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壹種文學體裁,透過語言,除了表達文字的意義外,也表達情感與美感,引發***鳴。詩能夠自成壹格,也能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聖詩、歌詞或散文詩,文字配上音樂則稱為歌。“詩”根源於簡潔、有力地想像與覺察,或與經驗、想法、情緒反應作聯想,將意義、意識和潛意識的表現、象征化、正式或非正式的式樣、聲音和韻律等以某種規則加以重組安排。這種文學類型包含敘述性、戲劇性、諷刺性、訓誡式、情色和個人形式。
詩是壹門歷史悠久的藝術。早期企圖界定詩歌的有亞裏斯多德的《詩學》,主要聚焦於修辭以及戲劇、歌曲與喜劇中措辭的運用。後來人們認為詩的特點在於可以吟誦,以及對字句段落的格式與韻律的要求,並強調詩的美感,稱為韻文,以此與散文相區別。至二十世紀中期,詩的定義轉為寬松,即以語言作的基本創作。
詩來源於上古人類的原始宗教、神話及口傳文學、勞動號子和民歌。古時很多詩是可以歌唱的,詩常常與音樂、舞蹈結合在壹起,因此亦稱為“詩歌”。
最早有紀載的詩歌是印度的《吠陀》(公元前1700-1200 年) 。歐洲在古希臘時期開始有詩歌,著名的詩人有荷馬、薩福和平達等。古羅馬時期著名的詩人有卡圖魯斯、維爾吉和賀拉斯等。
中國詩很多時稱為“詩詞”或“詩詞歌賦”。中國的詩詞有悠久的歷史,早期的詩詞有《詩經》、《楚辭》和漢《樂府》等。唐宋元是詩詞鼎盛的時代,壹般稱作唐詩、宋詞、元曲,但古體詩和近體詩在唐以前已經出現,在唐宋之後亦有很多人創作詩詞。詩詞有壹定的格律要求,據考證有不少詩詞本來是可以歌唱的,但大多數音樂已經失傳。明清兩代章回小說和戲曲興起,不少小說和戲曲之中亦含有詩詞。民國時期五四運動推廣白話文,不少人開始創作現代詩,打破了以往詩詞對格律的要求。
散文
散文是四大文學體裁之壹,壹種自由的、靈活的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通常壹篇散文具有壹個或多個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我們通常所說的散文是狹義的散文,主要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其主要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
先秦散文:目前可知中國最早的散文集,是《尚書》,專記言辭;而最早的壹篇散文,應屬《尚書?商書》中的〈盤庚〉。歷史學者壹致認為這是殷商可靠的文獻。盤庚相傳是商朝的中興君主,他曾經遷都到殷地去,卻遭到臣民的反對,因此作了三次演講,說明必須遷都的原因。〈盤庚〉三篇,就是這些演講的紀錄。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散文的發展因而突飛猛進。著名的諸子散文有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載老子思想的《老子》、以及許多重要思想家自己撰寫的,如《墨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荀子》等等;而《左傳》、《國語》、《戰國策》的出現,為中國敘事文學樹立楷模。
漢代散文:漢代最有影響力的散文,當屬西漢司馬遷的《史記》,緊接著是東漢班固的《漢書》,兩者交相輝映,構成中國史書的最佳典範。其他政論性的散文有王充的《論衡》、仲長統《昌言》、劉邵《人物誌》、桓寬《鹽鐵論》等。
唐宋散文:針對六朝時駢文的奢華風氣,唐代的韓愈、柳宗元開始號召古文運動,力圖以清新的散文,取代厚重的駢文,因此易寫、易讀的散文在唐詩盛行的年間,也漸漸風行起來。
追隨韓愈的腳步,宋代的散文更是廣泛被寫作,以歐陽修、三蘇(蘇洵及其兒子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為先導者。其六人加上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並稱“唐宋古文八大家”,在中國散文的寫作史上,留下輝煌的壹頁。
明代散文:明代八股取士的政治特色,使當時的壹些知識份子產生對八股文的反動,以前後七子為首的文學集團,主張擬古、復古,強調“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壹時之間,對秦漢散文模擬的風氣大盛。然而壹味地抄襲、模擬,終究不是良好的創作心態,產生的作品價值有限。因此,公安派、竟陵派等反對模擬風氣的小品文出現,倒是為明代的散文,註入了壹股新的氣息。
現代散文: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現代散文吸收了西方的思潮,被魯迅等作家推廣之後,成為與詩歌、小說、戲曲並列的文學主流。散文易讀、易寫的特性,使這種文體被運用得極廣。學生的作文,也幾乎都是用散文的形式表達,可說是人人懂寫。
小說
小說是文學的壹種樣式,壹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但亦有例外。它是擁有完整布局、發展及主題的文學作品。而對話是不是具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說的話是不是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平的壹個重要標準。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的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小說”壹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這裏所說的小說,是指瑣碎的言談、小的道理,與現時所說的小說相差甚遠。文學中,小說通常指長篇小說、中篇、短篇小說和詩的形式。
英文“Novel”是指篇幅較長的小說,而“Fiction”是指虛構的故事作品(不限於文字),中文的“小說”嚴格來說沒有單壹合適的英語單字可以對應,但是大多會將Novel譯為小說。
在19世紀以前,東西方的小說可以說是獨立發展的。
東漢班固《藝文誌》:“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即謂春秋戰國時代,小說指街頭巷尾的民間雜談,並無現在小說的意義(雖然在當時,如《燕丹子》等文,已可視為現代意義的小說了)。又《莊子》嘗雲:“飾小說以幹縣令。”這裏的“小說”指的是壹些無關大道的言辭,也就是所謂的叢殘小語,當時是跟“大道”對著提的。壹直到漢以前皆為如此。
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國開始出現筆記小說,誌人類者如南朝宋劉義慶主編之《世說新語》、誌怪類者如幹寶《搜神記》、張華《博物誌》等,這些書司法民間神話傳說影響,內容已具小說之雛形。
在隋唐兩代,中國開始出現壹類叫“傳奇”的文體,已算是具完整情結、深刻主題及敘事技巧的文言短篇小說、大致分為愛情,如:元稹《鶯鶯傳》;劍俠,如杜光庭的《虬髯客傳 》;以及神怪三類,多收於宋李昉《太平廣記》中。
除此之外,唐代還出現了變文。變文是以詩歌和散文結合(韻白結合)、有說有唱的文學,以鋪陳故事為主。最早是佛教為了宣傳教義,出現了專門說故事的講俗僧所說的故事,如:目蓮救母,後有人依其韻白結合的方式來寫作歷史故事,如:《明妃傳》、《列國傳》。影響明清長篇小說,其內時時夾雜壹些詩詞歌賦或駢文,也算是變文的轉用。
宋代因為引進壹年二熟的占城稻(綠色革命)和開始使用風箱(火力革新),使宋代經濟快速成長,富有的下層階級民眾增多,有了閑錢,到茶館喝茶及聽說書自然流行起來,壹說小說起於宋仁宗。其說書人所做的話本,內容多以口語白話文寫作,以便講解,而這些說書人的話本的故事內容很多被後世章回小說的作者拿來做參考。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條提供南宋臨安講史藝人名錄”
中國白話小說之代表為章回小說,在元代開始有具體的形式,到了明清成為小說主流,元代者有《水滸傳》,明代者有吳承恩《西遊記》、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羅貫中《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比較特殊,其內容文體為文言文章回小說)等,清代者前期有曹雪芹《紅樓夢》、吳敬梓《儒林外史》等,晚期由於清朝受到列強入侵、以及內部腐敗等因素,小說逐漸出現諷刺時政的內容,而此類小說被稱為“譴責小說”,如李伯元《官場現形記》、曾樸《孽海花》、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遊記》等書,皆為滿清晚期之諷刺小說之代表,以上四書,合稱“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雖然明清小說文體以章回小說為主,明清時代依舊有非章回小說的小說作品出現,如明代之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淩濛初《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等白話短篇小說集;又清代蒲松齡所著之《聊齋誌異》以文言寫成,內容體制近似於唐代傳奇。
民國以後,東西小說創作逐漸合流,魯迅《狂人日記》為中國近代第壹部白話小說,而時至今日,中國小說創作仍不輟,只是關於創作自由方面的問題,仍舊有著不少問題。
戲劇
戲劇是演員將某個故事或情境,以對話、歌唱或動作等方式表演出來的藝術。戲劇有四個元素,包括了“演員”、“故事(情境)”、“舞臺(表演場地)”和“觀眾”。“演員”是四者當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具備扮演的能力,戲劇與其他藝術類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扮演,透過演員的扮演,劇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張,如果拋棄了演員的扮演,那麽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戲劇。
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由於文化背景的差別,不同文化所產生戲劇形式往往擁有獨特的傳統和程式,比如西方戲劇、中國戲曲、印度梵劇、日本能樂、歌舞伎等。
現代的戲劇觀念強調舞臺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統壹表現以實現綜合的藝術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員、舞臺、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妝,以及劇本、導演等的壹切總稱,也包括臺上演出與臺下互動的關系(壹般稱為“觀演關系”)。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或稱之為劇本。
中文戲劇壹詞的字源來自於“南戲北劇”的合稱,戲指的是戲文,劇指的是雜劇,是在元代以前在中國南方與北方不同的政局與文化環境下,所形成的不同表演藝術,將兩者合稱則是明代以後才出現的用法。
世界各國語文中與“戲劇”壹詞將近的詞匯囊括的範圍不壹,例如在印度文中的lila壹詞除了是戲劇之外,也包含舞蹈、運動競賽等意義。但是幾乎世界各國語文中與“戲劇”相關的詞匯,幾乎具備與“遊戲”類似的意義,例如在英文中將壹部劇作稱為是play(通常指有劇本有對白的戲劇)。中文中“戲劇”的“戲”,也帶有“遊戲”的意義。
世界上三種古老戲劇文化,包括希臘的悲劇和喜劇、印度的梵劇及中國的戲曲。稱“戲曲”,以區別於西方“戲劇”。
戲劇的起源實不可考,目前有多種假說。比較主流的看法有二:壹為原始宗教的巫術儀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對壹種乞求戰鬥勝利的巫術活動的合稱,即戲劇的原始形態。另壹為勞動或慶祝豐收時的即興歌舞表演,這種說法主要依據是古希臘戲劇被認為起源於酒神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