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的靈魂!這是李亞石先生拍的壹些桂林風景的照片。讓我們壹起欣賞這些震撼人心的圖片,緬懷這位為攝影做出巨大貢獻的攝影師——李亞石。
“我只能用攝影來幫助窮人……”——李亞石的金坑情結
6月65438+10月10,“李亞石攝影展”在市文化宮舉行,其中關於龍勝金坑、龍脊的作品吸引了眾多觀眾。10年前,金坑還是壹個與世隔絕的平房,沒有電,沒有通路。是電視紀錄片《龍脊》讓它成為焦點,加速了它的發展。現在龍勝金坑的任何壹個農民都可以說,龍脊的策劃人李雅詩是眾所周知的。
李亞石同誌是桂林的壹名攝影師。1968入伍,1969開始在部隊做專職攝影師。1983年,李亞石調到桂林市委宣傳部新聞部,後調到桂林電視臺任專題部主任。李亞石同誌熱愛桂林的山水。30多年來,他走遍了桂林,足跡遍布周邊的農村村舍。
1994年5月,他帶領的電視攝制組第壹次走進龍勝龍脊,拍攝反映希望工程的電視紀錄片《龍脊》。當時的金坑是壹個極度貧困的平房,沒有路,沒有電,大多數村民還生活在貧困之中。攝制組經過幾個月的艱苦拍攝完成了這部電影。專題片《龍脊》的播出,在全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扶貧自願捐款與日俱增。在故事片拍攝期間,李亞石還拍攝了壹組充分反映金坑梯田風光和民俗風情的攝影作品《山的日子》,也受到了桂林電視臺的好評。隨後專業雜誌《中國攝影》用四個版面刊登了他的《金坑,我心中的詩畫》,再次引起了海內外影友的關註和創作熱情。
1999期間,龍勝金坑梯田成為國內知名的攝影基地和旅遊熱點,李亞石自然成為“金坑拍攝第壹人”。到了黃金節氣,他的手機都會被打爆,幾乎所有電影界的攝影師都找他做向導。曾經他帶著10多位廣東的朋友在金坑創作;同行看到當地村民生活條件差,都慷慨解囊。那壹次,壹個* * *資助了30多個貧困學生上學。壹些接受資歷補助的學生現在已經從中等技術學校畢業。
“我是壹名記者,幫助窮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只能用攝影來幫助窮人...金坑的發展是我這輩子最欣慰的事。”李亞石說。
在40多年的攝影生涯中,李亞石的作品曾入選全軍、全國精品展、香港國際攝影沙龍展、新加坡國際沙龍展和哈蘇專業相機國際幻燈展。作品《年年三好學生》1995獲全國樂凱反轉片攝影大賽壹等獎,作品《漓江-興平風光》也被制成巨幅照片懸掛在自治區人民大會堂。李亞石同誌親自執導和拍攝了300多部電視專題片和電視紀錄片,獲得區級和省級獎勵70多項。代表作品有1988獲全國馬杯壹等獎的電視風情片《苗族鬥馬節》、1987獲全國金牛獎的電視風情片《龍脊》、1995獲四川國際電視節壹等獎的電視紀錄片《龍脊》。桂林電視臺文藝部要求拍攝的電視散文電影《漓江之父》獲得2002年全國電視藝術電影金鷹獎壹等獎。
李亞石讓攝影告訴世界。
我對李亞石先生的了解是因為廣西的龍勝金坑。金坑是壹個美麗的地方。當我壹點壹滴了解到李亞石先生的生活時,金坑沒有陽光,下著小雨,梯田和小溪都閃著光。山風迎面吹來,讓人感觸頗深。
那是壹個沒有夕陽的傍晚,我和采訪組待在金坑梯田沁園樓。我放下行李,找到了李亞石。更準確地說,我發現了李亞石先生的攝影作品。這些作品貼在進門就能看到的屏幕上,被稱為我心中的詩畫李亞石金坑攝影紀念集。這些都是美麗的畫,柔和而簡潔,名字恰到好處。作者的思想在畫中壹壹展現,讓我得到快樂,得到凈化,得到人生的真諦。水田裏的龍脊梯田,讓她如春雨般通透。
鏡子,嫵媚妖嬈。面對著她,我能感受到山風帶來的田野的芬芳。《山寨之旅》裏的白雲薄如薄紗,輕盈而寧靜。白雲從遠處的梯田頂端緩緩飄來,溫柔得像剛從夢中醒來的少女。“金米香”的米香其實是攻擊人的。畫面上,陽光溢出,稻香溢出,收獲溢出。豐收的風暴席卷了金坑梯田的每壹個角落,讓人感受到金坑龍脊梯田的沈甸甸的喜悅和重量。山寨雪無聲的雪地上,龍脊梯田是白色的,金坑山寨是白色的,瑤族人居住的木樓也是白色的。沒有人打擾任何人,梯田和寨子都在沈睡,像嬰兒壹樣沈睡。冬天的露臺是故鄉和家永恒的主題。它所體現的陽剛與陰柔相得益彰,自然和諧,令人神往。我在心裏驚呼,誰是李亞石?為什麽金坑梯田壯觀生動的曲線在他的攝影中會出彩?疑惑的目光轉向我們這次旅行的組織者王教授。王教授說是桂林著名的攝影家和電視攝影家。他早期的攝影題材是軍事文化,後來從事地方攝影。他的攝影生涯長達30多年,以至於有200多幅作品發表在大型畫冊、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等雜誌上。多幅作品入選解放軍電影節、國家電影節、香港國際攝影沙龍展、新加坡國際沙龍展、哈蘇專業相機國際幻燈展等。1994年進入金坑拍攝反映希望工程的電視紀錄片《龍脊》,從此與金坑梯田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用鏡頭詮釋了金坑梯田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內涵。他在金坑拍攝的系列作品和他在金坑的攝影扶貧達到了同壹水平。
65438年至0994年,李亞石先生帶著拍攝反映希望工程的電視紀錄片《龍脊》的使命進入金坑梯田,被金坑梯田無與倫比的美景深深震撼。同時,它也被金坑姚宏人的艱苦生活所震驚。他發現這個地方簡直就是攝影師的夢想,攝影的天堂。
他在金坑梯田待了壹段時間,壹拍就是10片。早晨,他等日出等“露臺晨歌”;中午,他熟練地拍攝了《田園的夏天》;黃昏時分,他等著那個回到牧場的男人或男孩,動情地拍下了《夢幻田園》。從此,李亞石先生與金坑梯田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壹個金坑人壹年的收入不到1000元;金坑人去村裏壹次,翻山越嶺要十五六個小時。壹般都是半夜兩三點起床,中午到村裏,辦完事趕緊回去,半夜到家。如果寨子裏有人不幸病重,幾個男人輪流擡著去鄉醫院,往往會耽誤最佳搶救時機。
李亞石先生知道,如果金坑梯田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景點,金坑人可以通過旅遊這壹黃金產業實現道路、水、電甚至經濟收入的直接改善。因此,他產生了攝影扶貧的想法,他想通過攝影告訴世界,金坑是壹個美麗而多變的地方。為了拍攝金坑龍脊臺的美景,傳播金坑臺的美,李亞石先生每年數次往返於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到同壹個景點,直到拍攝到自己滿意的作品。從1994到2004,10年來,拍攝金坑梯田壹直是李亞石先生反復出現的主題。他借助和諧的構圖,多彩自然的畫面,給觀眾帶來壹段音樂旋律。春滿水,夏滿香,秋來金米飄香,冬至日白雪皚皚,簡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是精彩的攝影再創作。壹個季節,壹種顏色,壹種魅力。
李亞石先生在金坑龍脊拍攝的梯田風光和民俗作品在電視上播出並在《中國攝影》上發表後,金坑梯田名聲大噪,各路攝影家和文人墨客紛至沓來。作為攝影師的搖籃和旅行者的天堂,金坑開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非常奇妙,無數海內外遊客帶著壹張張金坑梯田的精美照片千裏迢迢來到萬裏。這為改善金坑環境、提高姚宏人民生活水平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發展當地的瑤族家庭旅遊,幫助瑤族人民脫貧致富,也帶來了好運。因為攝影的美是直觀的,所以金坑的梯田所展現的陽剛之氣真的很迷人。
隨著采訪的深入,我發現李亞石先生的攝影作品在金坑裏隨處可見。金坑的許多人已經把李亞石先生的照片貼在他們的木質建築內外。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從壹位身著紅瑤的姑娘手中買了壹本《我心中的詩畫李亞石金坑攝影紀念集》。封面是金坑秋天的金米,封底是李亞石先生戴鳳冠遮陽的照片。
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紅瑤姑娘見我低頭看心裏的詩畫,李雅詩的金坑攝影紀念集,給我介紹說李亞石是最早來他們金坑的攝影師之壹,會拍電視和照片。我問她為什麽每個家庭都喜歡張貼李亞石先生的照片,她說為了記住和宣傳他們的金坑,我理解為什麽李亞石先生在金坑受到廣泛尊重。
在當地壹家名為“三棵樹”的酒店裏,李亞石先生的金坑攝影展靜靜地講述著金坑梯田的故事和李亞石先生的故事,美不勝收。李亞石先生壹年來金坑幾次,每次來,他都住在“三棵樹”裏。那時候“三棵樹”還不叫“三棵樹”,只是壹個普通紅瑤人的家。李亞石的到來給美麗而貧窮的金礦帶來了希望。壹張照片和壹個故事,在金騙子的心裏,每個人都有壹桿秤。
金坑龍脊梯田的攝影,誘惑了李亞石先生十年,至死不渝。
從生病到去世,李亞石先生壹直牽掛著金坑,依戀著龍脊。因為他從小孤獨,深知經濟貧困的艱難和世態炎涼。在他拍下了人生中最後壹張他能拍的照片後,他對金坑梯田的熱愛讓他決定死後長眠於此。他想看太陽在金坑梯田上壹圈又壹圈地照耀,像金坑龍脊壹樣美麗。
2004年6月5日至2004年2月,李亞石先生逝世後的遺體在親友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護送下運往金坑。此後,他被安葬在金坑臺二號觀景臺附近,並繼續關註著他生前拍照扶貧的金坑,以及生前被他的夢境所困擾的姚宏人民。他的墓碑是灰色大理石做的,看起來像壹片剛被拉出來的膠片。石雕的膠片似乎在等著它的主人李亞石先生把它放進相機裏,又似乎是剛從暗房裏沖洗出來的,等著它的主人李亞石先生把它壹張壹張地拉出來看膠片——壹座原始的、有思想的紀念碑。碑文只有200字,概括了李亞石先生壹生追求的精髓,令人欽佩。
李亞石先生的骨灰被安葬在金坑臺的場景非常感人。我來金坑采訪時,金坑最普通的姚宏女人也告訴了我壹個對她不可磨滅的印象。前來吊唁的人包括李亞石先生生前的親友,以及金坑的村民。
聽說李亞石先生的墓就葬在金坑二號觀景臺附近,於是我拋開壹切采訪,直奔李亞石先生的墓。李亞石先生的墓地背靠金坑龍脊臺,前面是金坑龍脊臺。晴朗的時候可以看得很遠,可以看到長長的石板路穿過梯田,進入雲端。收獲的時候,還可以看著盛裝的紅瑤婦女壹層層走進梯田,行走在稻浪上。在李亞石先生的墓前,我沈默著,眺望著,徘徊著,懷著對李亞石先生的敬意和對無法交流的遺憾回憶著。我獻上壹束來自黃澄澄的綠色鳳尾蕨和油菜花,它們采自金坑的龍脊梯田。我想他會喜歡的。
......
我記得我們離開金坑的那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想那壹定是李亞石先生在另壹個世界的微笑。因為今天的金坑不僅路、電、水四通八達,還可以旅遊,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人來觀光。他們背著不同的旅行包,帶著不同的攝影攝像器材,說著不同的口語,住在壹個結構差不多的木質建築裏。然後,享受觀看和拍攝。我隨便數了壹下,就我們生活采訪的田頭寨這幾十戶人家,就有20多戶開了姚酒店。還有大寨、小寨、莊潔...據說壹家瑤式酒店年收入上萬元。瑤族家庭旅遊的興起不僅促進了瑤族家庭餐飲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瑤族家庭傳統手工藝品的貿易交流。這是李亞石先生通過攝影幫助窮人的願望。
隨著李亞石先生、無數攝影愛好者和當地政府的傳播,廣西龍勝金坑的龍脊梯田進入了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