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青春講的也在建國初期到塞罕壩林場植樹的時代,很激情的歲月、也很給人感想。這裏給大家分享壹些關於最美的青春觀後感,方便大家學習。那麽《最美的青春》觀後感怎麽寫呢?
《最美的青春》觀後感怎麽寫(壹)
最近,我看了電視劇《最美的青春》,這部劇以塞罕壩造林人的真實事跡為原型創作,講述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以馮程、覃雪梅為代表的大中專畢業生,積極響應祖國號召,創造塞罕壩綠色奇跡的故事。
前壹段時間,我們剛剛學習過塞罕壩精神,通過電視劇,我把當年塞罕壩人敢為人先,在荒原上植樹造林,開創壹片新天地的精神體會地更深了。特別是馮程為了完成陳工臨終前的囑托,也為了完成自己曾經在已經去世的女友描繪的塞罕壩世外桃源美景的夢想,堅守塞罕壩,為荒漠披上綠洲付出熱血甚至生命。馮程和覃雪梅、趙天山等為代表的來自全國18個省市的林業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與當地林業幹部職工為骨幹的開荒隊伍,與當地幹部群眾壹起,拉開了與自然抗爭的序幕。
什麽是最美的青春?
青春就是壹群年輕人在蒼茫的荒漠中風沙中手挽著手前行的身影,青春就是白茫茫大地上季秀榮穿著紅裙子翩然起舞的身影,青春就是年輕人為了育苗專業知識而常常爭吵,青春就是食堂裏吵吵鬧鬧吃著粗糧卻始終飽滿的革命熱情,圍桌而坐吟誦詩歌“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沈”,最美的青春,是傳承艱苦奮鬥,投身國家事業。
他們身上不僅有著堅定的意誌力和頑強的生命力,更有著樂觀向上、奮發圖強的正能量。《最美的青春》用馮程等人不畏惡劣的環境,無私地奉獻出青春甚至生命,與大自然勇敢抗爭的塞罕壩精神向觀眾傳達正能量的價值觀,讓當代年輕人受益匪淺。幾代人的青春和堅守,從壹棵樹到壹片林海,創造出塞罕壩的綠野奇跡,塞罕壩造林人“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最美的青春》觀後感怎麽寫(二)
用了三天時間,我看完了央視大劇《最美的青春》,我意猶未盡,感觸頗深。
該劇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以馮程、覃雪梅、孟月等為代表的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環境和更好機會,來到承德境內的塞罕壩上植樹造林,不畏艱難,克服了壹個個難題,最終使得沙漠變綠洲,荒原成林海,塞罕壩從高原荒漠變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
看完電視劇後,我壹直在思考,為什麽說他們的青春是最美的青春,最美的青春是什麽樣子的青春。
關於《最美的青春》觀後感怎麽寫的相關內容就介紹到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