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次,朝廷決定考遍天下畫師。聖旨壹落,全國各地的畫師紛紛來到北京。考試當天,考官提出壹個命題:“踏花去馬蹄香”,讓畫師根據這句話來體現。
起初,所有的畫家都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過了壹會兒,他開始寫作。有些畫家絞盡腦汁,在“踩花”二字上下足了功夫。畫面上繪有許多花瓣,壹個人騎在花瓣上,表現春天旅行的意思;有的畫家在“馬”字上煞費苦心,畫面主體是騰躍揮鞭的少年,黃昏歸來;有的畫師苦思冥想,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畫面上畫出壹個大大的馬蹄形,格外醒目。
只有壹個畫家是原創的。他不是簡單地著眼於詩中的個別詞語,而是在全面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著眼於詩末的“向”字。他的畫面是:壹個夏日夕陽的傍晚,壹個玩了壹天的官員騎著馬回到村子裏。馬飛奔,馬蹄鐵高舉,幾只蝴蝶追著馬蹄鐵飛。
試卷交上來後,考官壹張壹張地檢查。看了不滿意的,放壹邊;又看了壹個,還是不滿意,放在壹邊...當我看到蝴蝶追逐著馬蹄鐵翩翩起舞時,他的臉上立刻浮現出幸福的笑容。他甚至稱贊:“太棒了!太好了!”所以我選了這個。
因為只有這幅畫真正表現了這首詩中“踏花去馬蹄香”的含義,“踏花”、“回家”、“馬蹄”都是具體的東西,容易體現;“香”字是個抽象的東西,用鼻子可以聞,用眼睛不行,而繪畫是用眼睛看,所以很難表達。沒入選的畫沒有壹幅體現“香”字:但入選的那幅《蝴蝶追馬蹄聲》,讓人壹下子就覺得是因為馬蹄聲有香味,所以成功了。
還有壹個類似的故事:
同樣是考試畫師,考官還為畫畫寫了壹首詩。這首詩是《竹鎖橋邊賣館子》。結果是沒有畫亭子的畫家。他畫了壹座流水的小橋,壹片茂密的竹林,在綠葉掩映的林尖遠處,露出壹幅寫著“灑”字的古簾。這幅畫中,畫面上沒有酒店,卻讓妳仿佛看到了竹林後面的酒店。重點是用形象來體現“鎖”字。
“深山古寺”“深山古寺”的創意更是讓人嘆為觀止。屏幕上只看到巍峨的高山,蜿蜒的山路,壹個小和尚正在山腳下的河邊抽水...古廟“空”了,但不代表不存在。不然小和尚去哪裏挑水?自然來自古寺,又回到古寺。這也是現實中空虛的存在。人們可以想象這座古老的寺廟隱藏在大山深處。
這三個故事說明了藝術創作的壹個道理,那就是藝術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的,它不需要像科學那樣的抽象討論。壹件藝術品的藝術水平主要取決於它是否富有形象,是否能通過形象反映抽象的思想。
附:古今詞話:《蜀人《入酒》少陵詩,唱作《瑞粉》:
過去,我從韓良國王,
在錦江邊醉過幾次。
刷石時衫袖涼。
踩花去馬蹄香。
酒便宜的時候,還不如戒酒。
今日之憂,來之不易。
想著往日的漂泊如夢,
芙蓉城在水中。"
這首詩要麽是杜甫,要麽是鬼仙,要麽是抒情詩,不得而知。不過,細品他的話,唐語也。首先,有壹句韓良國王的話,這絕不是壹個美麗的作品。情況不是集中,而是在燃燒。這首詩在很多地方都出現過,但真正的出處還有待考證。
畫的成功將主要來源於這個香字。雖然沒有花瓣,但是有蝴蝶,這是畫家的精準,也是這幅畫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