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網絡詩詞”興起對傳統文化場域重建的影響

“網絡詩詞”興起對傳統文化場域重建的影響

壹、 對早期“網絡詩詞”的印象

隨著網絡BBS的興起,詩詞成為各門戶網站、文學網站的壹個重要板塊。1999年是互聯網BBS發展的壹個重要時期,“網絡詩詞”圈的壹些中重要人物多數都是在1999-2000年這段時間登場的。總體上看,這個時期的“網絡詩詞”質量不高,除了幾位比較重要的詩人相對比較成熟外,多數人作者水平壹般,甚至很多人不懂格律,不懂平水韻,缺乏基本的文言寫作能力,內容空乏,語言淺俗也是很普遍的。但壹個有利於詩詞寫作的傳統文化場域開始逐步形成。在詩詞論壇裏,有人寫,有人評,有人看,有切磋討論、相互求教,當然也有罵戰。

早期最成熟、公認水平比較高的詩詞論壇是清韻書院的詩韻雅聚板塊,高手眾多,非常活躍。我是1999年上雅聚發帖的,針對許多人詩詞創作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我寫了壹些有關詩詞格律音韻方面的帖子和文章,對推動規範寫作起過壹些作用。後來靳暉(象皮)連續發表了“詩林學步”“詞林學步”系列教授詩詞寫作的文章,產生很大影響。他又在大象出版社主持編輯了《網絡詩三百》,是第壹本正式出版的“網絡詩詞”作品集,雖然所選作品水平壹般,但代表了互聯網詩壇早期的發展現狀,發軔草創,功不可沒。

二、 “網絡詩詞”的創作氣質

“網絡詩詞”的興起,其意義不亞於中國文化史上的壹次文藝復興。與歐洲文藝復興相似,都是在僵化的教條長期禁錮之後的壹次思想復蘇。很多“網絡詩詞”作者滿懷對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激情和敬意,從古典文藝中汲取滋潤心靈的營養和精神自由的力量。這不是復古,而是面向未來的更化。“網絡詩詞”是否應視為壹個詩歌流派還有待商榷,但“網絡詩詞”的確與線下的民間、學院或壹些官方機構的詩詞大相徑庭,同樣與歷代詩詞相比,也具有富有自己特點的創作氣質,從中國詩史看,可謂別開生面。即使壹些作者惟妙惟肖的擬古之作,也因為創作時代與環境的不同具有完全不同的創作意義。網絡詩壇普遍恪守傳統詩詞的寫作規範,反對音韻改革和不講格律,反映的是其內在的保守傳統價值的文學主張,他們以壹種近乎嚴苛的態度,刻意與線下的官方協會創群體拉開距離,顯示了他們的文學觀、歷史觀與其對立方有著很大差距。經常有人問,今人寫詩詞能超越古人嗎?能超越李杜蘇辛嗎?這實際上是壹個偽問題。因為寫作場域不同,就不可能有相同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三、 “網絡詩詞”重建了傳統文化場域

所謂場域,代表著人的行為與空間的復雜關系。伴隨著歷史的滄桑變化,與壹切古典文藝創作相關的傳統文化場域已經不復存在。傳統文化的價值被人為地顛覆,本來是全社會普遍的知識文本反而成為大眾陌生的東西。在這樣壹個所謂新文化的場域中,傳統詩詞作者的寫作行為是孤島式的,被逆傳統的洪流包圍、分割,甚至淹沒。

互聯網的出現,再次證明了傳播與文化同構、文化傳播與文化創造***時的理論合理性。互聯網技術為詩詞作者重新構建傳統文化場域提供了極大便利。這壹新的場域不依賴於現實的實體,如傳統的書院等,但同樣能在裏面構建起學習交流、自由競爭、***享資源、傳播和儲存知識文本等重要的群體行為關系。由於不依附於現實實體,傳播上也不需要依賴於傳統儀式的繁文縟節,也不受其他場域的幹擾,如線下的文化、法律、政治等場域,因而形成壹個自由度極高,自主性極強的傳統文化場域,漸趨沒落的傳統文化要素也於“網絡詩詞”興起之際而開始復興。盡管“網絡詩詞”創作是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方面,但是由於個體創造性的參與,就使得其意義並非只是對“國故”的整理,更多在於對“國故”的復活。正因為這個原因,有些“網絡詩詞”作者今天能在傳統文化傳播領域做得水起風生。例如,徐晉如(胡馬)今天致力於國學推廣,特別是儒家詩教的傳播,在國內中青年學者具有廣泛影響力。主要由“網絡詩詞”作者創辦的菊齋書院和雒誦堂私塾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民間國學教育機構,壹南壹北,聯璧生輝。

詩詞之所以能成為傳統文化復興的發端,其原因在於,壹、詩詞是中國古典文藝中最易流行的形式,在傳統教育體制下,詩詞寫作是壹種最為基本的寫作技能,也是知識階層最為普及的文化娛樂活動;二、詩詞因其自身創作的要求,涵蓋了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傳統文化精髓最為凝煉的濃縮版。我們幾乎可以根據壹個人的詩詞水平來判斷其總體文化底蘊的深淺。今天“國學”熱正蓬勃興起,但泥沙俱下,偽學橫行,而詩詞即可以成為辨別某些“國學”的真偽和某些“大師”真實水平高低的鑒定標準。我壹向認為,凡是不講詩詞的國學都是偏邪的偽國學,凡是不講詩詞的國學大師、專家都是偽大師、偽專家。可以說,今天詩詞是進入國學的唯壹門徑。我們回過頭來看,可以說,“網絡詩詞”的興起是代表傳統文化開始復興的重要標誌。

四、 “網絡詩詞”的線下影響

“網絡詩詞”的影響並不局限於網上。對於“網絡詩詞”,非網絡詩詞圈中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態度。過去很長壹段時間,民間也好,學界也好,由於失去了傳統文化的場域,少數人的詩詞創作和傳播長期以來都限於私人小圈子,並依賴於落後的傳統媒介,如書信或小型私人聚會等,很少進入社會公眾視野。“網絡詩詞”的蓬勃發展和人氣的快速集聚,讓很多人贊嘆、艷羨,當然“網絡詩詞”創作群體自由率性的行為風格和創作主張,也讓很多人極不大習慣。不管對“網絡詩詞”采取何種態度,它的存在已經成為國內整個詩詞界不可忽視、不可缺位的壹個存在。誰都無法否認,“網絡詩詞”作者開辟了壹個新的傳統文化場域,徹底宣告了壹個只有毛主席能寫詩詞、才能發表詩詞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同時,它借助這壹經過重構的傳統文化場域和它內在的力量,對官方協會寫作群體形成了壹種倒逼機制,從而避免了現代詩詞創作過度為意識形態所左右而淪為爛俗的可能。目前,盡管後者群體的詩詞創作依然避免不了“歌德體”的泛濫,但在遵守傳統寫作規範方面,情況已經大為改觀,呼籲新韻改革的聲音已經大為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