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詩歌,“詩歌就像音樂片段……但是,不要去讀它。不要把是個理解為某種單壹事物,而要將其視為壹套用詞語創造事物的工具。正如 音樂是用聲音創造事物的工具(節拍、韻律、和聲、結構形式、樂器)壹樣。”
就像音樂,我們聽的其實本質上是貝多芬、碧昂斯。烹飪,做出來的是意大利面或者幹炒牛河。運動,我們打籃球或者溜冰。讀詩,本質上是從那些詩歌創作的詩人的解讀和理解。
如何理解呢? 首先感受、其次角色、再次是技巧。
回想起第壹首讓我覺得久久不能忘懷的詩歌,還是席慕容的《暮歌》
最大的感覺就是感受的觸碰,然後帶入角色。期待通過這本書,我能對這首詩有全新的認識。
第二天 10.27
開始閱讀第壹章之前,我想先通過自己的初步了解,介紹下詩歌的發展歷史(主要是英文的)
英詩發展過程中的幾個——16世紀後期的文藝復興詩歌、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詩歌、20世紀上半葉的現代主義詩歌——成為世界詩歌交響曲中的華彩樂章;而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壹群優秀的英國詩人,則能站在世界詩歌天才的前列而毫無愧色。
第壹階段:遠古時期(前bai40世紀至du5世紀)古埃及,古巴比倫.
第二階zhi段:古希臘、羅馬時期(前8世紀至公元5世紀).
第三階段:中世紀(5至15世紀),亦可稱聖經詩歌時期.
第四階段:文藝復興時期(14至16世紀),偉大詩人有英國的莎土比亞、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階段:古典主義時期,(17至18世紀),有彌爾頓、伏爾泰等歷史名人.
第六階段:浪漫主義(18至19世紀),詩歌群星璀璨,俊采風流.德國有歌德;英國有布萊克、彭斯,有湖畔派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及雪萊、拜倫、濟慈三個少年天才;法國有雨果;俄國有普希金;美國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階段:唯美主義、象征主義、意象派超現實主義、先鋒派各種風格的詩層出不窮,東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風所及,以至於今。
第壹章,感受
作者告訴我們,詩歌的第壹層,就是抒發感情。但是有些抒情詩包含難以表達、難以分享的感情,所以需要我們去用心感受。抒情詩,不依托於故事,可以圍繞某個特定的時刻講故事,但是會有壹些時刻的點,可以打動到我們。
抒情詩,作者這裏主要說了兩種,愛情抒情和挽歌,他們本質上是相同的。抒情詩,就是詩人的想象,是通過為某人的激情,尋找詞語來實現,讓它擺脫困境、身體束縛、生活限制……
如果妳想要通過抒情詩打動誰,是不可能的(書中叫“麻木的女士”),抒情詩真正的目的是表達,它告訴詩人自己,也告訴我們那是怎麽樣的壹種感受,不想說服任何事情,甚至不想逃避自己的悲傷……但是最終,這些表述自己的文字,還是打動了眾人,引起了***鳴。“甚至這些文字仍然在我們的記憶中產生***鳴”。
書中還提到了很多例子勞拉 卡西切克《懇請》、赫伯特《花》、摩根帕克《有比碧昂斯更美麗的事物》、豪曼斯《西羅普郡少年》、鄧恩《封聖》、貝茨《最高數學》等等的詩歌,以及本書作者的壹些感悟和解讀,可以自己細細去看。
第三天 10.28
第二章 角色
有壹種詩歌的描述方式,是通過壹個角色的描寫來表達的。有的時候是自己,有的時候是他人,有的時候是擬人角色(俗稱IP),也有的時候甚至是把自己比喻成壹個動物或者其他。比如作者文章提到的伊麗莎白 畢肖普的《大蟾蜍》,就是的把自己比喻成了壹只巨大的蟾蜍。
本書作者說“有時,壹個角色或壹個擬人化的人格會驅動整首詩,通過某壹個擴展的隱喻來表現角色的全部”
這種詩裏面,除了傳遞出來壹些角色,讓大家覺得立體和生動以外,還會傳遞壹些角色之間的情緒拉扯,糟糕的、優秀的、受傷的、孤獨的、愉悅的,這些讓閱讀者更加有代入感。比如偷偷暗戀的小心思,比如孤獨,甚至壹些難以用壹個詞語形容的簡單情緒(不穩定感、人心內部多樣的感受等等),比如還有壹種描述痛苦的“懺悔詩”,作者對懺悔詩通過各類示例做了細致的描述,可以看原文閱讀。
到目前為止,作者向我們解釋了閱讀詩歌的兩個原因——為了分享感受、發現人物——也展示了讀者長期以來熟悉的詩歌類型。
這些類型中,有絕望的呼喊或是邀請,葬禮挽歌或是慶祝新生,純粹冥想抒情或是自言自語。他們或是真實的,或是想象的,或是隱晦的,或是明明白白的。
這些作者認為都是花裏胡哨的技巧(猶如花樣溜冰運動員),我們首先是去理解溜冰這件事情的本質,再去看技巧。去欣賞技巧中的技術、形式和不同模式。只有我們辨識了這些技巧,才能更好的欣賞詩歌。(猶如我們欣賞花樣溜冰或者控球或者畫作)
第四天 10.29
第三章 形式
詩歌的形式,就是詩歌的技巧。
詩歌的第壹個技巧,就是韻律,也叫做押韻。押韻最好還是去看英文原著,翻譯之後會少了壹些韻味。有的韻律,還會用到重復的詞、句法和語義。這種韻律技巧的本身,是語言得天獨厚的結構,“這種在協調的韻律及平行的輔音中,隱藏著令人愉悅的秩序”。也就是說,韻律這種形式本身就是會讓人舒服。
這種手法在中文的古詩中也是非常常見的。但是作者認為,技巧只是表達形式,本質上還是幫助我們來理解自然和社會,詩歌本身的簡潔不應該被技巧所掩蓋,如果它變成了被人精心設計過的陷阱,那麽也是壹種遺憾。
第二個技巧,是教義問答,是壹種二十世紀特別流行的寫作手法,作者列舉了鄧恩的《遺囑》,也是韻律演化出來的壹種分支。
第三個技巧,是十四行詩。這是英語詩歌中最具辨識性、最常見的古老形式。通常分為八、六或四、四、四二兩種編排形式,壹行中有十個抑揚格音節。莎士比亞寫了壹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幾乎所有詩的韻牌都是ABAB, CDCD, EFEF,GG。
但是十四行詩這種技巧基本上被分為了兩派,壹派在攻擊抵制,壹派在捍衛,作者沒有給出自己的觀點,但是批評了當代十四行詩用來直接烘托喜劇效果和噱頭這種誇張手法其實沒有必要。
第四個技巧,是三行體。但丁《神曲》采用的就是三行體 ,它的韻牌為“abb, acc, add,aeea”,最後還要回到a。三行體是壹種高難度的花招和巨大的調整。三行體的形式不僅富有挑戰,還展示了語言之間的區別:"察覺到了這種形式給我們的愉悅,意味著註意到了某種特定語言的魅力並從中找到了樂趣。"
第五個技巧,是現代英語中的壹些小語中的演變,前後、首末押韻壹類的。其中代表是 烏爾都語的“加紮爾”,就是兩行詩節從壹個主題跳到另壹個主題。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這種方法傳到了美國,詩人和讀者都在學者如何欣賞、尋找並超越壹種古老但仍有新鮮感的形式。《令人著迷的分裂》、《今夜叫我伊斯梅爾》都是代表作,大家可以去書中細看。
第五個技巧,是“漏字文”的形式。 作者會避免壹個或多個字母,比如在“E”章節,作者就避免使用除e以外的所有元音字母。
第六個技巧,叫烏力波群體,至今仍活躍在法國文壇,主要是圍繞“限制”這壹基本概念,突破傳統問下,更像是壹種字謎,壹種遊戲。
第七個技巧,其他壹些近代的小技巧,比如金鏟詩歌、海斯的詩、尤恩的詩、摩爾的詩、刪除線的詩等等。詩人們,壹直在接受壹些已有的限制,然後思考如何用它們進行心得遊戲,如何通過舊得規則煥發處新意來獲得樂趣。也有很多是人們,在沒有規則得自由詩之間革新。
最後,針對詩歌的展現形式,也就是技巧,用作者得原話做壹句總結“限制催生創造,創造能夠激發喜悅”。
第五天 11.2
第四章 難度
在了解了讀詩的第壹感受,以及角色和技巧之後。我們大概能明白了詩歌為什麽會打動我們,甚至我們為我們能發現其中的技巧感動高興,且享受這些技巧創作出來的樂趣。它們可能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活躍起來,通過簡單的詩歌,讓我們看清在即興演講和日常生活新聞宣傳中那些有害的假設和虛弱的幻象。
那麽詩歌會給我們帶來壹些難度。本書作者首先是梳理了壹些詩歌難度的分類。然後探討了為什麽會形成這些難度的原因,以及為什麽要給為什麽提出難題。這種難度表現在難度、誇張、古怪、混亂,這與強勁爵士、先鋒派噪聲、某些嘻哈朋克有些類似之處。
第壹類難度叫,“文字立體主義”,其實簡要的就像我們平常的生活敘述,但是它本身就在思考。所以,也叫做“實驗性寫作”或者“心理學實驗”。為什麽這些詩人會選擇用這種語言或形式來描述這個事物呢?這到底想說什麽呢?其實,這些問題本身就是答案。壹個 引發好奇的東西,壹旦妳思考發現後,就先要壹次又壹次的觸碰。這是獵奇的心態。這本身就是壹種難度。
這些詩中,有些是封閉性的,有些則是開放性的。無論妳絞盡腦汁,妳也無法確定他到底意味著什麽。
第二類難度,是批評家喬治斯坦納對文學的難度分型。1偶然(類似填字遊戲,有固定答案謎題)、2形式(我們知道句子的字面意思,但是不知道該如何理解)、3策略難度(本身要表達的東西就難,但是詩人們用創新的方式將難題拿出來與壹群人對話)、4、本體論難度(詩人自身遇到的困難或者難題)
本書作者提到了壹個尤的《布萊克日歷上的胡言亂語》
第三類難度,是表達上的,本書作者用了大量論證。友善的,吸引人的,帶有攻擊性的、幻想的、帶有情色意味的、令人興奮的、艱澀的。這些的特點是,都具有對立面,是對某壹事物的回應。但是對於其他的壹些(鄧恩為代表),他們本身使用了不熟悉的技巧、時間或地域限制、專業術語,他們用這些將我們拒之門外。
這些難度令人深思,幾乎都是攻擊、反擊、無解的謎題、難以描述的事物的表達、提出問題、重新審視自身,這就是難度。是詩歌本身,是詩人想要抵抗、逃離、避免、打破或者拆散、革命或改變的東西。
“不論我們解開這些詩歌的意義難題是多麽困難。它將向我們展示晦澀難懂的語言如何同樣可以是明晰且令人愉悅的,以及詩歌中壹些無意義或反意義的語言如何幫助我們在詩歌之外的世界中辨別荒謬、虛偽或謊言。”
第五章 智慧
很多文化或神聖世俗的各類詩歌中,具有的智慧,是可以幫助我們接納自己,幫助我們冷靜下來,退後壹步,面對有時苦澀的生活真相。
壹旦詩人的忠告、智慧之詞變成他們的體裁(警句、格言、詩句、諺語),後人還可以與之互動,進行回應。
我們稱它為“智慧詩”,就像聖經裏的希伯來語詩壹樣。它有的時候並不那麽優美或者高雅,它卻很樸實、世俗的訴說著壹些技巧。
詩歌所對人們展示的出來的智慧,它不刻意的去直接幫助讀者提供智慧或答案,也沒有說不應該傳遞訓誡或建議。它隨心所欲的呈現。
但是,從我們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僅可以從詩歌中獲得關於自己生活的建議、公***生活的建議,以及在巨大鬥爭洪流中所處未知的建議。這些建議通常會勸誡、鼓勵或要求妳三思而後行。
第六天 11.3
第六章 ***同體
到目前為止的前五個章節,其實都是站在個體的角度去思考的,單壹的讀者如何感受,比如我如何讀詩?為什麽喜歡某些詩?以及詩人用詩歌來做什麽?為自己寫詩的詩人如何想的?甚至,詩歌如何來促進社會變革的?
那麽,本章節,首先是壹個抽離的狀態,我們從另壹個角度來思考,看看讀者、聽眾、觀眾和粉絲是如何通過詩歌找到群體的?針對整個群體又是如何利用詩歌?我們又是如何得知,又是通過何種方式得知的呢?
作者表達的主要觀點,是詩歌傳遞的本身目的,是針對群體的。比如對群體的贊揚頌揚行為,對群體的鼓動變革行為,並且通過歷史的驗證,真正起到了很多作用。
第壹位詩人——艾倫·金斯伯格。詩人被奉為“垮掉的壹代”之父。“垮掉的壹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該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的男女青年,他們生活簡單、不修邊幅,喜穿奇裝異服,厭棄工作和學業,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以浪跡天涯為樂,蔑視社會的法紀秩序,反對壹切世俗陳規和壟斷資本統治,抵制對外侵略和種族隔離,討厭機器文明,他們永遠尋求新的刺激,尋求絕對自由,縱欲、吸毒、沈淪,以此向體面的傳統價值標準進行挑戰,因此被稱作垮掉的壹代。”
第二位詩人——粗魯狂野、留著大胡子的反學院派詩人——艾倫·金斯伯格。他的代表作是《嚎叫》。還有壹部同名的90分鐘傳記影片《嚎叫》,於2010年2月12日在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映。這部影片講述了在美國反叛詩人艾倫·金斯伯格的年輕時期,壹家出版社因出版其詩作被冠以傳播淫穢文學作品的罪名被告上法庭,在審判的最後,保守法官宣讀了令人驚訝且充滿激情的裁判書 。《嚎叫》這首詩很長,所以來來這裏找了壹部分,附上鏈接,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點開讀壹讀: /item/%E5%9A%8E%E5%8F%AB/5486520?fr=aladdin
第三位詩人——威廉·布萊克。他除了是壹位詩人,還是壹位水彩畫家、版畫家,12歲就開始詩歌創作,並配上自己的插圖出版。1925年在他病重時,他決意要在死去之前完成為但丁《神曲》的插圖工作,直到去世前的幾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後的幾個先令去買炭筆”,畫完最後壹幅畫把它放下,說道“我已經盡力而為了”。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這壹浩大的工程。本章節中提到他的詩《天真的預言》,其實這首詩更廣為人知的是開頭的四句。
第四位詩人——蘭斯頓·休斯。他被譽為“黑人民族的桂冠詩人”,在美國文壇,尤其是黑人文學方面,是壹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詩歌從黑人民間音樂和民歌得到借鑒, 把爵士樂的節奏融入於自由詩中,格調清新,熱情奔放,用以表達對種族歧視的抗議,歌頌黑人民族的進步,對美國與非洲黑人詩歌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第五位詩人——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這位詩人在本章節中被提到的代表作是《墓園挽歌》,因為和他的朋友們寫了很多此類主題的詩歌,因此後來也被稱為“墓園派”。
第六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這位詩人的資料相當多,來來這裏就不展開了,這位詩人晚年時曾在約翰·肯尼迪1961年的就職儀式上朗誦了他特地為這壹場合寫的詩篇《全才》,十分引人註目。另外《未選擇的路》也是非常有名,經常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