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詩經》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距今約有2000多年。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頁前後500年左右的305篇詩歌。《詩經》中的作品根據音樂性質分編為《風》、《雅》、《頌》三類。《詩經》除了內容豐富,在藝術上也有其獨特的表現手法,語言樸素自然而不乏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
《風》屬於地方性音樂,就是當時各個諸侯國地區的樂歌,***收入了十五國風,大部分是民歌。《雅》是西周王朝所在地區的音樂,分《大雅》、《小雅》兩部分。《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樂,基本上是歌頌祝禱之辭。
《詩經》的文學價值
《詩經》的民俗價值也顯而易見,包括戀愛、婚姻、祭祀等多個方面。如《邶風·靜女》寫了貴族男女青年的相悅相愛;《邶風·終風》是男女打情罵俏的民謠;《鄭風·出其東門》反映了男子對愛情的專壹。
這些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表現各種婚姻情狀的詩篇,綜合地體現了西周春秋時期各地的民俗狀況,是了解中國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從中也能了解到古代男女對待婚姻的不同態度和婚姻觀。
《詩經》中不少描述祭祀場面或景象的詩篇,以及直接記述宗廟祭祀的頌歌,為後世留下了有關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如《邶風·簡兮》中寫到“萬舞”,以及跳“萬舞”伶人的動作、舞態,告訴人們這種類似巫舞而用之於宗廟祭祀或朝廷的舞蹈的具體狀況。更多更正規的記錄祭祀內容的詩篇,主要集中於《頌》詩中。
如《天作》記成王祭祀岐山,《昊天有成命》為郊祀天地時所歌。這些詩章充分表現了周人對先祖、先公、上帝、天地的恭敬虔誠,以祭祀歌頌形式,作謳歌祈禱,反映了其時人民對帝王與祖先的壹種良好祈願和敬天畏命感情,從中折射出上古時代人們的心態和民俗狀況,是寶貴的民俗材料。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