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馬的詩句書法作品

關於馬的詩句書法作品

1.描寫馬的詩歌有關馬的詩歌.書法作品名稱.有關馬的音樂作品.急

關於馬 文 / 牧馬江南 誰曾說過 馬已經死去 無論是烏騅還是赤兔 在好多個世紀以前 作為壹匹馬 滾過陣陣塵土的時候 壹些甲胄閃光的將軍 輕輕提著劍柄的時候 誰敢揚言 那是壹個不需要馬的時代 刀戟聲動的晚上 火光四起 霸王的劍沾滿血 最後慷慨地割下 他那顆慷慨的頭顱 比烏騅還要從容 怎能說霸王是個人 就不能說他是匹馬呢 虞姬那個女人 就是最好的馴馬者 他們相繼放棄 在楚歌唱盡之後 形銷骨碎 而我只能站在歷史的豪氣之末 蕩氣回腸 只是夜晚的清醒遠勝於我 千年之前 誰也沒有為某壹匹馬設計死亡 我橫臥在今夜的燭光下 不安份地想做壹個牧馬人 李賀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鈞。

何當金絡腦,快步踏清秋。 房兵曹胡馬 杜甫 胡馬大宛名, 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 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 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 萬裏可橫行。 這是壹首詠物言誌詩。

註家壹般認為作於開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詩人漫遊齊趙,飛鷹走狗,裘馬清狂的壹段時期。 詩的風格超邁遒勁,凜凜有生氣,反映了青年杜甫銳於進取的精神。

詩分前後兩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寫馬,是實寫。

詩人恰似壹位丹青妙手,用傳神之筆為我們描畫了壹匹神清骨峻的“胡馬”。它來自大宛(漢代西域的國名,素以產“汗血馬”著稱),自然非凡馬可比。

接著,對馬作了形象的刻畫。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提出“六法”,第壹為“氣韻生動”,第二即是“骨法用筆”,這是作為氣韻生動的首要條件提出來的。

所謂“骨法”,就是要寫出對象的風度、氣格。杜甫寫馬的骨相:嶙峋聳峙,狀如鋒棱,勾勒出神峻的輪廓。

接著寫馬耳如刀削斧劈壹般銳利勁挺,這也是良馬的壹個特征。 至此,駿馬的昂藏不凡已躍然紙上了,我們似見其噅噅噴氣、躍躍欲試的情狀,下面順勢寫其四蹄騰空、淩厲奔馳的雄姿就十分自然。

“批”和“入”兩個動詞極其傳神。前者寫雙耳直豎,有壹種挺拔的力度;後者不寫四蹄生風,而寫風入四蹄,別具神韻。

從騎者的感受說,當其風馳電掣之時,好象馬是不動的,兩旁的景物飛速後閃,風也向蹄間呼嘯而入。 詩人刻畫細致,維妙逼真。

頷聯兩句以“二二壹”的節奏,突出每句的最後壹字:“峻”寫馬的氣概,“輕”寫它的疾馳,都顯示出詩人的匠心。這壹部分寫馬的風骨,用的是大筆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細節壹概略去,只寫其骨相、雙耳和奔馳之態,因為這三者最能體現馬的特色。

正如張彥遠評畫所雲:“筆才壹二,象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歷代名畫記》)這就是所謂“寫意傳神”。

詩的前四句寫馬的外形動態,後四句轉寫馬的品格,用虛寫手法,由詠物轉入了抒情。 頸聯承上奔馬而來,寫它縱橫馳騁,歷塊過都,有著無窮廣闊的活動天地;它能逾越壹切險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賴。

這裏看似寫馬,實是寫人,這難道不是壹個忠實的朋友、勇敢的將士、俠義的豪傑的形象嗎?尾聯先用“驍騰有如此”總挽上文,對馬作概括,最後宕開壹句:“萬裏可橫行”,包含著無盡的期望和抱負,將意境開拓得非常深遠。 這壹聯收得攏,也放得開,它既是寫馬馳騁萬裏,也是期望房兵曹為國立功,更是詩人自己誌向的寫照。

盛唐時代國力的強盛,疆土的開拓,激發了民眾的豪情,書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業,封侯萬裏。這種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駿馬來表現確是最合適不過了。

這和後期杜甫通過對病馬的悲憫來表現憂國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語。 南朝宋人宗炳的《畫山水序》認為通過寫形傳神而達於“暢神”的道理。

如果壹個藝術形象不能“暢神”,即傳達作者的情誌,那麽再酷肖也是無生命的。杜甫此詩將狀物和抒情結合得自然無間。

在寫馬中也寫人,寫人又離不開寫馬,這樣壹方面賦予馬以活的靈魂,用人的精神進壹步將馬寫活;另壹方面寫人有馬的品格,人的情誌也有了形象的表現。 前人講“詠物詩最難工,太切題則粘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錢泳《履園談詩》),這個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2.有關於千裏馬的文章,書法作品,名畫

文章,馬說

畫。悲鴻以畫馬見長 是新中國第壹批到蘇聯列賓美院學習的畫家,集國畫的寫意風格與西畫的嚴謹結構於壹身,畫出的馬不但有中國畫的意境,也有西畫的嚴謹結構關系。代表作八駿圖

馬的品種:蒙古馬,哈薩克馬,河曲馬,雲南馬,三河馬,伊俐馬,千裏馬,汗血寶馬

馬的名字:壹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壹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壹個叫奔菁,夜行萬裏;壹個叫超影,可以追著太陽飛奔;壹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壹個叫超光,壹個馬身十個影子;壹個叫騰霧,駕著雲霧而飛奔;壹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象大鵬壹樣展翅翺翔九萬裏。

3.與馬有關的文學作品及詩句

韓愈的《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詠馬

楊師道

玉鞍金絡過丹墀,骨相崢嶸毛亦奇。

世上殊多千裏馬,老肥禦苑未曾馳。

羸疲豈任鹽車重,伯樂見之不勝嗟。

此馬若遂千裏誌,追風猶可到天涯。

李賀

此馬非凡馬, 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 猶自帶銅聲。

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李賀

武帝愛神仙, 燒金得紫煙。

廄中皆肉馬, 不解上青天。

《天馬歌》

漢武帝劉徹

太壹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與兮跇萬裏,今安匹兮龍為友。

《房兵曹胡馬》

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裏可橫行。

1.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遊:《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2. 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陸遊《觀村童戲溪上》)

3.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5.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6. 馬寅識路真疲路, 蟬到吞聲尚有聲。

(黃景仁《雜感》)

7.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李白:《送友人》)

8. 好山好水看不足, 馬蹄催趁月明歸。

(嶽飛《池州翠微亭》)

9.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0. 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11.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壹夜魚龍舞。 (辛棄疾《青玉案》)

12.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王翰《涼州詞》) 13.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風得意馬蹄疾, 壹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後》) 15. 還似舊時遊上苑, 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 (李煜《望江南》)

16. 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 (李白《長幹行》)

17.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18.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9.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王績《野望》)

20.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21.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22.歸來也,風吹平野,壹點香隨馬。 (朱翌《點絳唇》)

23.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逢入京使》)

4.寫馬字書法題什麽詩好

馬意味著成功進取和成功 也有征戰的意味 可以選擇邊塞詩人的作品 比如王昌齡高適岑參的詩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古 從 軍 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裏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從 軍 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5.關於馬的作品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也稱馬超龍雀,是東漢青銅藝術的傑出代表。壹匹千裏馬正在疾馳飛奔,它體態健美,昂首揚尾,張口嘶鳴,三足騰空,右後蹄下踏著壹只飛鳥。飛鳥展翅欲飛、驚愕回首。壹切都發生在瞬間,卻給人以無比寬闊的想像空間。 中國古代匠師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以豐富的想像力,精巧的構思,嫻熟的匠藝,把奔馬和飛鳥絕妙地結合在壹起,以飛鳥的迅疾襯托奔馬的神速,造型生動,構思巧妙,將奔馬的奔騰不羈之勢與平實穩定的力學結構凝為壹體,它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壹往無前的氣勢,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銅奔馬(馬踏飛燕)(東漢)

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0.1厘米

1969年甘肅省武威縣雷臺漢墓出土

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浴馬圖

元 趙孟頫《浴馬圖》卷,絹本,設色;縱28.1cm,橫155.5cm

1964年鄭洞國捐獻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畫溪水壹灣,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綠蔭成趣,駿馬數匹,馬官九人。畫中馬的姿態各異,神態生動,有的立於水中,有的飲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鳴,有的臥立顧盼。馬官們牽馬臨溪,或沖浴馬身,或在岸邊小憩。人物、鞍馬分別施以不同色彩,豐富濃郁而又清麗,做到了色不掩筆。用筆精細,色調濃潤,風格清新秀麗。是代表了趙孟順人物鞍馬畫中的典型風貌,是幅形神兼備、妙逸並具、風格高雅的藝術精品。

趙孟頫是元代畫壇的領袖人物,是元代文人畫的主要奠基人。趙孟頫的審美思想核心是:作畫貴在有境。他提出崇尚唐人的藝術思想,實際上是否定宋代刻意求形的寫實畫風。借崇古以創新,強調畫人物要描繪出其性情為佳,他畫山水也重師法造化。

趙孟頫(公元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又號水精宮道人,湖州人。宋朝宗室,曾以父蔭補官,任真州司戶參軍。元代他被推薦人朝為官,歷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行省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延佑年間,改任集賢學士。

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去世後被封為魏國公,謚文敏。他深受元世祖和元仁宗的寵信,特別是仁宗作常敬重他的才華,將他比作李白和蘇軾。

他博學多才,工古義詩詞,音律、鑒賞也十分精通。著有《尚書註》、《琴原》、《樂原》各1篇,詩文著作有《松雪齋文集》傳世。

趙孟頫還將書法與繪畫用筆有機地結合起來,找到了書畫的內在聯系。趙孟頫\\身體力行,擅長山水、花鳥、人物、鞍馬和竹石墨戲,同時亦精通工筆、寫意、設色、水墨,對元代文人畫的理論、技法、風格的興盛起到廠開創性的作用。

他轉移了壹代畫風,在中國繪畫歷史蔔的地位舉足輕重。同時,他還是壹名傑出的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