
獨家贈送:古典軟木杯墊 ,有如意成雙的雙兔、雙雀、壹攬芳華的春蘭、夏荷,***4款,隨機贈送壹款。
除了上述「中式 情感 美學三書」外,還有以下生活美學經典系列:
品讀生活美學經典,發現心中的桃花源,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對於今天的人來說,傳統生活美學是讓我們找到人生趣味,優雅從容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