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達手法。凡是詩歌引用有關過去的人、地、事、物的史實,或有出處的詞句、美句,來表達壹個詩人的願望或感情,增加詞句的形象、意蘊、雅量,或意境的內涵、深度,都叫“典故”。用典也是詩歌中的壹種修辭手法,可以避免壹目了然,給讀者字裏行間留下聯想和思考的空間。的確,巧妙而恰當地運用典故,可以使詩歌寓意豐富,凝練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使詩句更加凝練,使文字近而遠,含蓄委婉,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達到古代詩人常說的:觸底!下面,我主要講四點。第壹,詩歌典故的主要作用;二是典故的主要形式;三是運用典故的方法;四、用典要註意三個問題。首先,具體說說詩詞典故的主要功能:
第壹,評論歷史,參照過去討論現在。比如:
薄欽準(杜牧)
煙籠塞水沙,夜近秦淮酒樓。
商人不知恨國,仍隔河唱“後院花”。
詩中的歌名《後庭花》是壹個典故。南朝陳後主的《玉樹後花園花》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詩人生活在晚唐時期,當時國運衰敗,這些統治者並不重視國事,而是聚集在餐廳裏欣賞頹廢的音樂。他們怎麽能不讓詩人擔心歷史會重演呢?因此,詩人在這裏借用陳後主因縱情聲色而最終亡國的歷史故事,來諷刺晚唐統治者的虛度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