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讀:
《永別了黃鶴樓》是壹首散文與美的結合體詩。裏面有詩,詩與詩相互交融。文本中,少年李白為恩師孟浩然所寫的送別詩,有幾分眷戀和惆悵,卻又不同於“勸君多酒,無故留西天陽”的深情考量,也不同於“桃花潭深過千尺,不如王倫”的直接和深刻。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仰慕、向往和不舍,是壹種更有詩意的告別。文中的古詩詞含蓄委婉,給我們留下了中國畫飛白般的無限想象空間,而現代的文本描寫細致,表達生動,為我們鋪陳了許多感人的修辭情境。這本教材的編排大大拓展了我們趣味課堂的生成空間。
教學設計:
壹、創設情境,調動舊知識,建立語文課堂興趣。
“自古離別傷身”,從小生長在詩文之國,學生接觸過很多送別詩。雖然很多告別的場景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但這些在詩歌和散文中感知到的意象也是模糊的,堆砌的。適當利用多媒體影射圖像創設情境是調動舊知識、建立課堂興趣的有效手段。
課程開始時,伴隨著悠揚的音樂,讓制作精美的課件帶領學生穿過煙波浩渺、繁花似錦的長江,來到俯瞰長江的黃鶴樓,在這裏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面對浩瀚長江的送別場景,然後深情朗誦、背誦古詩。許多潛伏在學生腦海中的模糊形象,瞬間映射移植成壹個個清晰的《永別了黃鶴樓》的形象。情境的創設已經初具規模,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也被激發出來。
課堂上,在第三自然段學習李白與孟浩然告別的部分,名句相連,更註重調動學生的詩歌積累。學生積累的詩詞,看起來是壹種文字符號,其實是某種情感駐留的地方。調動詩詞就是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情感參與。此後,在課堂教學的對話表演中,學生們背誦了許多名句,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無人知妳”,“桃花潭深過千尺,不及王倫深”,“然而,中華持我們之誼,天存我們之鄰”,“洛陽親友如相問,玉壺中壹片冰心”,“勸君多飲,西無無故人”...這種教學情境的創設,由外而內壹步步深入學生的內心,也讓學生“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下課時,屏幕顯示畫面(李白面對浩蕩的長江,凝視著漂流的“孤帆”),播放三種不同的背景音樂。把古詩再讀壹遍,兩句話表達了不同的告別之情。借助音樂升華情感,閃現學生演繹的光芒。
第二,全新的知識和新的發現增加了漢語的吸引力。
新事物的誕生,新知識的發現,總會吸引人們的註意力,讓人耳目壹新。雖然鮑文的詩曾經在三年級的《王騰亭序》中與學生見面,但學生的認知還很無知,這種文體的學習對學生來說還很陌生。因此,在教學中,我會抓住這本教材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在知識中去感受、體驗和運用語言。
在清理完課文初讀的生詞後,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並告訴他們這種新體裁課文的特點,鼓勵他們自學,並讓他們邊看邊思考,思考哪些詞可以解釋第壹句話,哪些詞可以解釋第二、第三和第四句話。學生被動地接受學習,為了主動地探索文本,他們迅速閱讀現代文學和理解古代詩歌的意義,咀嚼文本中的單詞和短語。它使往往枯燥、單壹的第壹節課的教學,在學生自發的內驅力下,饒有興趣地達到了教學目標。
在課文教學結束時,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對比詩文,感受古今語言之美,適當布置小作文練習。
老師:大家壹定還沈浸在李白和孟浩然告別的深情中。壹篇是短短28個字的古詩,壹篇是幾百字的今文。這兩種不同的語言妳更欣賞哪壹種?
生:我喜歡古詩詞,因為它們含蓄卻給我們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生:我也喜歡古詩。雖然字數很少,但表達的內容不亞於幾百字的現代文學,言簡意賅。
生:我很欣賞現代文學,因為文字太美了!比如“霧蒙蒙,開滿了花”形容得像壹幅畫卷。
生:我還是喜歡古詩詞,因為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味道。
生:現代漢語的對話太有趣了,讀起來像在看電影。所以我們喜歡現代漢語。
……
有了前面精彩的同學們的觀點,簡單總結後,我趁熱打鐵。
我說:“我們考慮壹下。如果打個比方,妳會怎麽比較詩歌和文學的關系?”
學生很簡單,他們說:“就像擴展句子壹樣,文章是由詩來擴展的。”也有同學說:“文章是從詩演變來的。”
老師:“好吧,既然妳知道,那就學著改寫壹首古詩吧。”
學生們高興而興奮地同意了。
第三,了解真情,深刻的見解才有震撼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的天賦,教材解讀的深度和廣度,備課和設計教學的靈動性,只有在課前付出足夠的努力,才能在課堂上自如進出,才能抓住精彩,震撼課堂。而學生的情感理解和深刻感悟,往往是依靠特定的情境和獨特的教學活動產生的。這種火花壹旦在課堂教學中爆發,無疑會震撼全體師生,激起教師和學者對文本進行更深層次思考和探索的意誌,成為課堂教學的壹個亮點。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借鑒了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思路,將古詩詞《致王倫》與同主題聯系起來,對話表演的引入自然收獲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1,鏈接同題材古詩詞《致王倫》。
在感知了文本,學習了第壹段和第二段,理解了離別之後,我介紹了壹首同主題的詩《致王倫》。
師:這送別的壹幕,讓我想起了李白的另壹首送別詩,“李白乘船……”
生:(然後念叨)
老師:李白不辭而別。王倫知道了,就來拿壹首歌送別,實際上是送出了兩人“深藏千尺”的情誼。現在李白又面臨壹次離別,他會以什麽形式告別這位給過他很大幫助的良師益友?
然後學生褻瀆第三段,批註自己的感受和經歷,分組交流學習。在隨後的集體交流中,同學們受到《致王倫》中“宋走”的啟發,效仿李白、孟浩然的對話、行為(飲酒)、詩詞。系統總結了“以詞送別”、“以酒送別”、“以詩送別”的好見解,還介紹了其他著名的古詩名句。學生思維活躍,見解獨到,課堂氣氛空前熱烈。隨之而來的對話表演也隨之誕生。
2、自然的對話表演
沒有任何口頭鼓勵,學生們都準備好去嘗試。
健康1(擡頭):萌哥,妳看風景多美,天多藍!
生2(手指前方):好的,親愛的哥哥!三月霧蒙蒙的長江真的讓人舍不得離開!
生1:如果我們能在這裏住很久就好了,但是妳今天要下河了,我真的不忍心啊!
生2:我不想和妳分開,但我相信我們會再見的!
盛1:萌哥,從認識妳開始,我就壹直把妳當哥哥,當老師。我從妳身上學到了很多。為了感謝妳,請喝下這杯!
生2:好兄弟,操!
(兩人舉杯共飲。)
生2:王波說得好:“然而,只要中國保持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雖然我們暫時分開了,但我們的友誼永遠像長江的波濤壹樣!
生1:萌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人不知妳?”我提議再敬妳壹杯,小兄弟。祝妳旅途愉快,前程似錦!
生2:再見,我親愛的哥哥!
第四,深入閱讀,真摯的情感是有感染力的。
語文不僅是壹個方字,更是壹個“文章不仁”、“語言有溫度,文字知冷暖”的情感符號。有多少專家在告誡我們要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甚至張文質先生也把情感教學提到了生命教育的高度。沒有情感的教學是死板的,更談不上效率和興趣。只有真情的課堂才能釋放情緒,而情緒的釋放離不開深情的閱讀和真誠的對話與交流。在教學中,我這樣安排學生學習,讓學生在閱讀的引導下逐漸感受到語文學習的興趣。
1,轉軸的弦沒調好的時候讀。剛開始上課的時候,伴隨著悠揚的音樂課件,我進行了古詩詞的深讀,然後通過古琴優雅悠長的聲音,我背誦了兩遍《黃鶴樓揚州行》中的《告別孟浩然》。用真情實感的閱讀感染學生,引導他們進入文本。
2.景和時讀。經過第三段的充分交流,同學們有壹肚子話要說。這個時候老師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環節。妳只需要給學生提供壹個閱讀對話的機會。讀吧!去吧!用他們真摯的感情去感染其他同學,讓更多的同學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3.真情流露的時候讀。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中,經過討論和表演性閱讀,學生已全部進入課文情境。我只是做了壹點過渡性的引導,讓學生的真情實感滲透到閱讀中,用閱讀來衡量語言的溫度。
老師:(過渡)當年談酒作詩多懷舊啊!這壹對難舍難分的兄弟,即將開始。看(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岸邊的柳樹在哭泣,...
老師:妳從《柳樹伊壹,沙鷗點點》裏讀到了什麽?
生1:劉陽和沙鷗似乎不願意離開孟浩然。
生2:柳樹好像在向孟浩然招手,海鷗好像在跟孟浩然走。
生3:柳樹和沙鷗都點綴著離別的情調。
4.當閱讀時,深深體會到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在文本的精讀中,體會到了李與孟的深厚情誼,體會到了李白送別孟浩然時對他的祝福、思念和依依不舍的復雜心情。這種情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那就讓他融入詩歌的吟唱中吧。
當然,教學中有情感人的教學方法遠不止那麽幾種,更多的表現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上;體現在無時不在的教學評價中;影射適當的過渡總結時;即使是非常簡短的贊美和感嘆。同樣,語文教學中趣味資源的開發遠不止這些。
學生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如何接受學生參與的效果是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如果學生不願意參與漢語學習,不願意接受漢語,可想而知我們的漢語課會有多無聊。反思我們自己,我們的課堂和我們的教學。希望我們沒有把“母語教學”變成“扼殺興趣”。希望語文教學能讓我們的孩子“快樂地學習”,讓我們的老師“享受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