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時期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十八歲赴滬,次年考入“嶽明歌舞團”,向黎錦暉學習作曲。不滿劇團的政策,於1932退出,到北平和李開展革命音樂活動。後來回到上海參加戲班音樂組,發起並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他還在聯華電影公司和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戲劇和舞臺劇作曲。1933年,他進行了第壹次創作嘗試,創作了《礦歌》《報歌》,令人耳目壹新。1934是他的“音樂年”,《路歌》、《先鋒》、《畢業歌》、《新女人》、《碼頭工人歌》、《前進的歌》、《敲打長江》等歌曲,以及《金蛇之舞》、《綠湖黎明》等民族器樂都是在這壹年完成的。1935年寫了《媚娘曲》《安慰之歌》《塞外村姑》《自衛之歌》《鐵鞋下歌女之歌》《誌願軍進行曲》,建國後定為國歌。他從事音樂創作只有兩年左右,卻為八部電影、三部戲劇、壹部舞臺劇創作了二十首主題曲或插曲,加上十五首其他歌曲、四首民族器樂合奏曲和兩首改編自民樂的大鍵琴,* * *創作了四十壹首音樂作品。此外,還發表了《黎錦暉寫在芭蕉葉上的詩》、《中國歌舞》等十五篇戰鬥性的音樂論文,以及《時光少年》(生前未發表)等三部電影劇本。
1935年經歐洲去日本留學蘇聯。不幸的是,他在遊泳時淹死在藤澤市的沼澤海裏。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第壹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光輝形象,是中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