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據文獻記載,蘆笙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出現了“吹笙鼓春,吹笙吹笙鼓春”的詩句。據考古發現,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兩件戰國時期葫蘆笙是我國最早的笙樂器之壹。
原材料:竹、木、金屬。
特點:蘆笙分為輕聲蘆笙和重音蘆笙兩種,模式有“561235”和“612356”。重讀的蘆笙深沈而響亮,而輕音的蘆笙輕快而高亢,其音樂曲調運用嚴格,大致可分為祭祀、抒情、敘事。蘆笙舞既有舞蹈的柔美,又有武術的剛勁。所以在苗族武術演練中,蘆笙也可以作為武術器械用來對抗習武者。苗族民間的蘆笙,大多出現在群體活動中,如花山節、喪葬儀式等。,並始終在整個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蘆笙不是愛情的信物,很少扮演愛情的角色。它只是把苗族人的心連接起來,作為凝聚力和號召力。
工藝:笙笙由笙鬥、笙管、簧片和* * *響管組成。制作時,將整個坯體掰成兩半,分別挖出內腔,放入笙管後膠合在壹起,外部用細竹箍五至七次。
目錄
文化淵源
蘆笙音樂舞蹈
壹個傳說是...
習俗
蘆笙節
蘆笙音樂舞蹈
相關成就
工業規模
蘆笙歷史悠久,“吹笙鼓春,吹笙吹笙鼓春”這首詩出現在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據考古發現,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兩件戰國時期葫蘆笙是我國最早的笙樂器之壹。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在《古今漁鄉訪古》壹書中斷言:“在我看來,笙之類的樂器起源於苗族,苗族都有蘆笙”。從這個角度來看,蘆笙起源於古代苗族先民,並因苗族歷史上的不斷遷徙而形成了蘆笙文化體系,在苗族文化中占據了主導地位。蘆笙作為壹種樂器,有其獨特的音樂規律和舞蹈形式。文山苗族蘆笙分為輕聲蘆笙和重音蘆笙兩種,其調式分別為“561235”和“612356”。重音蘆笙的旋律深沈而響亮,而輕聲蘆笙的旋律輕快而高亢。其音樂曲調的使用非常嚴格,大致可分為祭祀、抒情、敘事三部分。祭祀部分主要用於喪葬祭祀,有360首曲子* * *,抒情部分主要用於踩華山等吉祥場合,但文山苗族蘆笙的婚禮音樂由於歷史上不斷的遷徙已經失傳。敘事部分主要講述苗族歷史、故事和傳說。它的舞蹈特點是剛柔並濟,剛柔並濟。蘆笙舞可分為獨舞、男子二人轉和男女二人轉,又可分為“踩”和“跳”。“踏”的特點是雙膝輕微屈伸,有節奏地向前運動,“跳”的特點是力量足著地後下肢的振動和雙腳的擡踢,上身自然擺動。蘆笙舞既有舞蹈的柔美,又有武術的剛勁。所以在苗族武術演練中,蘆笙也可以作為武術器械用來對抗習武者。苗族民間的蘆笙,大多出現在群體活動中,如花山節、喪葬儀式等。,並始終在整個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蘆笙不是愛情的信物,很少扮演愛情的角色。它只是把苗族人的心連接起來,作為凝聚力和號召力。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文藝工作者在蘆笙舞的基礎上,創造了壹種既保持了蘆笙舞的原貌,又動作簡單、富有時代感的集體舞“苗山迪廳”,並逐漸在苗族群眾中推廣開來。蘆笙群舞的出現無疑是苗族蘆笙舞蹈從個體化向集體化的過渡發展,使蘆笙文化在中華民族的大文化圈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