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九州”及其他
第12冊語文課本選了陸遊的詩歌《示兒》,其中有“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詩句。“九州”這個詞出自大禹治水的典故——相傳古代洪水滔天,大禹治水,因勢利導,疏通九脈,依山川形勢劃定九州,發展農業,造福後世。據古書記載,“九州”指古代中原的九個行政區域,說法不壹,大致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這九個州,後人相沿稱中國為“九州”或“禹城”。如果說陸遊“但悲不見九州同”中的“九州”指中原地區,那麽,清代詩人龔自珍詩句“九州生氣恃風雷”中的“九州”則指全中國了。
除了以“九州”、“禹城”稱中國外,中國還有壹些別名和代稱。
赤縣神州 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曾經提到有個叫騶衍的人說過“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後人就沿用此名。更多時候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毛主席詩詞中就有“長夜難明赤縣天”“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詩句。
華 中華在古代,華同花,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中原人們認為自身所在地是文明區域,所以自稱“華”。“中華”則見於《三國誌》,起初,主要指當時曹魏統治下的黃河中下遊壹帶,以後逐漸擴大為全中國的簡稱了。
夏 華夏《尚書》中稱“大國日夏”,“中國有禮儀之大”,所以稱為夏。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國家,是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王朝,後來就常用“夏”稱呼中國。至於“華夏”,最早見於《尚書》,書中提到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和南方、北方的壹些少數民族,無不統統歸於周朝,後來就用‘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