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杜甫的八陣圖有哪些思想感情?

杜甫的八陣圖有哪些思想感情?

[解決問題]

“八陣圖”:古代兵法中關於陣法和兵力部署的壹種陣圖。由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種隊形組成的陣勢,在長江的沙灘上集石為兵,共有六十四堆石。夏天洪水泛濫,這些石堆紋絲不動。《三國誌·諸葛亮傳》載:“演繹兵法,作八陣圖。”關於諸葛亮八陣遺址的傳說有好幾個,都是指奉節縣永安宮以南的長江沙灘上的八陣。關於諸葛亮的八陣圖,蘇軾的東坡支林說:“諸葛亮的八陣圖...石頭八排,相隔兩尺。從山上往下看壹百多尺,每八排聚成壹個六十四的正圓,沒有壹點凹凸,如日中之間的陰影,難以分辨。多麽奇怪的事情。”

這首詩歌頌了諸葛亮在三分之爭中的豐功偉績,批評了蜀未能吞並吳,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壯誌未酬的惋惜和感慨。

分析]

這是詩人在夔州時獻給諸葛亮的壹首詩。寫於大歷元年(766)。詩人在西南漫遊期間,寫了許多關於古跡的詩,但對諸葛亮情有獨鐘。《武侯祠》、《蜀相》、《諸葛廟》、《古柏行》、《夔州歌》、《五言詩》、《八陣圖》等都是詩人在蜀中時所作。這首詩體現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

"分裂的三國被他的偉大所束縛,八面堡是建立在他的名聲之上的."這兩句話充分肯定了諸葛亮在東漢末年創建蜀漢,將天下分為三部分的重要功績。總的來說,諸葛亮在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過程中做出了最突出的貢獻。句中的“蓋”好於或超過;“三國”指的是魏、蜀、吳,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魏居北、蜀居、吳居東三家處於對峙的局面。詩人在這句話中用了“丐幫”二字,說明諸葛亮輔佐劉備從無到有創建蜀國的基業,其貢獻在三國群臣中最為突出,無人能與之相比。詩人對諸葛亮的高度概括式贊美,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期的歷史真相。下壹句著重從軍事角度寫,說諸葛亮創造八陣圖是為了讓自己更出名。在詩人看來,諸葛亮創造八陣圖是最值得稱道的成就,這也是諸葛亮成名的地方。可以說這是詩人的獨特見解。成都武侯祠的碑文上寫著:“統濟無賞,誠有計,微有謀”;“大江上陣,畫卷美不勝收,川內工業壹片光明”這句詩,可以說是這首詩最好的註腳。這兩首詩都是對句寫的,“三分國”對“八陣圖”因為諸葛亮對軍事的整體貢獻而精致工整自然。

"在這條不斷變化的河流旁邊,矗立著壹塊石頭,那是他未能征服吳國的悲傷."這兩句是詩人對“八陣圖”遺址的感受。最後壹句極其簡潔地寫出了八陣圖遺跡的神奇之處。據劉禹錫《荊州畫副》、《賈》記載,這裏的八陣都是用細石堆砌而成,高五尺,圍六十碼,排成六十四堆,始終不變。即使被夏季的洪水淹沒,到了冬季壹切都會失去,但八陣石堆六百年不變。“石頭不轉”,用《詩經·白舟》中“我的心裏全是石頭,所以不能轉”這句詩。是壹語雙關,意思是諸葛亮的八陣圖很牢固,被河水急流沖走就不會動;他還稱贊諸葛亮始終不渝地忠於蜀漢政權和統壹大業。同時,這個多年不變的散而復得的八陣石堆的存在,似乎也象征著諸葛亮對自己在統壹大業完成之前就去世的遺憾。劉備急於為關羽報仇,出兵攻吳,破壞了諸葛亮以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使統壹大業半途夭折,成為千古遺憾。句中的“怨”,留下的遺憾和遺憾;“失吞吳”,失策,失策;吞吳,並吳,滅吳。據史書記載,公元219年,孫權命令夢露攻打荊州,活捉並殺死關羽。四年後,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借口,以蜀兵的身份,大舉進攻吳國。結果在夷陵之戰中戰敗,蜀國從此衰落。諸葛亮壹直主張聯合吳對抗曹,從而統壹全國,恢復漢朝。無疑,劉備攻吳違背了諸葛亮的根本策略,使統壹大業半途而廢。諸葛亮多麽明白這壹點啊!

詩的第四句,因為漢字的歧義,所以有解釋上的差異。大致有四種解釋。第壹,我認為我恨吳是因為我不能消滅他。二是認為先主伐吳為恨;第三,我認為我不能讓主恨我;第四,認為前主不能用他的陣來恨吳。事實上,劉備攻吳之舉確實違背了諸葛亮聯合吳抗曹的戰略,是蜀國政治衰落的開始。雖然有八個數組,但無濟於事。《東坡支林》記載蘇軾有壹次夢見杜甫對他說:“世人常誤解我的詩《八陣圖》,以為先主吳侯要與報仇,所以恨吳是不對的。我的意思是吳、蜀是唇齒之地,不宜拍照。取蜀,蜀已吞吳。我討厭這樣。”杜甫用八陣圖思考諸葛亮的功名恩怨,蘇軾用夢境解讀杜甫思維中的玄機,可謂切中要害。

這首詩既懷舊又傳神,具有將議論融入詩中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詩人將懷舊與敘事融為壹體,給人壹種恨意無窮、意味無窮的感覺,在絕句中樹立了新的典範。這首詩與其說是寫諸葛亮的“遺產”,不如說是詩人對不起諸葛亮,這種遺憾滲透著詩人失意且壹事無成的苦悶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