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這首詩是什麽意思?只是大概的想法。
梅花王安石(宋代)獨開壹隅。遠遠的就知道不是雪,只是有淡淡的香味。梅花,香、色俱佳,早春獨具特色,具有不畏嚴寒、勇於進取的堅強性格,所以壹直被詩人傳唱。在中國古代眾多的詠梅詩歌中,王安石的《梅花》是壹首獨特而著名的詩歌。但卻生動地描繪了早春梅花的風韻和芬芳。前兩句“墻角有幾朵梅花,淩寒獨自開”,描述的是在春寒料峭的初春,萬物還未發芽,只有墻角的幾朵梅花開著迎接寒冷。這兩句話描寫的是梅花,傳達的卻是梅花的精神。“角”字指出位置;“獨開”與“數梅”相互照應,傳遞出梅花為天下第壹的信息。“淩寒”二字詮釋了時間,凸顯了春梅傲然綻放於寒冷中的人格特質。不過,這兩首詩寫梅花在嚴寒中傲然綻放,也不是第壹次了。在此之前,其他的詩已經描述過了。如南朝詩人謝謝寫下《早梅》詩:“迎春早,莫疑獨寒。妳怕掉進花叢後,就沒人管了。”因此,它生動地體現了梅花的高貴品格。與前兩句相比,後兩句“遠觀非雪,因有幽香”更為新穎獨特。“遠識非雪”,著眼於人的視覺形象,含蓄地寫出了梅花的純潔潔白。這首詩雖然否定了詩人在淩寒獨自壹角看到的梅花是雪,但其實壹波三折。正因為梅花似雪,唐代詩人張騫的《早梅》詩,“不知近期是否起,疑冬雪後不消”,把梅枝誤作雪枝,反映了白梅早開艷如雪的特點,給人壹種“錯”感,在“錯”中見奇。《遠識非雪》這首詩,既含蓄地寫出了梅花的純潔潔白,又與下句“為梅花之香”壹起,訴諸人的嗅覺,詩中有著內在的關聯,顯示了全詩結構的嚴謹。詩人寫梅花,沒有任何形容詞,也沒有潑墨如雲,而是巧妙地、自然地用了“似最不凡”(王安石語)“遠識”這兩句詩。這兩首詩之間有因果關系。它讓詩人“遠遠地就知道不是雪”。如果梅花沒有香味,詩人從遠處隱約看到的“墻角梅花”,難免會被誤認為是雪枝。把梅花寫在兩句互為因果的詩裏,有很好的藝術效果,類似於張煒的詩《早梅》。當然,“隔空而知”不壹定是真正的詩人在遠處聞到的。梅花的香味很濃。如果說《梅花》這首詩所吟誦的梅花,不僅使人領略到了它盛開的魅力,而且給人留下了它香氣好、風格獨特的鮮明印象,那麽這首詩本身就如同它所吟誦的梅花壹樣,賞心悅目,具有藝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