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聽春山杜宇啼。壹聲聲是送行詩。朝來白鳥背人飛。解釋:聽到春山杜鵑壹聲聲啼叫,既是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歸來。早上飛來的白鳥似乎是在責怪我違背誓言與其分離。詩詞名稱:《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本名:辛棄疾。別稱:辛忠敏。字號: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所處時代:宋代。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出生時間:1140年5月28日。去世時間:1207年10月3日。主要作品:《遊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清平樂.村居》《送劍與傅巖叟》《滿江紅》《蔔算子修竹翠羅寒》等。主要成就:豪放派詞人的代表,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討平起義,創設飛虎軍。
我們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壹聲聲是送行詩”的詳細介紹:
壹、《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的全文點此查看《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的詳細內容
細聽春山杜宇啼。壹聲聲是送行詩。
朝來白鳥背人飛。對鄭子真巖石臥,
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誦北山移。
二、辛棄疾其他詩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清平樂.村居》、《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鷓鴣天》、《青玉案元夕》。三、賞析
上片寫景,借鳥語傳情。辛棄疾對他的重新出任,並沒有壹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時的那種“春風得意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寫了這樣壹個開頭:“細聽春山杜宇啼,壹聲聲是送行詩。”當他在春山間行走時側耳傾聽,杜鵑鳥壹聲聲長啼,很有抒情意味,仿佛是為他而寫下的抒情詩壹樣。然而杜鵑的啼鳴,古人都以其聲如“不如歸去”,能動旅客懷歸之思。那麽作者只見它送行的殷勤,不覺它勸歸的意思,顯然是在裝糊塗。這裏說“送行”,是囑他別忘歸來之意,表達了作者未出行即思歸鄉的心境。末句突然壹個反頓:“朝來白鳥背人飛。”借白鳥見他出山,就因怨憤背飛而去來顯化自己的矛盾心情。這裏仿佛是目遇心感,隨緣而得,但其實是經過構思,富有深意的。因為第壹,作者用了自己的舊典:當年他初隱帶湖,就在詞裏表示過與盟鳥結盟,永不背叛,(《水調歌頭·盟鷗》)而今居然食言了。第二,作者還借用《列子》典故,表明當人有了機心之後,白鷗自會識破而遠飛避害。而今白鷗見他就背飛而去,顯然是不滿於他那欲有作為的機心。所以白鳥這個意象,雖然取象於當前,但壹能顯示他的自笑機心,二能顯示他的自笑背盟,措意曲折而深隱。
下片寫情,借典故寄意。前兩句,借漢代隱士鄭子真屢受詔書而不肯出,東晉大隱士陶淵明壹掛冠即至死不仕的典故,表明當年自己也曾像鄭子真,陶淵明壹樣,隱於巖石下,手把菊花飲。末句突然壹個反轉,以前人諷刺同隱者違約出仕而作的《北山移文》,來自嘲自己的愧對山中故人,不能像鄭子真,陶淵明壹樣堅定其誌,卻是半道背盟了。這次出山,與其說是為國家建功立業,不如說是對這些年來久已習慣了的“隱逸生涯”的背叛。值得註意的是,他不待山中故友起而諷刺自己,就已經感到這種大談歸隱之趣後再出仕的行為可吃可羞,說“而今堪誦”,這表明,作者此時確實面臨著心理上的壓力。這壓力,是作者用世與避世的矛盾心情的充分反映。
這首詞在表現手法上,借物借事傳情達意,把準確和曲折的效果相結合。在結構上,上下兩片都采用前二後壹的逆轉句式,使重心落在每片的末句。而兩片之間,結構對稱,表意均衡,顯得整飭、有力。
四、譯文
細聽春山杜宇啼。壹聲聲是送行詩。朝來白鳥背人飛。
聽到春山杜鵑壹聲聲啼叫,既是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歸來。早上飛來的白鳥似乎是在責怪我違背誓言與其分離。
對鄭子真巖石臥,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誦北山移。
我當初想效仿鄭子真,陶淵明終老田園,對著巖石坐臥,學陶元亮賞菊。現在我出仕做官,恐怕要被人用《北山移文》來恥笑了。
五、註解
杜宇:又名杜鵑、子規,鳥名。鳴聲淒歷,能使旅客起思鄉之念。
白鳥:水鳥。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詩與這句的白鳥背人飛,都是不忍相別的意思。“白鳥背人飛”尚含有返回的象征。
鄭子真:漢時谷口人。
陶元亮:陶淵明名元亮。即《北山移文》。
相同朝代的詩歌
《曹將軍》、《下瞿塘》、《滕王閣》、《兒餒嗔郎罷妻寒怨槁砧唐眉山詩也戲為箋之》、《題艾溪》、《廢貢院為米廩過之值盤_》、《送客至靈谷》、《嘆_詞》、《題陳朝玉愛竹軒》、《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圖》。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