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奉送二十三舅錄事之攝郴州》——唐代杜甫
郴州頗涼冷,橘井尚淒清。
譯文:郴州的天氣相當的寒冷,橘井那裏也是淒涼冷清的。
2、《送楊少府貶郴州》——唐代王維
明到衡山與洞庭,若為秋月聽猿聲。
愁看北渚三湘遠,惡說南風五兩輕。
青草瘴時過夏口,白頭浪裏出湓城。
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
譯文:明天就到衡山和洞庭湖,會在秋月下聽到猿猴的哀鳴聲。望著北渚惆悵三湘遙遠,吹著南風藐視它的力度。將在青草茂盛時渡過夏口,在長沙稍做停留,既然有賈誼之才,又有何必要去悼念屈平?
3、《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觀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譯文: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妳本來是環繞著郴山奔流,為什麽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4、《郴州祈雨》——唐代韓愈
乞雨女郎魂,炰羞潔且繁。
廟開鼯鼠叫,神降越巫言。
旱氣期銷蕩,陰官想駿奔。
行看五馬入,蕭颯已隨軒。
譯文:在廟宇中祈求下雨,祭祀用的精美的肴饌幹凈種類繁多。廟門打開鼯鼠叫,神靈降臨在郴州。幹旱的氣候期待能消除幹凈,雨師水神奔走。又看了郴州刺史李伯康進入,風聲雨聲跟著車子而降。
5、《湘中酬張十壹功曹》——唐代韓愈
休垂絕僥千行淚,***泛清湘壹葉舟。
今日嶺猿兼越鳥,可憐同聽不知愁。
譯文:不必再因貶官南方而垂淚千行了,今天不是乘壹葉扁舟沿湘江北上了嗎?嶺猿越鳥的鳴叫聲,本來會使北人聽了哀愁的,因為今日遇赦北歸又和好友同行,似乎猿鳥聲也變得可愛而使人忘掉憂愁了。
2.求壹首關於寫郴州蘇仙嶺詩詞或散文踏莎行 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大約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於新舊黨爭,秦觀出為杭州通判,又因禦史劉拯告他增損神宗實錄,貶監處州酒稅。
紹聖三年,再以寫佛書被罪,貶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連三的貶謫,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於筆端,詞作也益趨淒愴。
此作寫於初抵郴州之時,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謫居的淒苦與幽怨。成為蜚聲詞壇的千古絕唱。
賞析壹 上片寫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開頭三句,緣情寫景,劈面推開壹幅淒楚迷茫、黯然銷魂的畫面:漫天迷霧隱去了樓臺,月色朦朧中,渡口顯得迷茫難辨。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互文見義,不僅對句工整,也不只是狀寫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
“失”、“迷”二字,既準確地勾勒出月下霧中樓臺、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寫出了作者無限淒迷的意緒。“霧失”、“月迷”,皆為下句“望斷”出力。
“桃源望斷無尋處”。詞人站在旅舍觀望應該已經很久了,他目尋當年陶淵明筆下的那塊世外桃源。
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離郴州不遠。詞人由此生聯想:即是“望斷”,亦為枉然。
著壹“斷”字,讓人體味出詞人久佇苦尋幻想境界的悵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點絳唇》,諸本題作“桃源”。
詞中“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寫的當是同樣的心情。
“桃源”是陶淵明心目中的避亂勝地,也是詞人心中的理想樂土,千古關情,異代同心。而“霧”、“月”則是不可克服的現實阻礙,它們以其本身的虛無縹緲呈現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義。
而“樓臺”、“津渡”,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同樣被賦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蘊涵,它們是精神空間的向上與超越的拓展。詞人多麽希望借此尋出壹條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
壹“失”壹“迷”,現實回報他的是這片霧籠煙鎖的景象。“適彼樂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現實之不堪。
於是放縱的目光開始內收,逗出“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桃源無覓,又謫居遠離家鄉的郴州這個湘南小城的客舍裏,本自容易滋生思鄉之情,更何況不是宦遊他鄉,而是天涯淪落啊。
這兩句正是意在渲染這個貶所的淒清冷寞。春寒料峭時節,獨處客館,念往事煙靄紛紛,瞻前景不寒而栗。
壹個“閉”字,鎖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館門,也鎖住了那顆欲求拓展的心靈。更有杜鵑聲聲,催人“不如歸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陽沈沈,正墜西土,怎能不觸動壹腔身世淒涼之感。
詞人連用“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等引人感發,令人生悲傷心景物於壹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創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領起壹種強烈的淒冷氣氛,好像他整個的身心都被吞噬在這片充斥天宇的慘淡愁雲之中。
王靜安先生吟誦至此,不禁揮筆題曰:“少遊詞境最為淒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則變而為淒厲矣。”(《人間詞話》)前人多病其“斜陽”後再著壹“暮”字,以為重累。
其實不然,這三字表明著時間的推移,為“望斷”作註。夕陽偏西,是日斜之時,慢慢沈落,始開暮色。
“暮”,為日沈之時,這時間順序,蘊含著詞人因孤寂而擔心夜晚來臨更添寂寞難耐的心情。這是處境順利、生活充實的人所未曾體驗到的愁人心緒。
因此,“斜陽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連用兩則有關友人投寄書信的典故,分見於《荊州記》和古詩《飲馬長城窟行》。
寄梅傳素,遠方的親友送來安慰的信息,按理應該欣喜為是,但身為貶謫之詞人,北歸無望,卻“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每壹封裹寄著親友慰安的書信,觸動的總是詞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響的是對往昔生活的追憶和痛省今時困苦處境的壹曲曲淒傷哀婉的歌。每壹封信來,詞人就歷經壹次這個心靈掙紮的歷程,添其此恨綿綿。
故於第三句急轉,“砌成此恨無重數。”壹切安慰均無濟於事。
離恨猶如“恨”墻高砌,使人不勝負擔。壹個“砌”字,將那無形的傷感形象化,好像還可以重重累積,終如磚石壘墻般築起壹道高無重數、沈重堅實的“恨”墻。
恨誰?恨什麽?身處逆境的詞人沒有明說。聯系他在《自挽詞》中所說:“壹朝奇禍作,漂零至於是。”
可知他的恨,與飄零有關,他的飄零與黨禍相聯。在詞史上,作為婉約派代表詞人,秦觀正是以這堵心中的“恨”墻表明他對現實的抗爭。
他何嘗不欲將心中的悲憤壹吐為快?但他憂讒畏譏,不能說透。於是化實為虛,作宕開之筆,借眼前山水作癡癡壹問:“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無理有情,無理而妙。
好像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妳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麽卻要老遠地北流向瀟湘而去呢?關於這兩句的蘊意,或以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自己還得呆在這裏,得不到自由。”(胡雲翼《宋詞選》)或以為詞人“反躬自問”,慨嘆身世:“自己好端端壹個讀書人,本想出來為朝廷做壹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著郴。
3.關於名人的古詩李白《贈汪倫》 名人:李白,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劉禹錫《烏衣巷》 名人:王導,謝安
朱雀橋邊野草生,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杜牧《赤壁》 名人:周瑜,大喬,小喬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趙翼《詩論》 名人:李白,杜甫
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王昌齡《出塞》 名人:衛青,李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有關名人的詩句1、《贈汪倫》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即使桃花潭水有壹千尺那麽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壹片情深。
2、《烏衣巷》
唐代: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朱雀橋邊壹些野草開花,烏衣巷口唯有夕陽斜掛。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3、《把酒對月歌》
明代:唐寅
李白前時原有月,惟有李白詩能說。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幾圓缺?
今人猶歌李白詩,明月還如李白時。
我學李白對明月,白與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
我愧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醜。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
姑蘇城外壹茅屋,萬樹梅花月滿天。
譯文:李白之前本來就有明月,只有李白詩歌才能題寫。如今李白已經離開人世仙去,明月在天上幾回圓來幾回缺?今天的人仍在吟頌李白的詩,明月也還像李白生前的那時。
我學著李白對著明月飲酒,月亮和李白又怎麽能得知?李太白既能作詩又能喝酒,我如今也喝百杯作詩千首。我雖羞愧沒有李白的才華,卻料想明月不會嫌我陋醜。我也不曾登上天子船,我也不曾到過長安眠。住在蘇州城外壹間茅屋裏,無數桃花盛開月光撒滿天。
4、《戲贈杜甫》
唐代:李白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譯文:至今記得,在飯顆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頭上戴著竹笠日頭剛好是中午。請問老兄自從分別以後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因為這壹段歲月裏作詩太費辛苦。
5、《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壹支折斷了的鐵戟(古代兵器)沈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5.郴州有什麽現代名人近代曾中生:州門司鄉人,生於1900年。
黃甫軍校第四期畢業,1924年加入中國***產黨,並受黨組織派遣去莫斯大學學習,參加了中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曾先後任中丄***南京市委書記、中丄***鄂預皖特委書記兼軍委主席、中國工農紅軍軍事政治學校第四分校校長、紅四軍政治委員、黃安獨立師師長、中丄***川陜省委委員、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
曾中生自1931年4月起,壹直受張國燾迫害。直至1935年8月被張國燾殺害。
曾中生在受迫害期間,團結紅四軍廣大指戰員,對張國燾左傾機會主義錯誤路線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鬥爭,並在反對國丄民黨軍隊的“圍剿”中屢立戰功,還先後利用戰鬥間隙寫出了《與“剿赤軍”作戰要訣》、《與川軍作戰要點》,《遊擊戰爭要訣》等軍事著作,為中國革命留下了壹份寶貴的軍事遺產。1945年6月,中丄***七大為曾中生平丄反昭雪。
1989年12月,中丄***中央軍事委員會追認曾中生為中國***丄產黨33大軍事家之壹。程子楷:香花石鼓人,1872年4月生。
曾留學日本,並謁見孫中山先生,成為首批同盟會員。辛亥革命期間,程子楷先後參加了廣州新軍起義和武昌起義。
在討袁護國戰爭中,先後任湖南討袁軍第壹軍司令(後代理總司令)、廣東肇慶護國第二軍第壹混成旅遊旅遊長,後被黎元洪政丄府授予陸軍中將銜,並委任為總統府壹等咨議。1927年長沙“馬日事變”後,程辭官隱居嶽麓。
抗日戰爭爆發後,程出任湖南省軍事參議,參與三次湘北會戰。1945年2月,程在家鄉被日本侵略軍折磨至死,時年73歲。
1946年,國民政丄府為程子楷舉行國葬,並追授上將軍銜。曹向經:蓼江市人,1900年生。
參加過北伐戰爭,曾任北伐軍團長,授少將銜。日冠侵資後,曹潛回資興,組織地方抗日武裝,打擊日本侵略軍。
1945年農歷3月28日,曹在秘密搜集日軍情報時被捕,在受盡酷刑後慘遭日軍活埋。1946年,國民政丄府追認曹為抗日烈士。
曾希聖:州門司鄉人,1904年生。黃埔軍校第五期畢業,曾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營教導員。
1927年加入中國***丄產黨,先後任中丄***中央長江局軍委秘書長、中央軍委二局局長、新四軍第七師政治委員、第壹野戰軍副參謀長、豫西軍區司令員等職,參加過二萬五千裏長征。解放後,先後擔任過中丄***安徽省委第壹書記、山東省委第壹書記、中丄***華東局第二書記、中丄***西南局書記等職。
是中丄***第八屆中央委員。“文革”中,曾希聖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1968年7月在北丄京逝世。
1978年7月,中丄***中央在北丄京為曾希聖舉行追悼會,為他徹底平丄反昭雪。譚政文:坪石稅裏人,1910年生。
1926年參加革命,曾任縣蘇維埃土地委員。1927年加入中國***丄產黨。
參加過湘南起義、二萬五千裏長征,並長期從事黨的保衛工作。先後任中央軍委保衛局執行部長、閩贛軍區保衛局長、陜甘寧邊區政丄府保安處副處長、中丄***中丄央社會部地方部長、社會部副部長等職,並撰寫出版了中丄***第壹部《審訊學》。
解放後,譚先後任中丄***北丄京市委常委、北丄京市公安局長、中丄***中央華南分局常委、社會部長、廣東省公安廳長、廣州市公安局長兼廣州警備區政治委員。1954年起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至1961年12月逝世。
譚政文曾先後當選為中丄***“七大”、“八大”代表。白 薇:渡頭鄉秀流村人,1893年2月5日生。
1915年春就讀於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後轉至長沙第壹女子師範。1918年,為擺脫包辦婚姻,只身赴日本求學,就讀於東京高等女子師範,並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1926年,白薇從日本回國,參加革命文藝團體“創造社”,先後結識了郭沫若、成仿吾、魯迅等左翼文藝作家,成為早期“左翼作家聯盟”成員。白薇壹身從事革命文藝創作,著有大量詩歌、小說、戲劇、散文,主要作品有劇曲《琳麗》、劇本《打出幽靈塔》、長篇小說《炸彈與征鳥》、長篇自傳體小說《悲劇生涯》以及描寫資興解放經過的散文《快樂的黃昏》等。
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白薇曾受到中丄***毛丄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解放後,白薇曾先後主動要求到北大荒、新疆等地體驗生活,寫出了壹批反映新生活的作品,並先後擔任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全國政協第二、三、四、五屆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委員會委員。
1987年病逝於北丄京。曹裏懷:七裏鄉人,1909年11月生。
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同年加入中國***丄產黨。參加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壹至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二萬五千裏長征,歷任紅壹軍團第三軍第七師代理師長、少***國際師師長、紅五軍團參謀長、紅軍總司令部壹局局長等職。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留守兵團參謀長、冀魯豫軍區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長春衛戌司令、吉林軍區司令、東北民丄主聯軍獨立第三師師長、東北野戰軍第六、第壹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七軍軍長。
全國解放後,歷任湘西軍區司令員、中南軍區空軍司令員、廣丄州軍區空軍司令員、空軍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勛章、壹級解放勛章。
1988年8月授予壹級紅星勛章。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丄***第九、十。
6.收集關於名人的詩句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選自 李煜 <<;虞美人>>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雲帆濟滄海
選自 李白 <<;行路難>>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選自 李白 <<;將進酒>>
大鵬壹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裏
選自 李白 <<;贈李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