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從他們離世寫起 , 後來我忍不住哭了起來 。)
Give me a Leonard Cohen afterworld
So I can sigh eternally --Nirvana《Pennyroyal Tea》
翻唱、致敬專輯:
《Famous Blue Raincoat》Jennifer Warnes 1991
《I'm Your Fan-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1991
《Tower Of Song - 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1995
Leonard Cohen錄音室專輯
1 《Song of Leonard Cohen》? 1968
2 《Song From a Room》 ? 1969年3月
3 《Songs of Love and Hate》 1971
4 《New Skin For the Old Ceremony》1974年
5 《Death of a Ladies Man》? 1977年
6 《Recent Songs》 ? 1979年
7 《Various Position》 ? 1985年
8 《I'm Your Man》 ? 1988年
9 《The Future》 1992年
10《Ten New Songs》 ? 2001年10月
11《Dear Heather》 ? 2004年10月
12《Old Ideas》 ? 2012年1月30日
13《Popular Problems》 ? 2014年9月
14《You Want It Darker》 2016年
15? 遺作《Thanks for the Dance》 2019年11月22日
===============================================================
Leonard Norman Cohen 萊昂納德 諾曼 科恩 1934年9月21日-2016年11月7日
生於加拿大蒙特利爾
名字相似的名人:Leonardo Da Vinci 萊昂納多達芬奇? 1452年4月15(公歷4月23日)-1519年5月2日 意大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 ,也是壹位難以置信的天才,涉及素描、繪畫、雕塑、建築、科學、音樂、數學、工程、文學、解剖學、地質學、天文學、植物學、古生物學和制圖學等諸多領域 。
Leonardo DiCaprio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 1974年11月11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影視演員、制片人
時常被提起說和科恩長的像:阿爾帕西諾 , 達斯汀霍夫曼
綽號:“悲觀主義的桂冠詩人”,
? “販賣絕望的雜貨店主”,
? “憂郁教父”,
? “郁悶王子”。
===============================================================
2016年1月8日 ,David Bowie出了新專輯《Blackstar》,新專剛發,1月10日,David Bowie因肝癌離世,享年69歲 。
同年10月21日,科恩也是發布了新專輯《You Want It Darker》,不久後由於壹次意外的摔倒於11月7日在美國去世,享年82歲。
這壹年《So Long Marianne》裏寫到的Marianne於7月29日先於Cohen而去,享年81歲。Cohen曾去信問候了Marianne ,
感嘆生命老去帶來的衰頹,訴說對Marianne深情的愛 ,還有對老友的告別 , 在路的那頭再與妳重逢 。
10月17日Cohen為新專輯在《紐約客》接受了生前最後壹次采訪 , 面對死亡 , 科恩表示已經做好了準備 ,還說到尚有沒有完成的作品 , “它們還不壞 ,但我恐怕無法完成這些歌曲了 。”壹語成讖 。
------------------------------------
年紀越大越吃香的Cohen優雅的告別
“據NME, Leonard Cohen自去世後在美國市場的專輯與單曲成績銷量上漲超過了400%,其中他最後壹張錄音室專輯《You Want It Darker》的漲幅超過197%。”
? 2008年7月17日倫敦O2 Arena演出 , 在《Tower of Song》中 , Cohen彈了壹段比較俏皮的鍵盤SOLO , 臺下人們不禁起哄 , 壹臉慈愛的Cohen微笑回意:“u are very kind !”。
? 2008年 , 74歲的Cohen被經紀人兼情人卷走了他所有積蓄消失不見 , Cohen被迫出去巡演掙錢弄點養老金 ,這壹演就是五年 。 依然西裝革履的Cohen聲音比年輕時要更低沈壹些 , 比起年輕時半死不活的嗓音 , 年老的Cohen顯得更有魅力 。 壹派紳士風範的Cohen在舞臺上飽含深情或低語傾訴或歡快活潑地歌唱著 , 觀眾們則如癡如醉沈浸在老爺子和團隊的歌聲樂聲中 , 這壹系列聲勢浩大的演出如今看來像是Cohen壹場優雅的告別。
? 少年時Cohen為了把妹學習了吉他 , 後來還在咖啡館唱自己寫的歌 。不過Cohen混音樂圈之前就以詩人身份出道並小有名氣 ,當時Cohen在麥吉爾(McGill)大學就讀 , 在學校文學圈結識了壹批在加拿大文學圈很有影響的詩人 。以及還去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 當時“垮掉派”運動方興未艾 , 作為同是客居大城市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邊緣人 ,Cohen參加了不少“垮掉派”的聚會 , 並對凱魯亞克等人用爵士樂給詩朗誦伴奏的辦法很感興趣 ,回到加拿大也玩起了配樂詩朗誦 ,並且還組了個鄉村樂隊在學生派對上演出 。 不過 ,Cohen對自己的吉他水平沒有信心 ,? 過於低沈而又平淡無奇的嗓子更是讓他感到自卑(如今提起則是被稱為迷死人的超低音嗓子)。Cohen覺得自己的音樂愛好只能維持在自娛自樂的業余水平 , 沒有什麽發展前途 , 文學才是自己的正道 。
? 繼承了壹筆遺產的Cohen在年輕時過著在世界各地旅居的生活 ,在英國倫敦 ,在希臘九頭蛇島 ,以及時不時回趟老家蒙特利爾 。 後來 ,Cohen發現無法靠寫作謀生 ,寫詩終究要走上壹條死胡同 。 為了賺錢32歲的Cohen便投身音樂界做了歌手 ,這不是很順利的事情 ,但終歸從詩人轉型為歌手還是非常成功的 。 當年在紐約四處尋找唱片公司推銷他的歌時,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妳不覺得妳做這壹行有點太老了嗎?”(生於1934年的Cohen比貓王還要大壹點)1968年發表首張專輯《Song of Leonard Cohen》之時, 正是美國國內動蕩的年代 , 民主革命、越南戰爭、政治暗殺、核武器恐懼 ,那時的美國流行的音樂是Folk,代表人物是民謠大師、抗議歌手、被視為時代代言人的Bob Dylan。在人們眼裏 , 民歌就是思想和責任的代言人 ,1965年Bob Dylan操起電吉他搞起了搖滾, 被民歌愛好者視為叛徒 ,甚至在英國的巡演還發生了臺下喊“猶大”的事情 ,搖滾在當時就是油頭粉面的墮落玩意兒 ,但也好在有Dylan的這壹舉動 , 簡直成了搖滾樂的救命恩人 , 重生的搖滾樂在之後也出現了不少優秀的詞曲作者使得搖滾樂也有了深刻的內涵 。 Cohen私人化的歌曲在這樣的環境裏並沒有太好的市場 ,不過唱片在美國銷量雖不甚理想 ,但是在歐洲卻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 。 Cohen說自己從未銷售出足夠的唱片來讓經濟狀況寬松壹些,為了維持孩子們和他們母親以及自己的生活。Cohen壹直都在不停創作並且已然變成了壹種習慣。
? Cohen的演唱會大部分在歐洲舉行 ,在美國,科恩的名氣只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有過曇花壹現的閃光,之後他就完全從公眾的視線中消失了。直到1991年,市場上忽然出現了壹張名為《我是妳的歌迷(I am Your Fan)》的雙唱片合集,錄的是壹批當紅的年輕藝術家翻唱科恩的歌曲。同年,壹位從1972年起就擔任科恩演唱會和聲的女歌手詹妮佛?沃恩斯(Jannifer Warnes)出版了壹張名為《著名的藍雨衣》的翻唱專輯,在美國樂壇排行榜曾經達到第八名的好成績。因其出色的錄音和演唱,這張唱片在亞洲的音響愛好者圈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人就是通過這張唱片開始認識科恩。
1995年,又有壹張名為《歌之塔(Tower of Songs)》的向科恩致敬的專輯問世,包括埃爾頓?約翰、比利?喬爾、博諾(Bono,U2樂隊主唱)、斯汀(Sting,警察樂隊主唱)在內的壹大批著名藝人在其中翻唱了科恩的歌曲。這顯示科恩的聲望不但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減小,反而散發出越來越迷人的光彩。
Cohen時常處於壹種不自信的悲觀消沈狀態 , 巡演越來越多Cohen也開始漸漸失控甚至會緊張崩潰難以維持演出 。
1994年 ,經歷了壹場災難性的巡演活動和婚姻破裂後 ,60歲的Cohen削發為僧,遁入空門 , 在南加州禿山上的禪修中心隱居修行 , 做了5年和尚 , 法號“Jikan”(沈默) 。
因為經紀人的卷錢消失 , Cohen不得不上路巡演 ,加入了高齡演出藝人的隊伍 ,人們有幸又見到了舞臺上優雅迷人的Cohen , 壹路小跑上到臺前 ,讓人迷醉 。
最終 , Cohen以壹種睿智長者的形象深深刻入了人們的印象之中 。
----------------------------------------------------------
Cohen的音樂風格和那個瘋狂的嬉皮士時代
Cohen和Bob Dylan、Neil Young(和Cohen壹樣都是加拿大人)壹樣都是民歌手 , 歌曲風格是民歌(民謠 , Folk ,通常是原聲吉他彈唱的形式或者也使用鄉村音樂的班卓琴伴奏彈唱 , 名歌壹般指代代相傳作者難考的古老歌曲 ,不同於常有交集的輕松愉快的country--鄉村音樂 , 民歌壹般會涉及壹些比較嚴肅深刻的話題 , 除了愛情題材 , 往往也會有對生死的思考 、對生活苦難的講述 ,後來在60年代民歌手們則直接創作了大量涉及政治、戰爭的抗議歌曲並且參加到政治集會中進行演出以及帶領人們歌唱為活動造勢 )、民謠搖滾(搖滾樂隊編制式的民謠音樂 , 所以Cohen也是位搖滾樂手 , 並且也是壹位入主搖滾名人堂的看上去不那麽搖滾的歌手) , 不同於Bob? Dylan、Neil Young火藥味十足的音樂 , Cohen的歌曲壹般多為自己的私人感情生活 ,Dylan深刻的歌詞同他壹起成為了那個年代的文化標誌 , 而Cohen極其私人化的歌曲也因為其中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憂郁情感引起了人們的***鳴 。
六七十年代發生了很多事情 , 全世界都壹副鬧哄哄的樣子 。那是個經常被人們懷念的搖滾盛世 , 那是搖滾樂從雛形誕生又經歷早夭之後迅猛發展繼而轟轟烈烈的時代 。 那個年代的好多音樂人壹個個都成為了傳奇 ,有的困於酒精和藥物不幸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 , 有的得以幸存長生保持巡演成為了音樂活恐龍 , 或者偶爾露面同樣令人緬懷那個仿佛非常古老的時代 。
? “垮掉的壹代”演化出了嬉皮士 , 而越南戰爭最終使嬉皮士運動全面爆發 ,他們壹副反傳統的姿態過著烏托邦式的公社生活 , 貧窮、隨意、營養不良 、長發披肩 、體味彌漫 、反對政府、反對戰爭、試圖探尋內心 。 他們是迷惘的 ,迷失在對世界的失望中 , 他們滿腔浪漫情懷 , 嘗試熱愛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人 。
? 嬉皮士運動伴隨著無政府主義的社區活動 , 以及壹些人數眾多的集體聚會 , 還是壹些系列音樂節的起源 。
1967年標榜“音樂、愛與鮮花”的蒙特利音樂節成為了後世大型音樂節的鼻祖 , 打砸代表the who和Jimi Hendrix都參加了這個音樂節 , the who有點害怕排在Jimi之後會給樂隊演出帶來更大壓力 ,通過猜硬幣的方式神奇地贏取了先上場的機會 。the who在最後砸爛了自己的設備,演出極為精彩 。 而之後上場的Jimi Hendrix則更進壹步 , 點燃吉他並且之後進行搗毀,這壹獻祭意味的場面成為了蒙特利音樂節的標誌事件 ,而最後壓軸出場的爸爸媽媽樂隊的演出卻幾乎被人們徹底遺忘了 。
爸爸媽媽樂隊(代表作《California Dreaming》)的菲利普為音樂節寫了壹首宣傳歌曲《san francisco》 , “If you going to san francisco ,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 ,斯科特麥肯齊(Scott Mckenzie)演唱了這首歌 , 慵懶的唱腔回蕩在那個美好的夏日 ,人們頭插鮮花來到了舊金山 , 史稱“愛之夏” , 嬉皮士由此又有了“花童”的稱呼 。 在金門公園的草地上 , 舉行了壹次聲勢浩大的行為藝術表演,取名“人類大聚會” (Human Be-In)。 金斯堡在舞臺上帶領大家誦經 , 而被哈佛大學開除的心理學教授蒂莫西利裏(Timothy Leary) 喊出了壹句響亮的口號 :“審視內心 , 關心社會 ,退出世俗” 。 這壹口號時不時會出現在後來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的故事中 。
? 兩年後的1969年口號“愛與和平”的並非在伍德斯托克舉辦的著名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讓嬉皮士運動達到了巔峰 。 因為原址伍德斯托克居民的反對 , 音樂節最終在附近的壹處農場舉行 。? 盛會造成的交通癱瘓把眾多參演人員堵在了百裏之外 , 徹底打亂了樂隊的演出順序 ,最後甚至不得不動用了軍用飛機來運輸人員和設備 。 臨時被抓丁第壹個上場演出的民歌手裏奇黑文斯(後來他在Bob Dylan的從藝30周年演唱會翻唱了Dylan的《just like a women》,技法出眾引人歡呼 。)被多次勸返撐了很久 。? 人數劇增同時導致了飲食短缺和廁所緊張等諸多問題 ,面對壹群嬉皮士 , 伍德斯托克居民們的擔心當然不是沒有理由的 , 這壹群自由散漫無法無天的小混蛋不壹定會幹出什麽事來 。 壹系列關乎幾十萬人安全的問題通過各方協調最終得以緩解 , 後來的壹場大雨大家無處可躲幹脆玩起了泥巴 ,徹底玩了壹把返樸歸真 。 在音樂節最後的清晨 , Jimi Hendrix登臺演出 , 仍然留在臺下沒有離去的樂迷有幸觀看了Jimi對美國國歌《星條旗之歌》的演繹 , 混雜著模擬飛機轟鳴和炮火轟炸音效的樂曲為那個民主革命和反戰的年代做了別具壹格的音樂註腳? 。
1970年 , 第三屆懷特島音樂節於8月28日至31日清晨在英國懷特島阿富屯農場舉行 , 懷特島音樂節被譽為現代流行音樂史上最大的戶外音樂節 , 這場當年參與人數眾多的音樂盛會 , 以保守估計超過60萬人的規模超過了著名的1969伍德斯托克 。三天多的音樂會期間狀況頻出 , 臺下的樂迷不時發生騷亂 , 甚至Kris Kristophson還被趕下了臺 。Cohen和團隊在31日清晨登臺演出 , 此時累積了三天的混亂場面幾乎成了壹個易燃易爆的火藥桶 , 稍不留意就要發生暴動 , 面對臺下憤怒的觀眾甚至樂手都打起了退堂鼓 。 最終Cohen團隊慢悠悠的演出創造了不可思議的事情 , Cohen磁性的纏繞著孤寂與悲傷的迷人嗓音撫平了60萬頭躁動的情緒 , 拯救了懷特島 , 音樂節圓滿收場 。
========================================
憂郁的富二代
“親愛的,我是穿著西裝降生的。”
“我試過牛仔褲,但它們總是讓我不舒服。”
電影《天生殺人狂》有著風格化的影像和獨具匠心的配樂 ,? 其中就有壹首Cohen的《waiting for the miracle》 , 老爺子低沈的嗓音緩緩流出 , 娓娓道來 , 酷極了 。 Cohen壹直都過著壹種有錢有閑、自由自在、放蕩不羈的看起來酷酷的生活 ,說到科恩的性格特點 , 他是個悲觀厭世的人 。
Leonard Cohen 1934年9月21日出生於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壹個猶太中產階級家庭 。 曾祖父是該市猶太社區的創始人 , 祖父開了壹家制衣廠 ,他的父親也在這個制衣廠幹活 , 壹家人靠這個生意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中產階級生活給了Cohen伴隨終生的莊嚴優雅 , 壹副老派紳士形象在慵懶的嬉皮士中看起來很是格格不入 。
Cohen的父親參加了壹戰 , 負傷返鄉後大部分時間都在家養病。Cohen的母親比他的父親小了近二十歲,是個猶太教牧師的女兒。Cohen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有著濃厚的猶太色彩,猶太教的清規戒律沒有給他幼小的心靈留下什麽好印象 。? 在Cohen9歲那年,他的父親因病去世,幼年喪父給了科恩壹個沈重的打擊。第二年,科恩第壹次看到了猶太人集中營的照片,那種殘酷的景象給了他極大的刺激。這兩件事使得年幼的Cohen過早地對世界產生了悲觀情緒。他開始懷疑猶太教的正確性,進而懷疑上帝的存在。寡居的母親對Cohen的管教非常嚴厲,小Cohen逐漸變得沈默寡言起來。經常壹個人呆在房間裏,對著墻壁發呆。不久,他終身沈迷的愛好進入了他的生活 , Cohen開始對異性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追女孩成了他壹生中最大的嗜好。他的第壹個女朋友的父親是個催眠術愛好者,Cohen學習了催眠術並且還進行了頗為有效的實踐 , 對家裏女傭施行了法術 ,順勢讓女傭脫掉了自己的衣服 , 滿足了自己對異性的好奇心 。 脫掉衣服之後還發生了什麽就不得而知了 。
? 同所有搖滾樂從業者壹樣 , Cohen也在少年時期發現了吉他這個泡妞神器 。為了追女孩子 , Cohen在15歲開始學習吉他 , 繼而最終走上了音樂的不歸路 。同年,他意外地讀到了西班牙詩人費德裏格?加西亞?洛爾迦(Federico Carcia Lorca)的詩歌,深受感動。洛爾迦是壹個浪漫主義詩人,在西班牙很受歡迎。1936年他回國參加內戰,被反動的佛朗哥獨裁政府殺害。科恩十分崇拜洛爾迦,他發誓要做壹個像洛爾迦那樣的詩人。
? 在壹次參加學校組織的夏令營的時候,他第壹次讀到了由Peter siger等美國左派民歌手編撰的《人民之聲》歌本,裏面登載的傳統民歌和抗議歌曲讓科恩愛不釋手。他發現歌曲不僅可以用來歌唱愛情,而且還可以用來表達歌手對社會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他甚至產生了壹個古怪的想法:希特勒其實是被民歌打敗的。
中學畢業後,科恩以及其普通的成績考進了麥吉爾(McGill)大學,主修藝術。他還參加了壹個文學圈子,並開始創作詩歌。在這個以學校教授為主的圈子裏,他有幸結識了壹批在加拿大文學圈很有影響的詩人。其中,詩人歐文萊頓(Irving Layton)對他的影響最大。萊頓主張在詩歌中描寫性,他認為拯救詩人靈魂的唯壹途徑就是通過性愛,這個有些離經叛道的想法符合科恩的口味。科恩不僅僅是喜歡漂亮女人,而且對所有女性都抱有壹種近乎崇拜的心理。他曾對別人說自己希望生活在母系社會,因為女人才是管理世界的最佳選擇。他對於女性有壹種奇怪的邏輯,他認為任何壹個女人都只不過是女性世界的壹部分,他從來不對某個女人說“我愛妳”,在他的頭腦中愛情是對於整個女性而言的,只有和許多不同的女人發生親密關系,才有可能領略整個女性世界的美。不過,後來他還是不能免俗,被幾次失戀傷了心。
? 在此期間,Cohen還開始嘗試服用大麻和LSD。不過他從來不把它們當作壹種消遣,而是對毒品抱有壹種近乎宗教的態度。在他看來,壹般的宗教已經被教條主義和功利色彩所異化,而致幻劑所引起的幻覺才是最純粹的壹種宗教體驗。其實他壹直就對人的精神世界很感興趣,這就不難解釋他為什麽從小就熱衷於學習催眠術了。
? 漸漸地,科恩在加拿大詩歌界有了些名氣。1956年,美國的“民歌之路”唱片公司出版了壹張詩歌朗誦唱片,選用了六位加拿大詩人朗誦自己左作品的錄音。科恩說其中最年輕的壹位。唱片出版後不久,科恩來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並迅速融入了方興未艾的“垮掉派”運動中。他參加了許多次“垮掉派”的聚會,聽金斯堡等美國同行們朗誦詩歌。在紐約逗留期間,科恩還對凱魯亞克等人用爵士樂為詩歌朗誦伴奏的辦法很感興趣,回到加拿大後率先在自己的詩朗誦中加入音樂伴奏。 科恩在大學裏壹直沒有遺忘自己的音樂愛好,還組織過壹個鄉村樂隊,在學生派對上為大家演奏民間舞曲。不過,他對自己的吉他水平沒有信心,而他那過於低沈而有平淡無奇的嗓子更是讓他感到自卑。他覺得自己的音樂愛好僅能維持在自娛自樂的業余水平,沒有任何發展前途,文學才是自己的正道。
從紐約回到加拿大後,科恩嘗試過接管家族的服裝廠,卻很快厭倦了。幸好,1959年,他獲得了壹筆加拿大政府頒發的文學獎獎金,雖然才不過2000元,他卻終於得以離開加拿大,跑到了英國倫敦。他想通過遊學來換換環境,激發自己的靈感。來到倫敦的第壹天,他就買了壹臺打字機和壹件藍雨衣。後來這臺結實的打字機壹直伴隨了他二十六年,而那件藍雨衣則成了他的最愛,因為他很喜歡穿上雨衣後的那種旅人的神秘感覺。可惜後來這件雨衣被小偷偷走了。 而Cohen寫了壹首《Faomous blue rain coat》把它永遠地留在了自己的記憶裏 。歌曲裏深沈的孤寂撲面而來 , 催人淚下:“淩晨四點,十二月末 , 與妳去信 ,問是否安 , 紐約雖冷 , 吾愛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