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隆中對》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隆中對》教案三篇

#教案# 導語《隆中對》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對”,是下對上的回答,這裏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這壹問題作出的回答。 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篇壹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積累文言實詞,掌握常見文言句式,培養文言語感。

 2過程和方法: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結合《三國演義》第37和第38回,引導學生了解史家筆法和小說家筆法的異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現文中人物的閃光點,教育學生做熱愛祖國、誌向遠大、有理想有抱負有智慧有膽識的人;做尊重知識,重視人才,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人。

 教學重點讓學生分析理清諸葛亮壹番話的核心方針依據。

 教學難點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及背景。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方法朗讀法提問法討論分析法多媒體演示等

 教材及學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師表》和《三國演義》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寫,九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已經有壹定水平,因此對教材的橫向聯系和縱向拓展可適當加寬加深。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用課件播放《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教師提問:“眼前飛揚著壹個個鮮活的面容”,請問,妳的腦海裏都裝著三國中的哪些英雄?妳最喜歡誰?為什麽?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迅速活躍起來。

 然後出示課件:杜甫《蜀相》中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提問,詩中寫的人是誰?――諸葛亮。我們學過他的哪篇文章?――《出師表》。試試能不能背誦壹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爾來二十有壹年矣。”

 提示學生背誦之後,提問:這壹段中“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講的是哪壹件事?學生很容易回答:三顧茅廬。教師接著明確:對,這是諸葛亮自己深情回顧的,三顧茅廬的故事,相信同學們在小說和電視劇中也都有所了解。那麽,歷史書上又是怎樣記載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隆中對》這篇文章,它節選自史書《三國誌》。

 (二)簡介背景及題目: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北魏曹操在統壹北方後,準備南下消滅東吳孫權和西蜀劉備等,而劉備此時兵微將寡,正是求賢若渴之時,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胸有成竹的為劉備提出了戰略決策,本文所記就是劉備三顧茅廬的始末和他與諸葛亮問答的情況。

 對,對策,答問的意思,封建時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問題,叫對策。

 (三)下面請同學們讀課文,實行個別讀,齊讀與教師範讀相結合。教師註意正音:

 hàofǔsuìyìbǐngqīngtuíduóshēnchāngjué

 好為《梁父吟》遂詣亮屏人傾頹度德量力信大義猖獗

 kuàidàiyīnxùzhòuzhūróngdān

 吳會殆民殷國富存恤帝室之胄諸戎簞食壺漿

 (四)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語言串釋課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譯,能譯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難可借助工具書或與同學們交流探討,然後找同學來說,教師註意指正錯誤或強調特殊句式的翻譯,如:

 1時人莫之許也——(倒裝句)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賢能為之用——(被動句)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判斷句)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反問句)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讓學生再快速默讀壹遍課文,出示問題讓學生壹壹思考並回答:

 本文是人物傳記節選,但它的核心部分卻是壹段才華橫溢的對策,那麽是誰在問?問誰?問什麽?為什麽問?是誰在答?他答了些什麽?試概括他答話的要點。思考:他為什麽要這樣答?這是壹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評價設計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教師已經列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和脈絡。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思考並組織運用語言來回答的過程,就是鍛煉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過程。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和討論探究相結合,認真回答每壹道題。

 1是誰在問?——先主劉備。

 2問誰?————問諸葛亮。

 3問什麽?——“君謂計將安出”中的“計”——欲信大義於天下的大計——消滅*賊,匡扶漢室的大計。

 4為什麽問?——A有徐庶的推薦。

 B先主的話“漢室傾頹,*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

 5是誰在回答?——諸葛亮。

 6他答了些什麽?試概括他答話的要點:

 (1)分析對手的形勢及應對的策略:曹操擁百萬之眾(軍事上),挾天子而令諸侯(政治上)——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天險),已歷三世(歷史),國險而民附(民心),賢能為之用(人才)——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2)分析有利的地勢及利用的策略:荊州用武之國,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3)分析劉備的優勢:帝室之胄,信義著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4)確定霸業興漢的策略:(A)做好準備: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B)等待時機:天下有變。

 (C)起兵出伐: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7他為什麽要這樣答?也就是他答話的依據是什麽?

 諸葛亮其實是在分析天下大勢的基礎上為劉備做了壹系列精心的謀劃

 (1)看清對手——曹操搶占天時,孫權坐擁地勢,因此應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聯吳抗曹)

 (2)在人和的基礎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3)看清自己:“將軍既帝室……”因為看清自己才能增強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4)相時而動,準確用兵:天下有變……

 8這是壹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1)從諸葛亮的“對”,也就是諸葛亮的壹番答話,即諸葛亮為劉備對天下大勢的精彩分析和對戰略戰策的精心謀劃可以看出,諸葛亮胸懷大誌,高瞻遠矚,雄才大略,富有智慧,頭腦清醒,目光長遠。是壹個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想的軍事家和有註重實際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2)還能從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的非凡之處?

 A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自比管仲,樂毅。——胸懷大誌,有自信有抱負。

 B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避世待時而飛.

 C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矜持自重。

 D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見解高明,令人折服。

 E關張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治國之棟梁。

 (六)對人物的刻劃可以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看看以上對諸葛亮的性格刻劃,哪些是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烘托?

 諸葛亮的答話和A屬正面描寫,而BCDE屬側面烘托。

 (七)文中的劉備是怎樣壹個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劉備是壹個有雄心有抱負有號召力有威望,能虛心求賢,禮賢下士的人。A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B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C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君謂計將安出?”

 D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E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八)印發資料,讓學生快速閱讀《三國演義》第37,38回,試比較分析文學筆法和史家筆法有什麽不同之處?試舉壹例說明。

 史家筆法敘事簡約,“唯書其事”,通過記事記言,客觀公正的記錄歷史,文中壹般沒有褒貶評論。而文學筆法則講究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往往在歷史的基礎上適當加入傳說和作者的想像等。所以讀起來往往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比如劉備在拜訪諸葛亮時,《三國誌》中的敘述非常簡練,只有“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而《三國演義》中敘述的就非常細致生動,每壹次都祥細描寫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對話,並且人物的語言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點。

 (九)拓展:欣賞《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書法和歌曲。

 (十)內容回顧,課堂小結。

 (十壹)布置作業。

 附:板書設計

 亮自比: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庶推薦: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隆備三顧:凡三往,乃見。

 曹孫記

 分析政治形勢荊益事

 中將軍優勢

 亮對策:

 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記

 對制定戰略方針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言

 外結孫權,內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

 備推崇: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教學反思:《隆中對》是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壹篇課文,考慮到這壹課涉及的內容比較多,有利於初三學生知識的融會貫通,所以我設計了以上的教學思路,總體來說效果很好。因為有七年級上冊學過《出師表》做基礎,所以我有意識的把教學設計進行了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通過教學實踐,我進壹步體會到,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重要,如果能讓他們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就會隨之大大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本文從客觀實際出發,擺事實,講道理,提出充足理由,得出明確結論的說理方法,對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說理能力大有好處,應該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對隆中對策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諸葛亮怎樣從客觀實際出發,正確分析當時形勢,推斷未來發展,為劉備確定了建立帝業的政策和策略,從而認識諸葛亮非凡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卓越的遠見。教學過程 中註意遵循“讀寫結合”的原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壹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壹、簡介當時的政治形勢,導入 新課

 1.出示預先準備的《三國形勢圖》。

 2.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廣大農民在殘酷的剝削壓迫下,紛紛舉行起義。其中聲勢的是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

 3.東漢統治者利用地方豪強武裝鎮壓農民起義軍,因此各地豪強武裝擴大了勢力,各據壹方,互相混戰。當時袁紹占有現在的遼寧省、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壹帶,勢力。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之戰以幾萬兵力打敗袁紹幾十萬大軍之後,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紹的地盤,成為勢力大的軍閥,整個黃河流域,幾乎都在他的控制範圍。

 孫權占有長江下遊壹帶,包括現在的江蘇省長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劉表據有現在的湖北省荊州二帶。劉璋占有現在的四川省。張魯占據了現在四川省北面的漢中壹帶。

 劉備在公元186年靠鎮壓黃巾軍起家,只有幾千人馬,沒有地盤,先後曾依附曹操、袁紹等人。曹操袁紹作戰時,劉備被袁紹派到汝南活動,擾亂曹操的後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趕到荊州投奔劉表,屯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荊州的北門,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次親自到現在湖北省襄陽縣城西20裏的隆中訪問諸葛亮,向諸葛亮請教統壹天下的大計,並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也就是從這壹年開始,諸葛亮當了劉備的軍師,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二、板書課題,解題

 對,對策。古代臣民回答統治者所問的政治、軍事方面的策略叫“對策”。《隆中對》是劉備在公元207年(漢獻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就劉備提出的問題所陳的對策。

 三、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準確

 1.學生默讀。要求學生在壹定時間內,借助工具書、註釋,掃除文字障礙。

 隴畝(lǒng) 傾頹(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義於天下(通“伸”)

 2.教師範讀,學生整體感知全文。

 3.學生個別朗讀,其余學生認真聽。要求讀準音,斷準句,明確句讀,不讀破句。

 4.學生齊讀全文。

 四、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第壹部分(第1段):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劉備往見,諸葛亮詳陳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劉備對諸葛亮的器重。

 五、師生***同分析第壹、二部分的內容

 1.第壹部分在全文中有什麽作用?

 明確:介紹人物和身份。

 2.徐庶說諸葛亮是“臥龍”有什麽含義?他為什麽要劉備親自去拜訪諸葛亮?

 明確:“臥龍”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壹次表明他是壹個隱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來,“枉駕”才是得“宜”,“俱來”便為“屈致”,這就更突出了諸葛亮的才能。為下文“凡三往,乃見”埋下伏筆。

 六、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壹、學生朗讀課文第三部分

 二、引導學生分析第三部分

 這壹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在這壹部分裏,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推斷了未來的發展,為劉備確定了建立霸業,復興漢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 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態度和心情怎樣?從哪些行動和語言裏能看出來?

 明確:“凡三往,乃見”,既表現了諸葛亮的謹慎性格,也說明了劉備的熱心求賢。針對時局特點,表明平生抱負,詢問除*興漢的大計。談話簡明得體,語氣委婉有致,態度謙虛誠懇,流露了對漢室江山的焦慮心情。

 2.諸葛亮的回答直接從曹操談起行不行?為什麽?

 明確:不行。因為先分析形勢,是針對劉備談話時對形勢的說明而發,同時分析形勢是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據。

 3.為什麽要先分析曹操?擺了哪些事實?得出了什麽結論?

 明確:因為曹操使“主上蒙塵”,“漢室傾頹”,是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頭號敵人。曹袁並論,用事實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謀略出眾,兵力雄厚,政治地位優越。得出強弱懸殊,難與為敵的結論。

 4.接著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孫權?結論是什麽?

 明確:從政權、地利、人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論是孫、曹矛盾,可結為外援。

 5.對劉備來說,荊州有哪些有利條件?諸葛亮是怎樣暗示劉備的?

 明確:荊州的有利條件是物產豐富、軍事要塞、劉表無能。所以諸葛亮用反問句的方式來暗示劉備,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將荊州可取、勿失良機的信息傳達給了劉備。

 6.為什麽要分析益州?諸葛亮認為益州有哪些優越條件?

 明確:由於荊州四通八達,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圍,不能做主要的根據地,因此最後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條件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天然糧倉,條件優越;政權動搖,民心已失。因此有機可乘,並且益州可以作為可靠的根據地。

 7.建立根據地以後,諸葛亮告訴劉備進壹步應該怎麽辦?

 明確:根據地解決後,就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但如何“信大義於天下”“成霸業”“興漢室”呢?因此諸葛亮進壹步為劉備謀劃了北伐曹操的戰略藍圖,指明了建立根據地以後應該如何行動。

 談如何北伐曹操可從三個方面分析:

 (1)條件如何?

 ①有政治資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薈集。

 (2)怎樣準備?

 ①軍事上,先保住荊、益二州,積蓄力量;

 ②民族關系上,“和”“撫”各部族,解除後顧之憂;

 ③外交上聯合孫權,***擊曹操;

 ④內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動?

 ①等待時機,兵分兩路;②鉗形攻勢,直取中原。

 這樣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先主曰:‘善’!”則含蓄地流露了劉備內心的無限喜悅,表明兩人的政治見解完全壹致。

 在這段對策裏,諸葛亮針對劉備提出的問題,根據當時的客觀形勢,具體分析了敵我情況和相互間的利害關系,為劉備確定的“成霸興漢”的建國策略具體周詳。從後來形成的三國鼎立的歷史事實來看,其預見性是完全正確的。這就充分顯示了諸葛亮驚人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卓越的見識。

 這壹段不僅內容精辟,而且論證嚴密,層層深人,擺事實,講道理,有根有據,結論明確。這種說理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很值得學習和借鑒。

 三、教師評點第四段。

 最後寫“關羽、張飛等不悅”,實際上是從側面表現劉備對諸葛亮的依賴。“猶魚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劉備得到諸葛亮後的滿足心情,證明了諸葛亮的驚人才能的確是名副其實,從而很自然地照應了開頭的“自比管仲、樂毅”和人稱“臥龍”。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背誦第4段。

 2.把下面的壹段文字譯成現代漢語:

 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矽,字君貢,漢末為泰山郡丞。亮少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按壹定順序說理論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諸葛亮怎樣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運用了什麽寫法?

 教學步驟:

 壹、導入

 1、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了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

 2、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群雄割據,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後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誌,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群雄抗衡。為實現統壹大業,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於請得臥龍出山,並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

 3、解題

 本文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對”,是下對上的回答,這裏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這壹問題作出的回答。諸葛亮的對策,為劉備規劃了分三步走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指導劉備今後若幹年行動的綱領,後來成為劉備的國策。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對照註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容。

 三、誦讀,思考問題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壹步步通過說理提出策略的?

 明確: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滅曹,統壹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麽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明確: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的“文眼”是什麽?

 本文壹開始簡單地交代諸葛亮隱居隆中,繼而點出他“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圍繞此句,安排懸念,引人人勝。

 4、徐庶把諸葛亮比作“臥龍”,說明了什麽?

 這壹比喻形象地顯示了諸葛亮是壹個隱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龍”是傳說中的動物,“臥龍”是說它目前雖然臥伏在草野之間,壹旦風雲際會,就會飛騰九天的)。

 5、劉備稱他得亮“猶魚之有水”,說明了什麽?

 照應開頭,再次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的卓越才能。這壹比喻也寫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和極為滿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運用了什麽寫法?

 壹是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等手法,從不同角度來突出諸葛亮的品行、性格、遠見和才能。

 二是處處圍繞諸葛亮進行詳略得當的剪裁,使得重點突出,中心明確。

 四、教師小結

 五、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