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早年追隨孫中山,致力於民主革命事業。孫中山逝世後,她作為孫中山理想和事業的堅定繼承者,同國民黨右派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她“在荊棘裏潛行,在泥濘中奮戰”,通過不斷摸索、對比、鑒別,終於找到了中國***產黨。從此,她堅定地和中國***產黨站在壹起,竭誠擁護中國***產黨的政治主張,為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為發展中國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宋慶齡很早就向往加入中國***產黨。那還是在1937年,壹次,在和上海地下黨派到她身邊工作的李雲談話時,她突然放低聲音,輕輕地問李雲:“我現在算不算黨員?”李雲心裏很熱,但不能回答,就說:“我回去問問。”宋慶齡期待地點了點頭。過了壹天,李雲按組織的交待回答她說:“妳和***產黨員壹樣。”她聽後微笑地點點頭。據李雲回憶,那天她特別高興,壹定要留李雲吃飯,並且要給她做壹個最拿手的涼拌紫菜頭。
1957年的壹天,劉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壹起去看望她。宋慶齡正式提出加入中國***產黨的要求,劉少奇很高興,但慎重地表示:“這是壹件大事情,我將轉報黨中央和毛主席。”不久,劉少奇、周恩來壹起到上海看望宋慶齡,告訴她說:“黨中央認真地討論了妳的入黨要求,從現在的情況看,妳暫留在黨外對革命所起的作用更大些。我們黨的壹切大事,我都會隨時告訴妳,妳都可以參與。”宋慶齡聽了心情很不平靜,她服從黨的決定,尊重黨的意見,以同黨密切合作的非黨人士身份開展工作,在許多方面的確起到了***產黨員所不能起的特殊作用。
事實上,中國***產黨也壹直把她當作壹位可親可敬的特殊黨員來對待。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中央就決定專門送中央文件和外交文件給宋慶齡閱讀。遇到壹些重大事件,中央領導同誌總是當面通知並征求她的意見。長期以來,黨的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都對宋慶齡給予了高度信任和萬分尊重。1957年,中***中央決定派宋慶齡、郭沫若、沈雁冰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了在莫斯科舉行的各國***產黨代表會議。劉少奇曾對王光美說過:“歷次關鍵時刻,宋副主席壹直是支持我們黨,同人民在壹起的,她的貢獻甚至超過了我們黨的壹些負責同誌。”但宋慶齡從來沒有這樣想過,她追求黨,只是為了奉獻自己,想為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用她自己的話來講:我雖沒有參加中國***產黨,但是我參加了中國革命。
時光荏苒。自1957年宋慶齡向劉少奇正式提出入黨要求算起,在以後的20多年裏,由於十年浩劫的影響,這件事就壹直被擱置下來,而當年直接了解與處理此事的劉少奇和周恩來,也已先後辭世,但這些都沒能影響宋慶齡積極要求入黨的信念。
當宋慶齡患白血病的消息傳出後,時任中***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彭真去看望她,宋慶齡又壹次向他提出了入黨要求。1985年5月15日早晨,彭真、鄧穎超等同誌壹起去看望宋慶齡,她在病榻上向他們再壹次提出了入黨要求,壹連重復了三遍。彭真和鄧穎超同誌告訴她,黨在考慮她的入黨問題,她聽後高興地說:“好,好。”
下午3時,鄧小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壹致決定接受宋慶齡為中國***產黨正式黨員。16日上午,鄧小平去看望宋慶齡,祝賀她加入中國***產黨。是日下午,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行第十八次會議,根據中***中央建議,會議通過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和國名譽主席稱號。5月29日,宋慶齡靜靜地閉上雙目,與世長辭。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宋慶齡終於以自己的壹生證明了對黨的事業的忠誠,也終於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
回答者: 天使VS瑩 - 魔法學徒 壹級 9-18 19:20
1925年夏,聞壹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
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國故園,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並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占的七塊土地,澳門只是“七子”之壹。祖國母親被掠去的七子分別是香港、澳門、臺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壹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占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余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代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準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壹串珍珠”寶島臺灣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後門上的壹把鐵鎖”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余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壹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誌士們的心境:“沈沈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壹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壹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
激蕩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壹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壹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壹闕復壹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壹代又壹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壹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壹的意誌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臺灣的最後壹任總督安藤利吉在臺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臺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
祖國大地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聞壹多之子說:“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精誠所至,金石能開
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聞壹多《七子之歌·詩序》
“中華七子”命運的歷史性轉折發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這塊曾被八國聯軍燒殺擄掠的土地上,毛澤東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宣布廢除壹切不平等條約,徹底結束了中國近代史上壹幕幕慘痛的悲劇。
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國宣布實行改革開放,國力蒸蒸日上。強盛的社會主義中國躍起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實現祖國統壹的呼聲響遏行雲。
“不能將殖民主義的尾巴拖到下個世紀。”中國***產黨人代表中華民族喊出了洗雪恥辱的最強音!
1982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撒切爾夫人時明確表示,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
鄧小平指出:“實現國家統壹是民族的願望,壹百年不統壹,壹千年也要統壹的。怎麽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壹個國家,兩種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淩晨,坐落在香港維多利亞海灣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世矚目的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隆重舉行。6月30日23點59分,英國藍底米字國旗和繪有皇冠獅子米字圖案的英治港旗緩緩降落,壹個半世紀的英國殖民統治宣告結束;7月1日零時零分,在中華人民***和國國歌聲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和盛開著紫荊花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徐徐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交接儀式後,查爾斯王子和剛剛去職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將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駛離香港。輪船起錨處,正是154年前第壹任港督璞鼎查登陸香港的地點。
兩年之後,中華民族以又壹個洗雪恥辱的時刻迎接新世紀的到來。1999年12月19日夜,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內燈火通明。23時58分,綠色的葡萄牙國旗和澳門市政廳旗像帆壹樣滑落,20日零時零分,五星紅旗和綠色帶有蓮花圖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準時升起。中葡兩國政府在這壹刻完成了澳門政權的交接。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澳門回歸之夜,聞壹多先生的子孫四代***20多人團聚在北京門頭溝的家中,舉行家祭,慶賀澳門回歸祖國。家中對聯高懸:“百年誕辰紅燭燃遍舉酒慰英靈,九九歸壹死水微瀾昂首新世紀”,橫批“澳門回家”。
聞壹多之子聞立雕說:“父親期盼骨肉團聚的夙願終於實現了。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新世紀夢想:祖國的完全統壹、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
妳猜得透火山的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
突然青天裏壹個霹靂
爆壹聲:
“咱們的中國!”
——聞壹多《壹句話》
---------------------------------
聞壹多(1899~1946)
中國詩人,文史學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驊 。後改名多,又改名壹多 。生於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華學校,曾任《清華周報》編輯、《清華學報》學生部編輯,發表舊體詩文多篇。1920年7月,第壹首新詩《西岸》發表,以後連續發表新詩。早期的詩,形式多為自由體,較為突出地表現了唯美的傾向和秾麗的風格。1921年11月,清華文學社成立,為其重要成員。同年12月,在清華文學社作《詩的格律研究》 的學術演講,次年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進行系統的新詩格律化的理論研究。1922年去美國留學,學習繪畫,進修文學,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英國近代詩歌。其間創作、發表了《太陽吟》、《孤雁》等詩,表達對祖國的思念。還在《創造周報》上發表《〈女神〉之時代精神》等有影響的新詩評論。1923年印行第壹本新詩集《紅燭》後,開始致力於新詩創作。1925年自美回國,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並成為徐誌摩主編的《晨報副刊·詩鐫》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發表論文《詩的格律》,提出新詩要具有“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並且還有建築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開創了格律體的新詩流派,影響了不少後起詩人。
1928年,第二本詩集《死水》出版 ,收1925年以後的詩作28首,作品內容更為充實,形式整齊,語言凝練,形成了獨具的沈郁奇麗的藝術風格 。同年3月,《新月》雜誌創刊,列名編輯,在該刊上發表少量譯著。秋後,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從此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1930年轉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長兼國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在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長沙臨時大學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此時,他廣泛地研究了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由唐詩研究開始,上溯先秦漢魏六朝,乃至於古代神話、甲骨文和鐘鼎文,以文學為中心,旁涉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形成壹個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和文化史的研究體系。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研究的學術貢獻尤大,著有《神話與詩》、《唐詩雜論》、《古典新義》等專著。1942年出版《楚辭校補》,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贊譽。1944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雲南總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成為積極的民主鬥士。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樸追悼大會上講演,抨擊國民黨,當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1948年開明書店出版了《聞壹多全集》。
著作書目:
《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清華文學社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人文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人文
《聞壹多全集》(1壹4冊)1948,開明;1982,三聯
《聞壹多選集》1951,開明
《聞壹多詩文選集》1955,人文
《聞壹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1983,雲南人民
《聞壹多論新詩》(評論)1985,武漢大學出版社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聞壹多論古典文學》1984,重慶出版社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上海古籍
----------------------
聞壹多先生的說和做
臧克家
這篇文章記敘了聞壹多先生的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熟讀課文,想壹想,我們應該學習聞壹多先生的什麽精神?作者是從怎樣的角度選取材料和確定記敘重點的?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壹定做,我是做了也不壹定說。”
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壹多先生,在30年代國立青島大學的兩年時間,我對他是有著深刻印象的。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誌趣正濃。他正向古代典籍鉆探,有如向地殼尋求寶藏。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他想吃盡、消化盡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史,炯炯目光,壹直遠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壹劑救濟的文化藥方。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瀝盡心血。杜甫晚年,疏懶得“壹月不梳頭”。聞先生也總是頭發零亂,他是無暇及此的。飯,幾乎忘記了吃,他貪的是精神食糧;夜間睡得很少,為了研究,他惜寸陰、分陰。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動不響,無聲無聞。壹個又壹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幾年辛苦,凝結而成《唐詩雜論》的碩果。
他並沒有先“說”,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績。
“做”了,他自己也沒有“說”。他又由唐詩轉到楚辭。十年艱辛,壹部“校補”赫然而出。別人在贊美,在驚嘆,而聞壹多先生個人呢,也沒有“說”。他又向“古典新義”邁進了。他潛心貫註,心會神凝,成了“何妨壹下樓”的主人。
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僅是聞壹多先生的壹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
聞壹多先生還有另外壹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
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壹反既往了。
作為爭取民主的戰士,青年運動的領導人,聞壹多先生“說”了。起先,小聲說,只有昆明的青年聽得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大,他向全國人民呼喊,叫人民起來,反對獨裁,爭取民主!
他在給我的信上說:“此身別無長處,既然有壹顆心,有壹張嘴,講話定要講個痛快!”
他“說”了,跟著的是“做”。這不再是“做了再說”或“做了也不壹定說”了。現在,他“說”了就“做”。言論與行動完全壹致,這是人格的寫照,而且是以生命作為代價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給了我壹封信,最後壹行說:“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張,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壹,請傳觀。”
這是為爭取民主,反對獨裁,他起稿的壹張政治傳單!
---------------
聞壹多<<紅燭>>賞析
燒罷!燒罷!
燒破世人的夢,
燒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們的靈魂,
也搗破他們的監獄
這首詩寫於1923年。詩人準備出版自己的第壹部詩集,在回顧自己數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和詩作成就時,就寫下了這首名詩《紅燭》,將它作為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
詩的開始就突出紅燭的意象,紅紅的,如同赤子的心。聞壹多要問詩人們,妳們的心可有這樣的赤誠和熱情,妳們可有勇氣吐出妳的真心和這紅燭相比。壹個“吐”字,生動形象,將詩人的奉獻精神和赤誠表現得壹覽無余。
詩人接著問紅燭,問它的身軀從何處來,問它的靈魂從何處來。這樣的身軀、這樣的靈魂為何要燃燒,要在火光中毀滅自己的身軀?詩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問題。矛盾!沖突!在曾有的矛盾沖突中詩人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因為,詩人堅定地說:“不誤!不誤”。詩人已經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準備朝著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自己被燒成灰也在所不惜。
詩歌從第四節開始,壹直歌頌紅燭,寫出了紅燭的責任和生活中的困頓、失望。紅燭要燒,燒破世人的空想,燒掉殘酷的監獄,靠自己的燃燒救出壹個個活著但不自由的靈魂。紅燭的燃燒受到風的阻撓,它流著淚也要燃燒。那淚,是紅燭的心在著急,為不能最快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著急,流淚。詩人要歌頌這紅燭,歌頌這奉獻的精神,歌頌這來之不易的光明。在這樣的歌頌中,詩人和紅燭在交流。詩人在紅燭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幹,探索,堅毅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果。詩人說:“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註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壹致,如:重復句的使用、壹定程度上采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後照應和每節中詩句相對的齊整等等。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的主張在這首詩中有壹定的體現。可以說,聞壹多融匯古今、化和中外的詩歌形式,以強烈的情感表達和追求精神開辟了中國壹代詩風,激勵著壹代代的中國詩人去耕耘和探索。
周恩來總理居住在中南海西花廳,過著儉樸的生活。這從他居住的房屋及院落都可以看得出來。自他住進來以後,不許裝修與翻新房屋及庭院。
60年代初,周恩來身邊工作人員乘總理出國訪問的機會,為了保護與加固建築物,他們搶時間只搞了點簡單的內裝修,更換了窗簾、洗臉池與浴缸。周恩來回國見了十分生氣,將他們狠狠地批評了壹頓。事後,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人員說:"我身為總理,帶壹個好頭,影響壹大片;帶壹個壞頭,也影響壹大片。所以,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妳們花那麽多錢,把我的房子搞得那麽好,群眾怎麽看?壹旦大家都學著修起房子來,在群 眾中會造成什麽樣的影響?"周恩來的這壹番話發人深省。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提及裝修房屋之事了。
鄧穎超在悼念周恩來的文中說:解放初期妳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整整居住了26年,這裏始終保持著莊嚴⒂木病⒚覽鮎肫鈾氐目?芾矸綹瘛?
正如陳毅元帥所說:"廉潔奉公,以正治國者周恩來也。"
風趣的陳毅
建國初期,陳毅任上海市長。有壹次對工商界人士演講,講臺上擺放著名貴的鮮花和精美的茶具。陳毅壹上臺就說:"我這個人講話容易激動,激動起來容易手舞足蹈,講桌上的這些東西,要是被我碰壞,我這個供給制的市長,實在賠償不起,所以我請求支持會議主持人,還是先把這些東西'精兵簡政'撤下去吧。"會場上的人們立刻發出了輕松的笑聲。
在60年代的壹個會議上,陳毅為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而大聲疾呼:"不能夠經過了幾十年改造、考驗,還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項帽子戴在所有知識分子頭上!"說到這裏,陳毅摘下帽子,向參加會議的知識分於代表鞠了壹躬,然後大聲說道:"今天,我給妳們行脫帽禮!"這真摯的感情和恰到好處的幽默,使與會者為之動容。
陳毅講話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談,常常以機敏而風趣的言辭使聽者折服。在壹次會議上,有人看見他拿著壹份稿紙,還不時地低下頭看看,後來竟發現那是壹張白紙。"陳總,您怎麽用張空白的發言稿啊?"會後有人問他。他回答說:"不用稿子,人家會講我不嚴肅,信口開河。"
***和國大將羅瑞卿
羅瑞卿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1906年出生於四川省南充縣,1926年加入中國***青團,同年進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1928年由***青團轉入中國***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副校長,八路軍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多種職務。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長,公安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兼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
羅瑞卿由於多年來在軍事上的傑出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軍神劉伯承
劉伯承(1892-1986),***和國元帥。原名劉明昭,四川開縣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時,在四川萬縣參加學生軍。從而開始了長達70年的軍事生涯。
1912年春,劉伯承考入重慶陸軍將弁學堂。年底提前畢業後被編入川軍第5師任見習排長,隨部參加了反袁世凱的“第二次革命”。在戰火中,劉伯承因功被提升為連長。
1915年12月,劉伯承在四川涪陵成立了四川護國軍第四支隊,參加了第二次反袁戰爭,即護國戰爭。1916年3月,在率領部隊攻打豐都的戰鬥中,劉伯承頭部連中兩彈,右眼受了重傷。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限,當德籍沃醫生為他摘除右眼球時,為保護腦神經,沒有用壹點麻醉藥。手術開始,劉伯承手扶著柱子,滿頭大汗,沒吭壹聲,手術順利地完成了。沃醫生不禁為之動容地說:“妳不是軍人,而是軍神!軍神!真有三國關雲長刮骨療傷的氣概!”。
朱德-從教育救國到從軍
朱德元帥,1886年2月1日出生於四川儀隴縣李家灣壹戶佃農之家。世代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終年勞碌僅能糊口。朱德的母親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幾個小時還在幹活。朱德生在這樣壹個家庭,使他從小就開始幹力所能及的勞動。五歲時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過繼給無兒無女且又十分喜歡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學,從此改變了他的命運。六歲時朱德進入私塾,二十歲時入南充縣高等小學堂,壹年後考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的體育學堂。由於在這裏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產生了教育救國的意識。畢業後於1908年邀幾位同學好友壹同回儀隴縣城籌辦高等小學堂,朱德任學校的體育教習兼庶務。學生由幾人很快發展到七十多人。學校雖然辦起來了,但土豪劣紳反對新思想、壓制教育,社會的黑暗,民眾的痛苦,統治階級的腐朽,使朱德認識到教育無力救國。他毅然棄教從軍,從此走上了曲折、偉大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