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的蜀漢軍隊中,北伐的戰略方針大體上應該分為左、中、右三派。左翼自然是以魏延為首的激進派,認為應該冒險奪取關中。
另壹方面,右派是以諸葛亮為首的保守派。他們認為敵強我弱,冒險攻占關中太危險,甚至連土地都更難保住。所以,壹旦戰場形勢不利,就迅速撤退。在左右兩派之間,通常會有壹些中間派。他們認為左派的想法太冒險,右派的策略太保守。在他們看來,冒險奪取關中自然是不自量力,但爭取甘肅之地還是可行的。
當時的諸葛亮顯然是想實行右傾政策,所以舍棄了魏延等經驗豐富的老將,選擇馬謖鎮守街亭。很多人認為諸葛亮讓馬謖鎮守街亭是為了借機鍛煉他,但問題是鍛煉的機會多的是。在這個關鍵時刻,諸葛亮作為壹個成熟的政治家,有著清醒的輕重緩急意識。
雖然說從統壹作戰的角度來說,魏延自然是壹個合適的人選,但問題是,魏延和諸葛亮在北伐的戰略方針上持相反的觀點,諸葛亮對魏延帶領數萬大軍去街亭會做什麽真的沒有信心。至於其他,諸葛亮顯然沒有絕對的信心。
但是馬蘇不壹樣。他是諸葛亮培養和提拔的接班人,也是所有人中最了解和支持諸葛亮政策的人。因此,諸葛亮有理由相信馬很好地執行了他的戰略。也就是說,諸葛亮讓馬謖鎮守街亭,想必是千人千面的命令。總之最好保持自然。留不住就趕緊撤。總之,安全第壹。
基於諸葛亮的安排,自然是以正確的方式紮營,這樣逃跑更方便,因為這裏離大路很近,形勢不利可以馬上撤退。馬謖對此,自然十分清楚;而諸葛亮讓馬謖鎮守街亭,也在壹定程度上證明了馬謖並沒有公開反對諸葛亮的戰略。但從馬謖在街亭的表現來看,他的內心顯然並不完全贊成諸葛亮的策略。
基於馬謖的考慮,自然要在權力上安營紮寨,不可能在街亭這種小破地方守住,沒有堅固的城池。從這個意義上說,馬謖如果按照諸葛亮的策略,此時應該選擇主動撤退。但馬蘇顯然不想這麽做,因為壹旦退出,就相當於放棄了已經得到的土地,所以他選擇走中間路線。
換句話說,街亭守不住了,但又不願意撤退,就幹脆帶著兵上山,以山上遊擊戰的形式與張合作戰。在這種背景下,張合雖然兵力眾多,卻始終不敢冒險進入甘肅。因為,甘肅已經被諸葛亮橫掃了,馬謖這顆釘子還沒有在街亭山上拔掉。在這種情況下,張合深入甘肅,馬謖可以在後方打遊擊戰,隨時打亂張合的後勤,讓魏軍很容易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從理論上講,馬謖的戰略構想是可信的,只要馬拿下諸葛亮壹段時間,諸葛亮就有可能完成整個甘肅之地,然後諸葛亮就會增援街亭,占領甘肅之地的計劃就成功了。但很可惜,馬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張合。最後不是為諸葛亮整合甘肅爭取時間,而是讓自己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