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詩歌的基本特點

關於詩歌的基本特點

 詩歌是壹種語言凝練而形象,結構自由而跳躍,富有節奏和韻律,飽含聯想與想象,高度集中與概括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詩歌的基本特點,歡迎大家閱讀。

 詩歌的基本特點

 壹,生活美

 對生活高度的提煉、集中、概括;

 二,思想美

 飽含深切的思想感情

 三,意境美

 用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力營造出優美的意境;

 四,語言美

 文字色彩鮮活、語言節奏分明;

 五,音樂美

 韻律和協。我國的詩歌發展經歷了“原始歌謠?先秦詩歌(《詩經》《楚辭》)?兩漢詩歌(漢賦、漢樂府詩、古詩十九首)?魏晉詩歌(建安詩歌、兩晉詩歌)?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歌”的發展歷程。上下五千年,我們的歷史上湧現了無數優美的詩篇。她們如同壹粒粒金珠寶玉串成了中華文明的“皇冠”。以下我們按照我國詩詞發展的歷程來壹起學習和探索我們華夏的詩詞之美。

 詩詞的語言有其特點和要求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對於詩詞作者來說,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語言還是用來塑造詩詞藝術形象的工具,也實通詩詞作者和讀者思想感情的媒介。

 唐代詩人劉禹錫說:“心之精微,發而為文;文之神妙,詠而為詩。”清代詩論家吳喬在《答萬季野詩問》 文章 中說:“意喻(比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飯不變米形,酒形質盡變。”他形象地把文章比作米做成的飯,而把詩則比作米釀成的酒,恰到好處地說明了詩詞與文章的區別。

 飯不變米形,酒形質盡變。有意思

 強調了詩詞比文章更加濃縮,味道更加濃郁,語言理所當然的要更加精美。正如明代詩人謝茂秦所說:“凡作近體,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朝霞散綺,講之異繭操絲。”強調了寫作詩詞必須要有精美的語言。

 壹、關於詩詞的語言要求

 詩詞是壹種高雅的藝術。其高雅並不在於它如何如何的深奧難懂,而在於它有不同於壹般文章的意境、韻味以及情真意切的感人魅力。它的語言越是自然流暢、通俗易懂,就越能獲得其本身所具有的高雅藝術的社會效應。

 對詩詞語言的要求,總的要“意新語工”,“語意兩工”。有了新意,還要有好的恰如其分的語言,才能使新意得到充分和完美的表達。就壹般詩歌而論,都具有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和概括性,具有豐富的想象和強烈的情感,語言準確、精練、生動、形象,具有鮮明的節奏與和諧的韻律。

 作為中國古典詩詞的格律詩,它對語言的要求則更高、更嚴。因為它篇幅短小,除了題目,五言絕句只有20個字,七律也只有56個字。要用這麽短而少的文字來表現壹定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就必須高度概括,語言就必須特別凝練、含蓄。

 另外,古代詩歌又都是便於吟誦的,又要求語言具有均勻的節奏及和諧的韻律。因此,古今凡優秀的詩詞作品,在語言上無不具有這樣幾個特點:1、準確達意,2、精練含蓄,3、形象生動,4、色彩鮮明,5、音韻和諧,具有節奏感。

 第壹,詩詞語言是特殊的文學語言

 詩詞語言來源於生活語言,但它又不等同於壹般的生活語言,也不同於壹般的文學語言,而是壹種特殊的文學語言。詩詞語言是從生活語言中經過加工、提煉、改造的更加優美的語言。清代詩論家袁枚說:“詩如言也,口齒不清,拉雜萬語,愈多愈厭。口齒清矣,又需言之有味,聽之可愛,方妙。”

 詩詞語言,不論叔麗的也好,質樸的也罷,都需要加工錘煉。袁枚又說:“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後之淡。”強調詩詞的語言,不論是“樸”是“淡”,都應該是經過藝術加工改造後的“大巧之樸”和“濃後之淡”。即使是比較通俗易懂的詩詞,情況也是這樣。

 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這首詩: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這首詩色澤比較濃艷,薄暮時分,殘陽余輝鋪灑江上,半紅半碧;入夜時分,壹彎新月如弓,新露如珠,晶瑩剔透。景寫得很美,也很通俗易懂,但它的語言不是生活口語,而是經過詩人加工了的書面語言。

 又如元稹的五言絕句《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寥寥數語,色澤平淡,語意樸實,先寫古行宮的寥落寂寞,後寫白發宮女閑話玄宗舊事。20個字看似平平淡淡,實際上卻深刻地抒發了白頭宮女對個人身世的哀怨情懷,和對國家興衰、玄宗榮枯的感嘆。內容含蓄,發人深思,言簡意賅,余味無窮,給讀者留下了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

 第二,詩詞用語要語、意兩工

 所謂“語、意兩工”,就是說寫詩詞“詩意”要好,“語言”也要好。作者在構思壹首詩詞時,發現或者推敲出了新意、深意,同時還要認真選擇好的語言來表達。否則,有意無詞,就會像吳喬在其《圍爐詩話》中所說的那樣,“像在棉襖子上披了壹件蓑衣。”唐皎然在其《詩式》中打了壹個比方,說:“或雲:?詩不加修飾,任其醜樸,但風韻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余曰:不然。無鹽(醜女)闕容而有德,何若文王太姒(si)有容而有德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詩詞應該內容和形式都好。同時,兩者必須有機的統壹起來。瑰麗的語言,必須能把優美的意境充分地表達出來,才稱得上是好的語言。其實,這個問題說到底,還是個語言問題,因為人的思維是借助於語言進行的,離開語言的思維是不存在的。從這壹點也可看出語言的重要性。

 宋代大詩人王安石提出,寫詩填詞要用“詩家語”。所謂“詩家語”,就是說詩的語言要達到四個“之”:即言之有物,觀之悅目,聽之悅耳,思之悅心,從而具有強烈的表現力。

 詩的語言美是多風格的,有雄奇瑰麗之美,有樸實自然之美,有明麗流暢之美,也有委婉淒柔之美,等等,如何具體運用,則要由詩詞的具體內容來決定。但不管使用哪種風格的語言,只要能把詩意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這種語言就是好的詩的語言,也就是所謂的“詩家語”。

 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寫詩人登樓所見:景象壯闊,氣勢雄渾,白日西沈,黃水東去,高山大河,盡收眼底,讀後使人心胸為之壹振,眼界為之大開。但詩人到此並沒有就此罷手,平平地寫下去,而是壹翻新意,把讀者引向更高的境界,和更廣闊的視野:“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這兩句既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健康心態和高瞻遠矚的博大胸襟,也順理成章地說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樣壹條深刻的生活哲理。全詩只用了20個字,就把詩的“意”充分表達出來了。這些語言就是好的語言,就是“詩家語”。

 再看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的語言特點是樸實,通俗,淺顯易懂,在我銘家可以說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本詩上聯寫事,下聯抒情,其意境主要表現在下聯。由於它的內容和形式統壹得好,富有深刻的 教育 意義,所以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喜聞樂見,代代傳誦,成為人們教育子女和年輕人愛惜糧食、勤儉持家、勤儉做事的經典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