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古人用不同的方言寫詩,怎麽押韻?怎麽誦經?

古人用不同的方言寫詩,怎麽押韻?怎麽誦經?

近體和古體

格律詩,包括格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或近體詩。古人這樣稱呼他們,我們現在也這樣。雖然它們其實很古老,但它們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齊梁,成熟於唐初。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的“齊梁體”,都叫古風。唐以後不符合現代體的詩,也叫古風。

古體和現代體在句法、押韻、平仄上有區別:

句法:古風中每句的字數是不確定的,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甚至是雜字(參差不齊的句子),每首歌的句數也是不確定的,從兩句到幾十句、幾百句不等。近體詩只有五言七句,格律詩有八句,絕句有四句,絕句有八句以上,也叫長體詩。

韻:古風每首歌可以用壹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韻,允許變韻;每首歌只能用壹個韻,甚至幾十句的排列都不能改變。古風可以押韻在偶句,或者偶句可以押韻在奇數句。近體只在偶句中押韻,除了第壹句,用平聲押韻,不押韻。五字不賭多,七字賭多),其余奇句不押韻;古風可以平仄押韻;壹般近體只用平韻。

平坦度:古代和現代風格最大的區別就是古代風格不講平坦度,現代風格講究平坦度。唐以後的古體也講究平整,但不規整,可以忽略。

古典詩歌基本都是格律的,所以下面只說現代詩歌。

押韻

唐代使用的韻書是隋魯法言的《切韻》,也是後世所有韻書的鼻祖。宋人增編《切韻》,編成《廣韻》,200余韻。事實上,唐宋詩人所用的韻腳並不完全是以這兩種韻腳為基礎的。唐宋詩人用韻較好地反映在王進文煜編的《平雲水》中,後世詩人用韻壹般以《平雲水》為藍本。

《平雲水》* * *有106個韻部,其中平聲有30個韻部,分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為了編排的方便,兩者之間並沒有音調上的區別。現代詩只押平仄韻,所以我們只看這些平仄韻的押韻(每個韻的第壹個字):

尚平聖:壹東、二東、三江、四知、武威、劉玉、七玉、八七、九甲、石慧、十壹真、石聞、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夏平聖:逸仙、二小、三要、四號、、劉媽、齊陽、巴庚、九卿、、石壹遊、石二侵、秦、燕、西安。

單從這些押韻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在古代屬於異韻,現在看不出區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危,真和文,蕭,瑤和豪,鹹和鹹,庚和清,寒和刪,等等。

如果具體看每個韻部的字,就會發現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於同韻的,今天根本不押韻。

古典詩詞的韻腳可以和鄰韻的韻腳混在壹起,如董藝和二冬、四知和五味,稱為通韻。但是,現代詩的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韻的詞。即使這種韻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和其他韻的字混在壹起。否則就叫押韻,這是現代詩歌的大忌。但如果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第壹句話可以放也可以不放,妳可以通融壹下。

現代人寫現代詩當然可以用現代韻。如果我們要按照傳統使用平雲水,我們必須註意古今音的差異,尤其是在閱讀古詩時。這些區別有時候可以用方言來區分,但不壹定可靠,所以我們要多讀多背。

文言語音中的四聲

漢語有四聲,是齊梁學者發現的。有壹次,梁武帝問朱彜:“妳們學者整天都在談論四聲。這是什麽意思?”朱趁機拍馬屁:“意思是‘天子萬歲’。”天是平調,子是升調,萬是降調,福是入聲。天平了就構成了中古漢語的四聲,天高了就叫降調。

這四個聲調中,問題最多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問:“為什麽‘田字手考’不是四聲?”天道、孔府、壽星都是平的、上下的,但是考試都是不入聲的,說明當時的普通人不知道入聲是什麽。

那麽乳生是什麽呢?只是我發音短,嗓子堵了。壹種以t,p,k結尾,壹種以喉塞結尾?完成。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這四個入聲都還完好,而在吳語中,都退化成不太明顯的入聲。結束了。以t、p、k結尾的入聲並不是真的發t、p、k,發塞音時要先堵住喉嚨,再用空氣吹出。在傳入的聲音中,只有阻擋,沒有通氣爆破,稱為不完全爆破。比如英語中的stop,美式英語發這個單詞的時候並不是真的發P,只是閉上嘴就結束了。這是壹種不完全的爆發,也可以說是壹種入聲。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有些讀音不同、押韻不同的入聲字,今天讀起來壹模壹樣。比如“B、Yi、Yi”在平水韻中屬於入聲四聲、十三位、十四筆,在普通話中發音沒有區別(如果用閩南語讀,可以明顯區分,分別讀成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聲調的差異。壹部分古代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聲和下聲字,還在入聲中,我們可以忽略;然而,普通話中有些入聲字變成了平仄字(尹平或陽平),這值得我們註意。“天子萬歲”前面的“福”字就是這樣。常見的平仄詞有:

壹幅畫:壹幅

兩幅畫:七八十

三幅畫:吳西。

四畫:仆人在說什麽?

五圖:跳出紮什石節的白汁轉

六圖:竹福守伐,伐伐,伐伐,殺搶舌,決計聯家吃汐。

七畫:赤足卒,角駁,破焚波蝶,即吸劫箱。

八畫:朱國學大叔直接指責佛祖彎、拉、刮、拉、俠,並威脅戒蝶選擇拍、析、刷。

九畫:感(覺醒)急刑

十畫:逐念哭燭,捉敵疾剝哲人,捏賊鴨。

畫11:誰是對宗族的褻瀆?她啄掉了郭戈的笛子攻擊,接受了間諜的工作。

十二畫:菊犢贖粥,揭博,割葛筏,滑下,鑿博,鑿脊,植之,使其濕黑。

畫13:戴夫杜甫冰雹玨謝波洞穴伊稀,睫狀隔膜倒塌。

畫十四:盡漆,斷模,拾蜥。

圖15:壹只成年蝙蝠失明的前額,光禿禿的膝蓋和蝴蝶。

十六畫:橘雪薄,令人心動。

十七幅畫:蟋蟀和蟋蟀

畫19:妳

二十幅畫:吉谷的咀嚼。

說方言有入聲保留的人,自然對這些入聲字沒有識別困難,只要是方言發音。可以誘導說北方方言的人根據語音成分幫助識別,比如“福福福福蝙蝠”“福吉棒”,但大部分只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可以根據現代四聲寫舊體詩。但是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它太古了,有人願意按照古四聲來寫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要特別註意這種平仄的詞。用普通話讀古詩詞該怎麽辦?我想,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我們不妨把它讀成降調。聲音低,讀得短壹點,聽起來有點入聲。其實有些人習慣發這種入聲,比如“我,幅度,徑向”,很多人發的是降調。

常規句子

漢語雖然有四聲,但在現代詩歌中,並不需要像詞、歌那樣區分四聲,只要大致分為兩個聲調即可。要造成音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平聲,才不會單調。漢語基本上以兩個音節為壹個節奏單位,重音落在下壹個音節上。現代詩歌的基本句式是由兩個音節組成的,這兩個音節稱為規則句。對兀顏姓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淡淡

或者

很平很平。

這兩種句式在開頭和結尾的層次是壹樣的,也就是所謂的上層次和下層次,上層次和下層次。如果我們想做壹些改動,換壹個不同的層次,可以把最後壹個詞移到前面,變成:

平平淡淡。

它是平的。

除了後面會提到的特例,無論五言近體詩怎麽變,都找不到這四個基本句型。

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前面加了壹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式是:

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很平很平。

平平淡淡。

七言近體詩再怎麽改,也認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式。

這些句式有壹個規律,就是每壹對都會反過來:第四個字的層次與第二個字相反,第六個字與第四個字相反,從而形成節奏感。但是,每個單詞都可以反過來,因為重音落在偶數音節上,單數音節相對不重要。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壹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或許可以,寫八句甚至更長的格律詩幾乎不可能。如何變得靈活?那麽就要犧牲不重要的個位數,保留更重要的兩位數和最重要的最後壹個字。所以有這樣壹個公式,叫做“無論壹、三、五、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說,第壹、三、五個字(只有七個字)的層次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最後壹個字的層次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公式並不完全準確。在某些情況下,壹、三、五必須討論,二、四、六在某些句型中可能不明確。我們後面會講到,但是我們先來看看如何從這些基本句型組成壹首完整的詩。

粘性對

我們已經知道了現代詩歌的基本句型。我們如何從這些句子中形成壹首詩?

近體詩的句子以兩句為單位,每兩句(壹而二、三而四,以此類推)為壹副對聯,同壹副對聯的上下句稱為對仗,對聯的上下句稱為鄰句。現代詩的作文規則是:對句和鄰句粘在壹起。

矛盾是指壹副對聯中上下兩句正好相反。如果最後壹句是:

很平很平。

下壹句是:

平平淡淡

同樣,如果最後壹句話是:

平平淡淡。

下壹句是:

它是平的。

除了第壹句對聯,其他對聯的最後壹句不能押韻,必須以嘆息結尾,下壹句必須押韻,以平聲結尾。所以五言近體詩除了第壹聯,只有兩種對仗形式。七個字和這個差不多。

如果第壹副對聯上的句子不押韻,和其他對聯沒什麽區別。如果上下兩句都押韻,結尾都是平聲,那麽第壹聯就不可能完全對立,只能是首尾不對,其形式無非兩種:

平坦:平坦且均勻。

它是平的。

從開始:從開始到結束。

平平淡淡

我們來看看相鄰句子的粘連情況。粘的意思是壹樣的,但是因為是用平音結尾的奇數句來粘平音結尾的偶數句,所以頭只能粘尾不能粘。例如,最後壹副對聯是:

很平很平。

平平淡淡

下壹聯的最後壹句要貼在上壹聯的下壹句,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必須以吱吱聲結尾,就變成了:

平平淡淡。

它是平的。

為什麽相鄰的句子必須粘在壹起?原因很簡單,就是換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偶是相對的,相鄰的句子也是相對的,就變成:

很平很平。

平平淡淡

很平很平。

平平淡淡

第壹個和第二個鏈接完全相同。唐以前所謂的齊梁式律詩,只講相對性,不懂得粘在壹起。從頭到尾,他們只是重復了兩個句型。唐代以後,絕句中不再有句式的重復,因為既強調對仗,又強調相鄰句的粘連。

根據粘著法則,我們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第壹,第壹句不押韻:

很平很平。

平仄(押韻)

平平淡淡。

公平和平坦(押韻)

第二,第壹句押韻:

公平和平坦(押韻)

平仄(押韻)

平平淡淡。

公平和平坦(押韻)

第三,第壹句不押韻:

平平淡淡。

公平和平坦(押韻)

很平很平。

平仄(押韻)

第四,首句押韻:

平仄(押韻)

公平和平坦(押韻)

很平很平。

平仄(押韻)

五言律詩和這個差不多,只是按照貼右的原則加了四句。比如第壹句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公平和平坦(押韻)

平仄(押韻)

平平淡淡。

公平和平坦(押韻)

很平很平。

平仄(押韻)

平平淡淡。

公平和平坦(押韻)

根據貼合定律,十句十二句可以無限加,這就成了排斥定律。

單音和三音

前面提到的“135”並不完全正確。在某些情況下,必須討論135。

比如五字等收句:

平平淡淡

這句話的第三個字可以忽略,也可以用平聲。但是如果第壹個單詞變成了slur,就變成了:

扯平,扯平,扯平。

整句除了押韻,只有壹個平音,叫做“孤”,這是現代詩中的大忌,在唐詩中很少見。在杜甫的詩《臂上掛兩弓》中,就是這樣壹個孤獨而不規則的句子,叫做尷尬句。老杜有意寫了很多別扭的現代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

第壹個單詞壹定要口齒不清怎麽辦?妳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

平平平平平平。

這樣避免了孤獨。這種做法,叫做難存,意思是避免難句。

所謂“孤獨”,特指平仄句(即押韻句)。如果是平仄句,即使整句只有壹個平仄字,也不算孤獨,最多是個別扭句。比如把“平勻”這個詞改成“平勻”就不算犯罪,可以用。

還有壹種情況,就是五字平仄句:

它是平的。

在這個句型中,第壹個字是平齊的,第三個字不能是平濁的。如果使用平濁音單詞,則變成:

它是平的。

句末有三個連調,稱為“三調”。這是古典詩歌的壹種特殊形式,在作現代詩歌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

同樣,“平仄”句的第壹、三個字可以平仄,但第五個字不能平仄,否則就成了三級調。

只要能避免孤立和拉平,“135不管”是完全正確的。

對照

這四節經文都有壹個特定的名字。第壹聯叫首聯,第二聯叫排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規定,平行對聯和頸聯必須對立,首聯和末聯可以對錯。這兩句絕句也有對錯。排列的第壹聯可以對錯,中間的聯都要對錯,最後壹聯錯了,才能結束。

對偶的第壹個特點是句法要壹樣。

對偶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詞來對立。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樣的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現代詩歌中是絕不允許的。事實上,除非是修辭所必需,現代詩歌中必須避免使用相同的詞語。

對偶的第三個特點是詞類要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要想整齊,還必須使用意義上屬於同壹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對數,方位對對方,色對色,時對時,器對器,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但它們不能是同義詞。星星從空地上俯下來,月亮從河裏跑上來,上面提到的星和月是天文對,葉和江是地理對,豎對、平對、大對、寬對和流對也是同壹類動詞和形容詞。像這樣的戰鬥被稱為工人的戰鬥。

有壹些借諧音形成對工的對偶,叫做借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