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因此,宋玉之悲即是感嘆秋日天氣肅殺,草木為之雕零,由此引發的人對自身命運、身世的嘆惋。簡單說來就是指悲秋之情。
“傷春悲秋”是中國古代文人壹種帶有頹廢色彩的情結!這種情節,基本上影響了中國古代所有的文人。特別是劉禹錫的壹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更是將悲秋寫入了中國的詩壇。中國詩人大多是懷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們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不免要寓於他物以求自慰。
擴展資料
宋玉,字子淵(約公元前298年-約前222年),戰國時期鄢(今湖北襄陽宜城)人,生於屈原之後,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因父子矛盾而出走楚國,戰國末期辭賦家,平生酷愛辭賦,既懂音樂亦善於寫文章,曾事楚頃襄王, 是繼屈原之後又壹偉大的辭賦家,與同時代的唐勒、景差齊名。
所作辭賦甚多,流傳作品有《九辯》《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神女賦》。 成語“下裏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東墻”的典故皆他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