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
沒有人能看見古代國王的古代智慧,只有那些看不見來世的智者能看見。
我想妳在天上地下,我獨自哭泣!
武則天稱帝時,陳子昂抱著改革唐朝政治的想法,提出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建議,可惜都沒有被采納。這種詩是陳子昂建安王吳懿征契丹時寫的,提出了壹個奇怪的計劃,但沒有被采納。因其感染力強,成為後世傳誦的名篇。
十二首歌(第壹部分)
張九齡
蘭贏了,桂華求伯傑。
世界的生命充滿了活力,自然符合美麗的季節。
誰知林,被香風誘惑,心滿意足。
不會比任何其他自然花卉更要求被移植嗎?。
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到李、等人的排擠,被貶為荊州刺史。淪陷後,他寫了十二首《感懷》。
這是詩人因為自己的經歷而寫的壹組詩中的第壹首。詩人用美麗和香草的比喻來表達他的恐懼和嘲笑的政治感情。同時,他還說他出生在修德,這是出於他的天性。這首詩以壹種溫柔優雅的方式表達了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路過長沙賈誼故居
劉長青
晚祭三年,悼楚萬年。
秋草獨平人去,還是只有斜陽穿過蕭瑟的樹林?。
在中文裏,有壹個小小的願望,妳能希望平淡的湘江理解妳嗎?
當妳像我壹樣,來到如此遙遠的地方。,那裏的山川在寂靜中交匯。
這首詩堪稱唐詩七韻。是劉長卿第壹次被貶南壩,途經長沙,掛賈誼老家。全詩表達了自己對古人哀慟感動的悲傷。從字面上看,每句話都是寫賈誼的,其實每句話都是在扣自己的賬。“地歡”是作者當時的處境,“楚容的悲傷”是作者當時的心情。秋草,寒林,入空屋,只見斜陽,而作者已獨尋,可見仰慕之深。後四句是以情為理。中國有句話叫賈誼還是待遇差,世代沒有辦法。對作者的迫害不是盲目的。賈生向屈原致哀,就像他向自己的老房子致哀壹樣。
唐巴司馬
中國的文人,尤其是古代文人,總是與政治接壤,這不僅是文人的官場境遇造成的,也是社會制度造成的。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王、王丕上臺,改革朝政,任用了魏之義、柳宗元、劉禹錫、陵準、程頤、韓曄、韓泰、等壹批有背景的政治家。這壹創新持續了146天,以失敗告終。王丕、王被殺,魏之義被貶為崖州(今海南)司馬,韓泰被貶為前州(今江西贛州)司馬,陳建被貶為臺州(今浙江)司馬,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劉禹錫被貶為龍州司馬,韓曄被貶為饒州(今江西)司馬,淩準被貶為連州(今廣東)司馬,程頤被貶為郴州(今廣東)司馬。
王,越州(今浙江紹興)殷珊人,擅長棋藝;王丕,杭州人,擅長書法。唐德宗李世石,這兩位國王都擅長侍奉太子李庸。李詠經常在東宮與侍從談論時事,王的獨特見解獲得共識。經過多年的接觸,李庸深深信任王。當時,上述人士等壹批有才華的文人,形成了以王為領袖,以“二王、劉、劉”為核心的革新集團。貞元二十壹年(805)正月,德宗病死,李詠為了順宗繼位。在順宗的支持下,王集團上臺,以魏誌毅為宰相,頒布了壹系列政令,史稱“滿城歡呼”、“大快人心”。為了統壹朝政,革除弊端,王集團特別註意掌握財政大權,從宦官手中奪取軍權。由於宦官集團的強烈抵制,奪取軍權的計劃未能實現。
革新失敗後,韓泰、陳建、柳宗元、劉禹錫、韓曄、淩準、程頤、魏誌毅先後被貶為司馬八郡。
柳宗元(773—819),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人稱劉合東。他在長安(今陜西Xi)長大。出身官宦之家,才華不多,野心很大。貞元九年(793),進士兼。這期間,他對自己的名氣和事業頗為得意。21年(805年),唐順宗即位。33歲時,柳宗元任禮部尚書,輔佐王等人變法弊政,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大事。創新失敗後。柳宗元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在永州的10年間,他通過艱苦的生活和艱苦的創作,取得了卓越的文學成就。元和10年(815),柳宗元詔回京,但隨即被貶為柳州(今廣西)刺史。柳州與世隔絕,環境惡劣。柳宗元盡力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如釋放奴婢、組織墾荒、興辦學校、破除陋習、發展文化衛生事業等。4年後,他病逝於柳州,年僅47歲。用今天的話說,他英年早逝。
文學上,柳宗元、韓愈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之為“劉漢”,是“唐宋八大家”之壹。
八司馬中,以柳宗元和劉禹錫最為著名。他的詩深邃明朗,別具壹格。他的詩文理論代表了當時文學運動的進步傾向。文革期間,我們在中學讀了他的《封建主義》和《捕蛇者》。我記得課本上沒有封建主義的原文,是刻在鋼板上,用手油印的。當時,據說毛澤東和郭沫若在他們的詩中提到了他的封建主義。我猜是因為政治原因(柳宗元在文章中贊揚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反對分封制)才把柳宗元的文章收入正文。1973年春,毛澤東寫了壹首批評郭沫若,贊揚柳宗元的順口溜:“老郭退柳宗元/落在柳宗元後面/成名/拜孔二仙。”1973年8月,毛澤東請江青抄寫他的新書《讀封建主義》?去老郭。毛澤東的詩,如江青的《寶藏》等,如勝券在握,企圖大做文章,嚴厲批評郭沫若,結果當然被毛澤東制止了。由此可見柳宗元的政治觀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劉禹錫(772-842),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貞元九年進士,官至禦史。王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唐朝時還是蠻荒之地)。後歷任連州、夔州、賀州刺史,官至巡檢司大臣,太子座上賓。劉禹錫不僅是壹位政治改革家和哲學思想家,也是壹位成就獨特的傑出詩人。
劉禹錫的《陋室銘》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名篇”。據說這篇名篇其實是“怒”出來的。劉禹錫被貶安徽、賀州任刺史。當他被貶到賀州時,知縣看見了他,就增加了困難。首先,他被安排住在城南大門,面對著河流。劉禹錫沒有抱怨,而是在門前貼了壹副對聯:“面朝大江,看白帆,我與國家爭。”這壹舉動激怒了知縣。他把劉禹錫的住處從城南搬到了城北,房子從三間減少到了壹間半。新房子在河邊,柳樹是伊壹。劉禹錫觸景生情,又寫了壹副對聯:“柳在青河旁,人在溧陽,心在北京。”知縣見他還無憂無慮,又把房子轉讓給了市裏,只給他壹間只能容納壹床壹桌壹椅的房子。半年時間,劉語熙連續搬了三次家,房子壹次比壹次小。最後,它只是壹個小房間。縣令實在欺人太甚,壹氣之下寫下了《陋室銘》,名震古今。
《陋室銘》全書81字,情與景、物與心和諧。細讀此碑文,不感此室之醜,而感此室之雅:環境之雅“苔痕上青臺,草色入簾”;人文之雅,接納文人,“與壹書生談笑風生,無丁白”;意境優雅,“可以調琵琶,可以讀金典。”沒有混亂,也沒有繁瑣的形式,表達了作者曠達致遠的可貴氣質。劉禹錫為官,清正無私,勤於政務,關心民生;為了寫作,超越塵世,以大智慧,大智慧,後人留下了許多朗朗上口,富有哲理的詩文。他的詩有《竹枝詞》、《楊柳枝》、《武夷巷》、《揚州第壹宴賞樂天》、《西炮臺山舊事思》等。,早就是名著了,很多都是我們今天還在引用的經典。
魏之義是八司馬中最大的官,做過宰相(不過當時不止壹個宰相,可能相當於現在的副丞相)。離開長安,壹路萬裏,魏誌毅以“崖州總管”的身份來到了他壹生最害怕的崖州。他在北京擔任宰相不到壹年,卻被流放天涯七年,直到48歲去世。在崖州,魏誌毅開始覺得天涯不怕路,風景宜人,難以想象。而且,他很幸運地遇到了壹個不勢利、“尊為貴官”的地方官李甲。李嘉任命魏之義以刺史的身份協助他管理政務,稱之為“官升國事”,魏之義對此十分欣賞和關心,盡職盡責,用自己的才能管理國家。這幾年在興修水利、育人育才、興學興學、傳播中原文化等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壹個人從權力的巔峰跌落到谷底,巨大的權力差距不是每個封建意識濃厚的中國人都能承受的。魏誌毅活了下來,他得以在天涯安身立命,賢惠於民,永遠回到了這片土地。基於此,我們應該紀念他!
因為壹場變法運動,這些才華橫溢的文人被放逐到當時中國的壹個偏僻蠻荒之地。他們有的死在那裏,有的死裏逃生。當他們回到大陸時,他們貧病交加,白發蒼蒼,更不用說他們的青春了。誰說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連自己的生命都危在旦夕,難道不是在流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