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原文: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1、出處:《潼關》是清末政治家、詩人譚嗣同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
2、譯文:久遠的高雲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陣陣秋風吹散了“得得”的馬蹄聲。滔滔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不夠舒展,從華山進入潼關後更不知什麽是平坦。
3、創作背景:此詩是詩人十八歲時所作,為光緒八年(1882年)。此年春,詩人從瀏陽起身,往其父親譚繼洵任職的甘肅蘭州。途經潼關,詩人被眼前雄偉壯麗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寫出了這首贊美之詩。
4、詩歌主旨:表現了詩人渴望沖決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對《潼關》的賞析: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壹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
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壹座座爭奇鬥艷,唯恐自己顯得平庸!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