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這是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今年的中秋節是我和妻子自2007年6月定居大連以來,在大連度過的第五個中秋節。今年中秋節,我和老婆去小兒子家和他們壹起過節。8月14日,兒子兒媳相繼打來電話,說明天是中秋節,我們壹起去他那裏過中秋節吧。他還說,他想邀請大家去看他的孫女朱珠的鋼琴演奏,這樣會更熱鬧。我們同意了兒子兒媳的安排。我對妻子說:“孩子們對這樣的安排有自己的想法。媳婦是獨生女,公婆現在住在我們兒子家。如果三個兒子來和我們壹起過節,老兩口公婆會覺得孤獨寂寞。我們應該理解孩子的感受。”我妻子同意我的觀點。她說:“我接到孩子的電話也有這個考慮。中秋節在哪裏不重要,只要大家開心就好。”
中秋節吃過早飯,我和老婆坐“樂購”班車去兒子家。她壹進家門,她的孫女朱珠就迅速向她打招呼,並停止了鋼琴練習。然後她拿出所有的玩具和她的爺爺奶奶玩。兒子和媳婦忙著做飯,做了壹桌子菜。公婆邊看電視邊和我們聊天。中午大家聚在壹起,喝酒說笑吃海鮮,氣氛愉快和諧。晚飯後,朱珠穿上幼兒園演出的服裝,為我們演奏了鋼琴。演出前,妳要宣布謝幕,說出表演者的名字和妳演奏的曲目,還有模特。她壹次彈了七首歌,每首歌後,我們都熱烈鼓掌鼓勵孩子們。雖然是壹些簡單的曲子,但對於剛學琴不到壹年的五歲孩子來說,已經很有價值了。大人小孩都很開心。
朱珠的鋼琴演奏結束後,我們壹起下樓,在社區廣場、花園、小橋和小溪邊拍照留念。拍完照片後,兒子把照片上傳到網上,然後通過“雲盤”傳到我的電腦上,這樣我和妻子就可以在當晚欣賞照片了。在兒子家吃完飯,我們就回家了。因為我和老婆壹般晚飯後都會出去運動,這已經成了壹種習慣。於是,我從兒子家回來後,休息了壹會兒,喝了口水,就下樓了。老婆去做健身操了,我還是去了海軍老兵退休之家快步走。
這時,月亮已經升到了天空的東南方。今夜,天高雲淡,月明星稀,正如唐代張《春江月夜》中的詩句:“江上空無塵埃,天有孤月輪。”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圓。這讓我想起最近大連半島晨報的壹篇報道,說人們都在講“十五月亮十六圓”,其實也不盡然。據統計,從1987開始的26年裏,出現了14次“十五十六月圈”。十五期間月亮15圈還有12次,今年十五期間是15圈。我走在梧桐樹下的林蔭大道上,月光透過梧桐樹的枝葉,照在我的身上,臉上,地上。這有點魏的《松樹林裏的月光》的感覺。走到空地上,看明月,潔白如玉,像銀盤。月光像大地上的霜,月光下的身影很清晰,就像晴天裏的身影。我盯著月亮,想了很多,把我帶回到那個遙遠的童年。
小時候,我對中秋節印象深刻。現在中秋節結束了,大人小孩吃月餅是常事。超市裏的貨架上,包裝精美的各種檔次的月餅琳瑯滿目。今年中秋節,我和老婆買了大連壹家食品廠剛加工好的“五仁”月餅,在沃爾瑪超市,買了塑料盒子裝的草莓哈密瓜餡的月餅。兒子媳婦也在自己的烤箱裏烤鴨蛋黃月餅。這些月餅的質量可以說是不錯的,但是現在我和老伴都老了,卻不敢再多吃這些好月餅了。主要原因是月餅富含糖分和油脂,對老人健康有影響。所以我和老婆只能少吃點,嘗嘗味道。
我年輕的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家正處於困難時期,人民生活貧困。我們當時也不例外。因此,妳可能不會在每個中秋節都看到月餅。有時候中秋節,家裏只能買壹斤月餅,月餅八個,壹斤重。以前的秤是以“十六制”為單位,每個月餅兩盎司。我們稱之為兩盎司。月餅疊好,用壹張綠草紙卷成壹卷,用壹張紅色的小方紙做標簽,再用壹根紙繩系好。那個月餅質量很差,皮白,基本沒油。月餅的餡料不像現在的月餅,裏面有核桃、花生、冰糖、苔玫瑰、葡萄幹等等。那時候的月餅只有壹點點糖,有的是壹點點綠玫瑰。老人們稱之為青紅絲。我記得嘴裏的青苔味道有點淡。就是這種月餅。因為家裏人口多,誰也畫不出壹塊來。另外,晚上月亮升起,院子裏供奉的時候才能吃。媽媽不得不切開月餅給我們姐妹。
那時候為什麽要獻身月球?老人們沒講過,我們也不知道。只是小時候聽老人說過童謠:月密(即月亮,山西翼城方言,下同)丫丫,(爺爺)照顧娃娃,娃娃臉上有個痂。(臟)馬壹到就洗(明天早上)。老人們指著月亮的黑暗部分說那是壹座山和壹只兔子。所以,那時候我們以為月球上有山,山裏有爺爺這樣的神。慢慢長大後,聽到嫦娥奔月、吳剛砍桂樹等傳說。
有時候年景不好,家裏沒錢買月餅,我媽就自己做。她把熱幹面放在蒸籠上蒸,混壹點糖在裏面,有時還會放壹些炒熟磨碎的芝麻,就成了月餅的餡。拉壹塊面團,卷成壹個饅頭皮大小左右,包上餡,壓在木制月餅模具裏,在案板上輕輕壹敲,就成了月餅。那時候沒有烤箱,我媽就像烙餅壹樣兩面烤。因為月餅裏面的餡是蒸的,燙皮就行。自制月餅雖然質量低,但比買的月餅數量多。那時候,在連白面都很少見到的年代,吃自制月餅也是壹件非常奢望的事情。
小時候過中秋,對“石餅”印象很深。在我們山西晉南老家翼城縣,也有中秋節做石餅的習俗。家鄉人管卵石餅叫“葛筐套”,這裏只取其聲。至於“葛籃集”這幾個字,誰也說不清楚。現在人們壹般稱之為卵石蛋糕,因為它更受歡迎,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要做鵝卵石蛋糕,首先要有鵝卵石。人們去海灘撿手指蛋大小的圓形鵝卵石。撿回來後,把石頭洗幹凈,晾幹後,用沾了少量油的油布擦拭石頭,這樣做蛋糕時,石頭就不容易粘在蛋糕上了。其次,就是做蛋糕。做圓石餅需要用面團,就像做芝麻餅壹樣。將面團做成芝麻餅大小的制劑,上面撒上糖或茴香,卷成芝麻餅大小的制劑。最後壹步是做煎餅。不能用錘子烤“石餅”,因為錘子邊緣較淺,壹般用邊緣較深的大平底鐵盆。在院子裏建壹個土竈,竈上放壹個裝滿石頭的鐵盆,鐵盆下燒樹枝等柴火。只能用燒柴火的方法,比如現在用電或者液化氣,可能效果不好。當然,燒柴火的火力更強,火更均勻,也更經濟。
把鐵盆放在土竈上,大概要燒壹個小時。鐵盆底全是紅色,鐵盆裏的石頭滾燙。這時候用鐵勺把鐵盆裏壹半熱的石頭舀出來,放在爐子旁邊有耳朵的小鐵鍋裏。然後,用鏟子把鐵盆裏剩下的石頭攤開,把餅放在鐵盆裏的石頭上。大鐵盆裏可以放五六個餅。把餅收起來後,把剛舀出來的壹半石頭倒進鐵盆裏,把石頭緊緊地蓋在餅上,以免露出餅。大概過了七八分鐘,就可以把鋪滿石頭的蛋糕拿出來了。同理,把餅翻過來,用石頭埋起來。三到五分鐘後,蛋糕就熟了。因為這個蛋糕完全是石頭烤出來的,和鐵錘烤出來的蛋糕完全不壹樣。“石餅”從外表看兩面金黃,吃起來酥脆香甜,口味獨特。普通的燒餅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當時農村生活水平低,家裏白面少,只能做少量的白面餅做石餅,大部分是黑面。在農村,妳用石磨自己磨面,壹般三次。這樣打磨出來的表面黑白適中,不算浪費。但在困難時期,人們總想多吃點,所以在磨面粉的時候,就四磨五磨,把小麥的皮都磨光了,把本該留給動物吃的麩皮也磨成了黑面。所以這種黑粉經常用來做卵石餅。就是這種黑面做的石餅。當時我們也覺得比玉米面包好吃多了。當然,農村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會做更多的白面餅。而且,有的還在面裏燒點油。這樣做出來的石餅口感酥脆,非常適合年紀大了嘴不好的老人。
那時,雖然農村的生活水平低,但大多數人仍然要在中秋節前做壹些石餅。當妳走過村裏的街道時,總會聽到院子裏挖石頭的聲音。它壹定是在做石頭蛋糕。當時我媽做石餅,除了多做些黑餅給家人吃,還做了少量白餅給親戚用。同時要做壹堆白面餅,晚上和月餅壹起放在院子裏的小桌子上,祭祀月亮。那壹堆有七八個卵石餅,最底下的那個最大,直徑七八寸,然後壹個比壹個小,堆在壹起像個寶塔。最上面還要做壹個小面兔,用筷子把面兔插在這堆蛋糕的最上面。獻給月亮之後,我們都想吃掉頂上的小兔子。
我們家鄉翼城縣也有中秋節後走親訪友的習俗。當時走的親戚沒錢買禮物,就用卵石蛋糕當禮物。去親戚家,壹般都帶石餅,有的帶七個,有的帶十個。因為白面短缺,親戚拿的白面石餅大多舍不得吃,而是拿給其他親戚吃。說到這裏,還有壹個小插曲。我們村有個媳婦叫翠玲,她家三姐妹,翠玲是老二。她的姐姐妹妹們都嫁到了附近的村子裏。今年中秋節後,翠玲帶著自己做的小圓餅去看望姐姐。她姐姐不願意吃這塊卵石蛋糕。幾天後,她帶著翠玲帶來的卵石蛋糕去見她的三姐。三姐不想吃。兩天後,她帶著鵝卵石去見她的二姐翠玲。姐姐走後,翠玲看著那塊仍被自己用紅圈圈起來的卵石蛋糕,知道那塊卵石蛋糕是自己親手做的。她想,我把這個蛋糕拿給我姐,我姐拿回來給我。這個卵石餅,在四處旅遊了六七天之後,轉了壹大圈,又回到了原來的主人。如果家裏不困難誰會這麽做?我心裏真的有點說不出的感覺。這確實是當時人們貧窮生活的寫照,也是無奈之舉。
在我們家,中秋節過後,我媽用繩子把壹串獻給月亮的寶塔形石餅串起來,掛在窯洞的房梁上。為了怕老鼠的危害,也怕貪吃的孩子提前吃掉。冬天那些鵝卵石幹的咬不動,然後基本上就很難再看到白面了。媽媽過幾天會拿下來壹兩個,用小刀或者小錘子把曬幹的卵石餅打成花生米大小的塊,每個孩子口袋裏放兩個當零食。就像現在小孩子吃鍋巴,虎皮豆,巧克力壹樣。因此,卵石蛋糕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而不可磨滅的印象。我參軍離開家鄉二十多年了,從來沒吃過媽媽做的圓石餅。有壹年,愛人去部隊探親。中秋節過後,她給我帶了壹些鵝卵石。同誌們看了都很驚訝。不知道蛋糕上的小坑是怎麽做出來的。有的說是用手指壹個壹個按的。他們吃了之後都感覺很好。
從部隊轉業後回到侯馬市。那時候住的是平房,有個小院子。在院子裏,我們搭起了土竈,回翼城老家,從河灘上撿了些鵝卵石。我妻子親自做了鵝卵石。那塊卵石餅現在煮著吃,味道真的不壹般。自己做的鵝卵石蛋糕雖然比買的好吃,但是做起來費時費力,不能經常做,偶爾做壹次也能充饑。後來我愛人發現翼城的人在侯馬市的大街小巷賣卵石餅,現在還在賣。他們做了壹個大油桶的爐子,下面的炭火很旺,卵石餅質量還可以。老婆在侯馬證券營業部炒股,有時候中午不回家,就買兩只充饑。下午回家,有時給我帶兩塊卵石餅。
自從來了大連就沒見過圓石餅了。去年上半年回山西辦理工資卡手續,順便回翼城老家看看。在回縣城的路上,我在路邊發現了壹個補鞋匠。水果餡餅還可以,但是更薄。當然,做生意首先考慮的是利潤。不過蛋糕每個才五毛錢,價格合理,有甜有鹹有原味。我立刻用20元起的錢買了蛋糕。賣餅的聽說我是翼城人,想帶他們的卵石餅去遼寧大連,特意多給了壹些。我要帶壹些我帶回去給公婆的鵝卵石蛋糕讓他嘗嘗。公婆吃了之後,贊不絕口,連說:“好吃,好吃。”他還說山西的面食名不虛傳。他在電視上見過山西的卵石餅,但從未親眼見過。現在他吃過了,覺得比燒餅好吃多了。
為什麽山西人對卵石餅情有獨鐘?我覺得這和中秋節的月餅是壹樣的。圓石餅可能是老壹輩人對家人團聚的祈禱,是對平安、團圓、幸福的期待。小時候是物質匱乏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往往很難填飽肚子,更別說指望有什麽好吃的了。所以中秋節印象深刻的只有月餅和圓石餅,和“吃”有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對中秋節有了進壹步更深的了解。當兵離開家鄉後的那些年,我基本上沒有和家人壹起過中秋節。所以,在我的記憶裏,中秋節不再只是“吃”,而是有著無數的思念。
“我的床腳閃著如此明亮的光,難道已經結霜了嗎?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這是月光,又沈了下去,我突然想起了家。”這是詩人李白的千古絕唱,直白易懂,又如此感傷。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老家的小農家樂,也讓我想起了入伍時的山區農村。記得當年我在河北遵化縣“清東陵”駐紮在長城腳下,和邊境差不多的地方,過中秋,看明月,思念親人。真的是有點:“今夜只有關山,千裏之外,光壹樣。”(宋謝懿《江城子》)。我想念遠在千裏之外的妻子、兒子、父母和親人。讀到唐代山西周浦人陸倫的思鄉詩:“三香庵秋色盡,三千裏心去,思鄉隨月”,我更加想家了。為此,我還寫了很多當時關於中秋節的詩。每到中秋之夜,看那如鏡的月亮。雖然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每年的月亮還是高高掛在天上,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時間在悄悄流逝,人在變。回顧父母的漫長歷史,我們漸漸老去,覺得時光飛逝,人生苦短。李白詩中說:“今人不見古月,今月曾照古人。今若古人流水,* * *望明月。”說到這裏,有些傷感。
如今,我和妻子帶著小兒子住在大連,但老家還有親戚。而且我的大兒子,壹家四口,還在千裏之外的山西太原。所以對中秋節還是有所思念和擔憂的。還好現在有互聯網,可以和我們的兒孫以及他們在老家的親戚視頻對話,聊聊我們的相思之苦。人們常說:“八月十五月圓,家家戶戶人口滿。”也是在古代農耕時代,全家人聚在壹起,在前門周圍的土地上刨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秋之夜聚在壹起。那很好。當今社會越來越發達,交通和通訊日新月異,地球也逐漸變小。壹家人不可能在同壹個省、同壹個城市甚至同壹個國家生活工作,往往相隔萬裏。
目前國家規定“黃金周”放假,中秋節正好在國慶節前後。如果“兩節”差不多,人們可以利用長假聚在壹起過節,但畢竟走的人多,聚的人少。但細想起來,中秋節在什麽時間,什麽地點,都不重要,只要平安快樂,多少人聚壹聚就好。不如蘇軾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這是壹個古老的問題。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2012中秋節
?“在大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