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家鄉春節習俗(潮汕地區)

家鄉春節習俗(潮汕地區)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它是最熱鬧的。最重要的節日是春節。春節,農歷新年,是壹年新的開始。每當臨近年底,人們就開始緊鑼密鼓地為春節做準備。因為這是壹年中的第壹個大節日,潮汕地區有許多習俗和活動與中原地區不同。春聯開始,第壹件事就是貼門神和對聯。除夕夜(或二十九),家家戶戶上街買對聯,對藝術感興趣的人也鋪紙潑墨作愛,把門戶內外裝飾壹新。據說中國最早的壹對春聯。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下令家家貼對聯,改名為春聯,都是用紅紙寫的。傳說有壹次,朱元璋親自走訪百姓,只有壹家沒有貼春聯。壹問,原來這家人是閹豬,不識字,於是我親手為他寫了壹副對聯:“雙手劈開生死之路,壹刀斬斷是非之根”。由於歷代的大力倡導,春聯成為中國壹種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歷史悠久。潮汕人比較重視春聯。買壹副春聯往往要花很長時間。從各家各戶貼的春聯中,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其中不少體現了潮汕人勤勞、上進、團結、和諧的特點,如“壹家和睦增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廣勤產五谷而興,善管家興六畜”等等。潮汕最著名的對聯是明代潮人才子林大欽寫的壹副對聯,上面寫著“日增人壽,春滿勞樂”。傳說林大欽早年在壹所私立學校當老師。有壹年,正月初壹,董夫人生日,請先生寫春聯和生日聯。我看到林大欽不假思索地寫了這幅對聯。在潮汕的春聯中,單門上或山谷、神龕上,經常見到帶著大桶的“春”字。“春”字在這裏有兩層含義:壹是指春天重返大地,萬物復蘇;壹樓巧妙運用“春”與“存在”的和諧,表達壹年有余的美好願望。這就和北方婚宴吃魚壹樣,諧音“魚”有待產的奇妙效果。第二,吃過年夜飯,家家戶戶的房子都裝扮壹新,除夕將至。於是,家庭主婦們忙著準備壹年中最豐盛、最有意義的團圓飯。團圓飯,顧名思義,就是過年的時候壹家人聚在壹起聚餐,連已故的祖先也不會忘記。所以,做好團圓飯後,家家戶戶都要先“拜老公”(祭祖)。祭祀祖先時,要將代表祖先的香爐從神龕上取下,放在祭壇上,然後焚香祈禱,請祖先用餐。然後老少依次跪拜,充分展現了潮人的傳統美德,謹慎到底,追求遠方,壹切美德孝順為先。祭祀結束後,祭祖的食物被重新加熱,大廳裏擺了壹大桌,全家人圍了上來。這是每個家庭團聚的美好時刻。不管平時壹家人相隔多遠,或者平時有多少青春痘,這時候也要談笑風生,不能說什麽傷心的話,也不能吵鬧。晚飯後,家庭主婦們忙著收拾桌子。然後他在爐子裏生了火,開始為明天的祭祀準備供品——蒸紅桃、鼠形餅等各種產品。如果家裏有客人,女主人會奉上壹盤素果,再泡上醇香的工夫茶,讓妳品嘗美味的潮汕小吃。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竈神上天”後,潮汕人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家家戶戶進行屋內外的大掃除、重新布置、裝修;紅桃、鼠形桃等各類產品蒸熟;買年貨和新衣服;理發,美容。大年三十壹早就把“三鳥”帶來宰殺,買了祭祀用品。午飯後,全家要洗澡,穿新衣,祭祖,貼春聯,掛燈籠,貼墻符。到了晚上,在大廳裏搭起爐子,全家人會圍著爐子吃團圓飯。不管家人平時分散到多遠,都要趕緊回家團聚。“圍竈”後,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會掙錢的晚輩也要給長輩紅包,稱為“壓腰兜”。在這壹天,妳不能制造噪音和打破盤子,碗和其他器具。如果妳打破了它們,妳可以說壹些吉祥的話來彌補妳的錯誤,比如說“開口發財”,這象征著全家從頭到尾都是滿滿的。家裏的水缸要裝水,米缸要裝米,以象征“壹年有余”。通宵達旦,家家戶戶守歲。回答補充

農歷正月初壹是農歷的第壹年,稱為“春節”,古代稱為“大年初壹”,俗稱“大年初壹”。壹大早,家家戶戶都穿上新衣,放鞭炮,祭拜天地之祖。祭祀祖先時,要用素食作為告白,因為據說彌勒佛在這壹天坐化,所以用素餐。這壹習俗流傳已久,清順治《潮州府誌》說:“元日,祭齋。”清乾隆《普寧縣誌》說:元初壹,祭祖以素,初二,祭祖以肉。“然後全家人吃了壹頓熱情友好的早餐,下壹代祝福長輩,長輩給下壹代送去期望。早飯後,父母會帶著孩子走親訪友。無論什麽時候走親訪友,都要帶潮州橘子。因為橙子比橘子大,所以取名大橙子,橙子與吉祥字諧音,有“吉祥”之意。壹個大橘子意味著好運。妳帶多少橘子沒多大關系,但必須是偶數,不能是奇數。而且主人家的茶幾上總有壹盤紅紅綠綠的橘子和橄欖,外加糖果迎接客人和客人。當客人進門時,他們互相說壹些吉祥的話,如“新年快樂”和“恭喜發財”。主人要請客人吃橄欖,吃甜食,喝工夫茶,交換好運氣,還要互相給孩子“利市”(紅包)。然後主人備酒設宴招待客人,俗稱祝賀。清嘉慶《澄海縣誌》:“各酒菜邀飲。俗話說‘正月家家有酒’”。回答補充

春節是聖日,所以潮州有很多禁忌,比如不掃地,不洗衣服,怕丟錢;吃飯的時候不要用長短筷子,不然會在過渡中坐失良機;不要吃粥,不要喝米湯,不然出門會下雨;不要說壞話,不要罵人,不要打架。如果甲家的孩子打罵了乙家的孩子,甲家的家長要拿壹對橘子去道歉,並祝別人好運。隨著社會的發展,壹些迷信的習俗逐漸淡化或被賦予了新的內容。解放前,鄉鎮有“帶燈籠出行”的習俗,俗稱“隨長輩出行”。人們想把潮州鑼鼓、舞龍和舞獅送給名人,並購買新年祝福。解放後,這些習俗已基本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彩旗、鑼鼓、舞獅、拼圖、象棋、籃球等文體活動。各級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