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端午節仍然是中國人民中壹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端午節自2008年以來壹直是國家法定假日,假期持續壹天。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這壹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紀念屈原,此說源於南朝梁朝吳郡《續齊之和》的記載和北周《荊楚紀年》的記載。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盡了。死後為龍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裏扔五色的絲綢粽子來驅趕惡龍。也有人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壹路到了洞庭湖,卻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當時下著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博士時,又冒雨出門,沖進了茫茫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似乎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盛傳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歡迎來到陶神,這是來自東漢的曹娥碑。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春秋時期,吳國忠臣伍子胥冤死後,成了沈濤,天下哀悼,祭祀,於是有了端午節。
倒黴日,在先秦時代,壹般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倒黴日。據《禮記》記載,端午節起源於周朝的蘭花浴。《呂氏春秋》中的《仲夏》規定,人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鄭瀟》記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大戴禮》中記載“畜蘭是五月五日洗澡”,還有很多傳說認為重五是洗澡驅邪的忌日。《史記·孟嘗君列傳》歷史上著名的孟嘗君誕生於5月5日。他的父親要求母親不要生他,認為“五月生的孩子,比壹家人還長,對父母不利。”《風俗通》失傳,“相傳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為忌;正月五月殺父殺母,不可。”東晉大將王鎮惡,生於五月初五,祖父賜名“鎮邪”。趙霽,宋徽宗出生於五月初五,從小被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壹種普遍現象。可見,自先秦以來,這壹天就是壹個不吉利的日子。這樣,這壹天插菖蒲、艾葉驅鬼,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避疫,也就順理成章了。
關於夏季至日,持此觀點的劉德謙在《端午節》中提出了三個主要原因和壹個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趣談:(1)權威著作《荊楚隋記》中並未提及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在《夏季至日》中寫的。至於杜菁,隋代杜太清的《玉燭集》將其列為夏季至日上的娛樂活動,可見並不壹定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大詩人屈原。(2)端午節習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踩百草”、“鬥百草”、“采藥”,與屈原無關。(3)《季華禮》中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又可稱為仲夏節。因此,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爭議頗多,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傑出的人格和藝術,人們願意把這個紀念日歸功於他。
端午節的飲食習俗
根據《地方風俗》記載的做法,當時的粽子以小米為主,除小米外不添加其他餡料。然而,在註重飲食的中國人的巧妙管理下,我們今天看到的粽子在形狀和內容上都有了變化。
首先,就造型而言,有三角形、四邊形、枕形、小塔形、圓棍形等等。粽子葉的材料因地而異。因為南方盛產竹子,所以就地取材用竹葉包粽子。大多數人喜歡用新鮮的竹葉,因為用幹竹葉紮的粽子煮熟後沒有竹葉的香味。北方人習慣用蘆葦葉紮粽子。蘆葦葉細長窄,要兩三片重疊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千差萬別,有兩三斤重的巨型豆粽子,也有小巧玲瓏、不到兩寸長的甜粽子。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既是肉又是菜,有甜有鹹。北方的餃子以甜為主,南方的餃子甜少鹹多。素材的內容是最能突出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概有三種:壹種是糯米做的白粽子,蒸熟了加糖吃;另壹種是棗粽子,以棗和果脯為主餡;第三種是紅豆沙粽子,比較少見。華北還有壹種粽子,用黃米代替糯米,餡是紅棗。蒸熟了,看到黃澄澄的紅棗嵌在黏糊糊的小米裏,有人稱之為“黃金包裹的瑪瑙”。
浙江湖州粽子香軟,分鹹甜兩個品種。鹹的是新鮮的豬肉,用上好的醬油泡過,每個粽子裏面都是壹塊肥肉和壹塊瘦肉。甜甜的粽子裏面是棗泥或者豆沙,上面是壹塊豬肉板油,蒸熟,豬油拌豆沙,非常爽滑可口。嘉興“五芳齋”產的粽子特別有名。餡料都是經過特別挑選的,有八珍粽子、雞肉粽子、豆沙粽子、鮮肉粽子,各有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角餃子也很有特色。先將糯米和紅豆泡半天,加入胡椒面、川鹽和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小湯圓。大火煮三個小時,然後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吃起來外酥裏嫩,還挺有味道的。
廣東中山鹿豆粽子的特點是圓棒形,手臂粗細。食材也有甜鹹之分。甜的有蓮蓉、紅豆蓉、栗子蓉、棗泥;鹹的有臘肉、燒雞、蛋黃、扇貝、香菇、綠豆、叉燒。
閩南的粽子分為堿粽子、肉粽子、豆粽子。堿性粽子是在糯米中加入堿液蒸出來的。它又粘又軟又滑。加蜂蜜或糖漿的冰特別好吃。肉餡餃子的材料有紅燒肉、香菇、蛋黃、蝦皮、筍幹。廈門的肉包子是最有名的。豆包在泉州很受歡迎,是用九月豆拌壹點鹽,用糯米包著做成的。蒸熟了,豆子聞著香,有人就著糖吃。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裝飾品
任劍,舊時江浙婦女的裝飾品。壹般用金銀線或銅絲金箔制成,形似小人騎虎,也有鈴鐺、鈴鐺、流蘇、大蒜、粽子等。插在女人的發髻裏,也用來餵奶。《賈青錄》雲:“(五月五日)城中人以金銀絲為繁纓,編鐘,騎虎,極細,飾以小釵,串成串,或以銅絲金箔供女子插鬢。他們還互相獻祭,稱為任劍。”當健康人說認同Ai人的時候,只是用屌絲換Ai人而已。吳曼雲《蔣香節詞序》說:“掛俗,健者為愛民,易用帛使其如虎,女穿之。”好像這樣會有驅邪控疫的效果;說到古時候走路,純粹是女人的點綴(註蔡赟《五仙》)。
豆娘,舊時五結女子的頭飾。多見於江南。有些地區也叫健康人。這個東西起源於遠古行走,是Ai人的壹種不同形態。《賈青錄》引《唐宋遺事》雲:“誰在大江南北,五日得壹等獎之制,殊為巧妙。艾葉全部壓制出售,或繡上仙、佛、和、武、蟲、魚、獸、八寶花等形狀。縐蛛,美鳳林,繭虎絨陀,草坪蜥蜴,螳螂蟬蠍,葫蘆瓜,色彩逼真。上面蓋著壹個寶,繡球無數,鈴鐺幾百個形狀,或者串在壹起。名字叫豆娘,無敵。”
舊時端午節的驅魔人艾虎也被用作裝飾品。在中國古代,老虎被視為神獸,被認為可以鎮邪保平安。《風俗通》雲:“虎為陰莖,獸亦長。能吃鬼,...亦惡”。因此,人們經常用老虎來辟邪,尤其是在艾虎的端午節期間。艾虎要麽用艾葉剪成,要麽剪成老虎的絲帶,用艾葉粘好,戴在頭發上。壹千多年來,端午節壹直以艾虎的習俗為裝飾。宋陳元貴引《宋本廣記》年號雜註:“端午以艾為虎,連大如黑豆,或剪彩為虎,貼艾之葉以戴之。王《端午帖》詩:“釵頭鳳,驅邪知驅祥雲七寶。"清代夫差敦沖《燕京年間筆記》:"每到日暮,閨中巧者,以絲制虎,以粽子...用彩色的線穿起來,掛在發夾的頭上,或者系在孩子的背上。古詩說‘玉吞簪,輕愛虎’,就是這個意思。除了裝飾之外,端午節還有用雄黃在孩子們的額頭上畫“王”的習俗,這也意味著用老虎來辟邪。
畫額是端午節用雄黃塗抹小孩額頭的習俗,雲朵可以驅除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在孩子額頭上畫“王”字。壹種是借雄黃驅毒,壹種是借虎額(“王”如虎,虎為百獸之王,因換成虎)鎮邪。清夫差敦沖《燕京年譜》:“自農歷正月初壹起,取雄黃灑酒,敷於小兒衣領及鼻耳,以避毒。”除了額頭、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塗,用意相同。山西河曲縣誌記載:“端午飲雄黃酒,敷小兒額、手、足...能延長病情。”
長壽縷縷,端午之時,討厭佩戴飾品。又叫延壽線、延壽線、延壽線、長壽線,又叫‘白索’、‘冰少’、‘彩線’等。,名稱不同,形狀和功能基本相同。端午節時,用五色絲綢制成,或掛在門口,或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系在孩子的胳膊上,或掛在床簾、搖籃等地方。據說可以避災祛病,保佑安康,延年益壽。這種節日有五種形狀:簡單的五色絲線組合成壹根繩子,綁在手臂上;將金錫飾品裝飾在五顏六色的繩子上,掛在脖子上;五顏六色的繩子折成方形勝利裝飾在胸前;五顏六色的繩結被人像佩戴;用彩色絲線繡畫太陽、月亮、星星、黑獸等物,向長輩致敬。這種習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寫《風俗失傳》:“午後以彩帛縛臂,避鬼避兵,使人不至得病。壹個是長命鬼火,壹個是兵士。”後來兩人漸漸習慣了,直到近了現代。清福查頓的《燕京歲月》記載了當時的風俗:“每到太陽落山的時候,那些在閨房裏乖巧的人,就會用彩線做成老虎、粽子、葫蘆、櫻桃、桑葚,掛在發簪的頭上或者系在小孩子的背上。”其中唐宋時期,朝廷給大臣的是省物之類的東西。唐代宗興元元年,朝廷曾賜壹百把繩斧。《宋史·禮記十五》:“前壹日,賜金線以官延壽,賜彩線以官。逢年過節穿。”
佩戴香囊,也叫香囊、香袋;錢包等。由彩色絲線和破布縫制而成,內裝有香料(由中草藥制成,如白芷、川芎、白花蛇舌草、三棱、山奈、甘松、山奈)。戴在胸前,聞起來很香。陳仕良《歲時廣記》引用《歲時雜記》說“端午以紅白兩色,如壹袋,彩線貫穿,狀如壹花。”而另壹種“貽貝粉鈴”:“第五日,貽貝粉放於帛中,以棉飾之,若數珠。讓孩子拿去吸汗。”這些隨身包裏的東西幾經變遷,從吸汗的蚌粉、辟邪的護身符、銅錢和雄黃粉,到裝滿香料的香囊,其制作也日益精美,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
佩戴香包是相當講究的。為了防病健身,老人壹般喜歡佩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蓮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花等造型,象征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相親相愛、家庭和睦。孩子喜歡鳥獸,比如老虎、豹子;猴子,鬥雞等。年輕人最講究佩戴香包。如果是熱戀中的戀人,深情的姑娘會在很久以前就精心制作壹兩個各具特色的香包,以趕在節前與愛人相見。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的香包,自然引起周圍男男女女的議論,紛紛稱贊小夥子對象的別出心裁。
端午節五毒的化解、消除和避免
如上所述,端午節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是邪日。這種思想在民間信仰中流傳下來,所以有各種求平安、解災的習俗。其實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幹燥,人容易生病,瘟疫也容易傳播;另外,蛇和昆蟲容易咬人,所以要非常小心,這就形成了這個習慣。采藥、雄黃酒灑墻門、喝蒲酒等各種習俗,看似迷信,實則也是有益於健康的養生活動。端午節可以算是壹個傳統的醫療保健節日,是人們與疾病和毒蟲作鬥爭的節日。時至今日,這些養生習俗仍應發揚光大。
端午節的衛生習俗
(1)采集草藥。這是端午節最古老的習俗之壹。《夏鄭瀟》載:“此日貯藥以除毒氣。”《雜藥集》卷二十二引用《荊楚歲時雜藥集》佚文:“五月五日,爭雜藥可治百病。”在魏末《齊姚敏書》的雜註中,有五月捉蟾的記載,也用於制藥。後來,許多地區都有端午節抓蟾蜍的習俗。比如江蘇,中午收割蟾蜍,刺破其泡沫制成中藥蟾酥。杭州人也給孩子吃蛤蟆,說夏天能降火不生瘡。並於5日將墨錠放入蛤蟆口中,吊起晾幹,便成蛤蟆錠,敷於膿腫處即可消散。這種捉蟾藥的習俗,源於漢代“蟾爭兵”的傳說。再比如湖北監利端午節“采藥”的習俗,也是采藥。采藥是因為端午節前後草藥的莖葉成熟,藥性好,這壹習俗就在這壹天形成了。
②木蘭湯。中午用蘭花湯洗澡是《大戴禮》中記載的古老習俗。那時候的蘭花不是今天的蘭花,是菊科的飛機草,有香味,可以煎服沐浴。《九歌·雲中》也有“沐浴蘭花湯會讓妳芬芳”這句話。《荊楚紀年》:“五月五日,謂之蘭浴節。”《五雜記》記載,明朝人中午用五色草洗澡,是因為“沒有蘭花湯”。後來壹般都是炒香蒲,艾草等草藥洗澡。在廣東,用艾草、香蒲、鳳仙花、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柏葉、銀蓮花根、艾草、蒲草、桃葉等用來泡澡。不管男女老少,全家都洗。這種習俗至今仍然存在。據說能治皮膚病,還能辟邪。
③喝蒲酒、雄黃、朱砂酒,噴酒。《荊楚紀事》:“菖蒲(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水邊,地下有淡紅色的根,葉子形狀像劍和穗。”。根莖可入藥或入藥)或刻或切絲涼酒。“蒲酒清香爽口。後來酒裏加了雄黃和朱砂。謝明趙哲的《五雜醉》:“飲菖蒲酒也...和雄黃壹起喝。“馮明滎經《廣義月令》:“初五,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故無毒蛇之虞(古書所提毒蛇)。給墻壁和門窗灑水,避免毒蟲。“這種習俗流傳很廣。至今,如在廣西賓陽,端午節時有成包的藥材出售,有雄黃、朱雷、側柏、桃仁、蒲葉、艾葉等。人們用酒浸泡,然後在墻角、門窗、床下等處蘸酒。,然後在孩子的耳朵、鼻子、肚臍上塗上酒,驅趕毒蟲,求得孩子的安全。此外,有些地區還用雄黃酒粉在孩子的額頭上畫“王”字,讓孩子身上帶有老虎辟邪的印記。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這些活動仍然是科學合理的。雄黃用水和酒混合可以在室內消毒殺菌,喝普灑也是相當有益的。
4采茶,做涼茶。在北方的壹些地區,人們喜歡在端午節時采摘嫩葉和蒸野菜葉來泡茶。在廣東潮州,人們去山野郊區采集草藥和煮涼茶。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端午設各種能驅邪的花草,出處也長。最早的例子是在門上掛艾草,《荊楚紀年》:“艾艾為人,掛於門上以毒氣。”這是因為艾蒿是壹種重要的藥用植物,還可以用來治病、艾灸穴位、驅蟲。五月溫含艾葉油最多(此時正值溫生長高峰期),故效果最佳,人們爭相采摘艾葉。除了把艾紮變成人之外,他還被做成老虎的形狀,這就是所謂的艾虎。《荊楚紀年》中的註曰:“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虎形,郵至內人試戴。”與此同時,門上還掛著蒲捆,剪的蒲劍,用蒲捆綁的蒲龍。《景帝歲時紀勝》:“(端午)插普龍艾虎。”《賈青錄》卷五:“戴普為劍,伐天蓬為鞭,佐以桃柄蒜,掛於床中,皆用以驅鬼。”桃梗是辟邪的吉祥之物,大蒜被認為是象征武器的青銅錘,配以蒲劍、彭邊驅除鬼鬼祟祟。此外,艾蒿被焚燒,以趕走蚊子和蒼蠅。在湖南、浙江等地,葛藤被用來掛在門上。據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可以驅邪。
有打草藥、打草藥等遊戲,與采草藥、采艾普有關,是古人野外娛樂的遺產。後來發展成插花等裝飾藝術。
端午節也用桃花印章裝飾。桃是民間習俗中的驅邪之物,起源於申屠和雷宇的神話。上面刻著桃符,也是驅散噪音的意思。《續漢禮史》:“朱鎖、五色桃印,為擋邪氣之門飾。”這就是後世曖昧符號和吉祥葫蘆的由來。《夢梁璐》卷三:“軍士等士寫‘五月五日中秋,紅口白舌全消’之句,為宋代風俗。”《燕京年》也記載:“端陽用彩紙剪成各種葫蘆,供日常使用,倒貼在門檻上,釋放毒氣。“這是清朝的習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掛絲纓、絲帶更好看,或者把葫蘆裏的五毒形狀剪下來貼在門上,也表示五毒之氣將盡。妳是個“多災多難的葫蘆”。
唐代5月5日中午在揚州長江中心鑄造銅鏡向皇帝進貢,也是為了辟邪(見《唐史補》)。所以後世多是在門前掛鏡子驅邪。
在魯,無棣(江蘇地區)的比賽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所以蘇州有老習慣,在端午節祭祀伍子胥,並舉行比賽在水上,以紀念它。廣西也有紀念的儀式,福州也有紀念王的儀式。
各種祭祀儀式,紀念儀式,無非就是燒香燒錢燒雞,燒飯,燒肉,水果祭品,粽子等等。現在這些迷信的儀式已經不多見了,但以前人們到龍宮祭祀時,氣氛非常嚴肅,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辟邪辟邪,萬事如意,還祝福劃船安全。用人們的話說,“要吉祥”表達了人們內心的美好願望。
正式比賽開始時,氣氛非常熱烈。唐代詩人張劍鋒寫的《種族穿越之歌》:...兩岸羅衣聞香,銀釵照霜刃。鼓聲三響,紅旗開了;兩條龍跳出了水面。影浪飛向萬劍,鼓浪聲如千雷。鼓聲越來越近,兩條龍看著標記,就像壹瞬間。坡上人驚雷,桿上虹暈。前船中標下水,後船失勢揮手。..... "這些詩生動地描繪了龍舟比賽的壯麗景色。女人平常不出門,如今爭著看龍舟,銀簪閃閃;戰鼓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起,落下如飛劍,戰鼓雷鳴;終點線標有彩色的桿子。龍船正快速接近目標...現代的龍舟賽也差不多,只是規則嚴格了壹點。近年來,國際龍舟比賽在國內外出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運動員。
劃龍舟等活動。比如龍舟下鄉,就是在賽龍舟的時候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子裏遊玩,集合。有時龍舟也有各種花樣,有表演的意思。比如廣州的龍舟,手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然後拿起,讓水花四濺;船頭船尾的人有節奏地跺著船,使龍舟像遊龍壹樣起伏。在浙江省余杭縣,有的龍船上有人把龍尾踩得很低,使龍擡頭,船頭的尖浪從龍口噴出,像龍吞雲吐雨。
還有劃船比賽。如《淮南子本景訊》中“龍舟飛當頭,飄吹為娛”就是劃龍舟,搖船奏樂,戲水。《夢梁璐》記載,南宋杭州“有六只龍船在湖中戲水”。湖上有龍舟,這只是乘船遊覽的壹部分。
唐、宋、元、明、清歷代皇帝都喜歡在水邊看龍舟,也屬於遊戲之類。《舊唐書》中記載了和,兩人都有“觀賽”的事跡。《東京夢中華》第七卷記載了北宋皇帝在臨水寺金銘池觀看龍舟比賽的習俗。其中有彩車、音樂船、小船、畫舫、龍舟、虎頭船等。觀看和播放音樂,以及40英尺長的龍舟。除了龍舟之外,其他的船也排著隊作為娛樂來競拍。張松則端的《金遲明中標》描繪了這壹場景。還有明成祖,在中南海紫光閣看龍舟,看朝廷弓箭手疾馳射箭。清代在福海、圓明園舉行賽跑,乾隆、嘉慶皇帝都去觀看。
晚上又有龍舟了。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壹種夜間龍舟,四面掛著小燈比賽。夜龍船從1982開始出現在四川吳彤大橋。船上裝飾著電燈、煙花和漂浮的河燈,光彩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在水面上搭起壹堆堆漂浮的火苗,讓掛滿燈籠的龍舟穿過火苗。
還有旱龍舟,是模擬陸地上的龍舟比賽。如《南昌縣誌》載:“五月五日幹龍舟,使數人(y6、* * *)齊拾物,傳花代鼓,盛滿通途,士女給錢祈福,爭鞭炮消災。”浙江省武義縣過去有旱地推龍舟的習俗,也認為可以辟邪。另外,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在旱地劃龍舟的習俗,其實是壹種舞蹈,但日期不壹定在端午節。旱地龍舟是佛山秋季最壯觀的。又如《徽州府誌》記載:“五月五日,駕船迎神驅疫,以竹為之。畫如泥巴,十二人奉若神明,環城而行。”還有小龍船,供孩子們做玩具。
劃龍舟的時候,有很多類似龍的歌,唱著玩的。比如湖北秭歸劃龍舟的時候,就有完整的唱腔,歌和歌都是以當地民歌和歌謠融合為基礎的。歌聲雄壯激昂,就是“贊和”的遺風。再如廣東省南雄縣的龍船歌,四月龍舟下水後壹直唱到端午節,表演非常廣泛。流傳於桂北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比賽時被許多輻手傳唱,有人稱之為。他們的表演大多與龍舟和端午節的習俗有關,他們的歌曲影響深遠,令人感動。《廣西民樂選集》收錄了臨桂縣(4首龍船歌)組曲,節奏明快熱烈如歌,唱起來壹定很感人。
另外,還要說說女龍舟。過去,許多地方不允許女性參加龍舟比賽,女性觸摸龍舟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如今,全國各地都出現了女子龍舟隊,英姿颯爽的女子勇於爭光,爭奪第壹,不弱於男子。
端午節,家家戶戶也有打“午水”的習俗。午水是指端午節中午打井的水。據說中午用來泡茶、釀酒的水特別醇厚,喝生水甚至有治病的奇效。有句諺語說:“中午洗洗眼睛(眼睛),妳就會像鳥兒壹樣明亮。”還說“中午喝壹口水,不如吃三年補藥。”最傳奇的正午之水,來自大甲鎮鐵砧山上的劍井。相傳此井是鄭成功插劍祈春的地方,從此傳說白振山盛產各種丹藥,所以中午劍井中水的效果是傳說中神奇的。每年端午節,劍井旁邊中午搶水的人總是又擠又悶。據說,當妳在端午節的中午看這口井的時候,妳還可以看到鄭成功的影子。而看到劍影的人,今年也不會有災難。
劃龍舟在臺灣省被稱為“龍船”。據《民俗臺灣省》第壹卷第六號記載,日據時期石林端午節習俗如下:從五月初開始,先去水邊“迎水神”。第五天中午,敲鑼打鼓,劃龍舟到河邊,居民燒香祭拜。俗話說“五月五日。龍船鼓滿大街。”歡迎,叫“接龍”。要超越龍,還必須在農歷十月初十“送水神”,舉行“謝河”儀式。
臺中南屯的總店,從清朝中葉就有穿木喚醒穿山甲的習俗。光復後,每年端午節都有這個習俗。裏頭店是清代臺中最繁華的地區。據說這是因為當地位於齊家角。因此,當地居民每年都會穿上木屐,在地上跺腳,用壹聲巨響驚醒穿山甲。目前,這種習俗已經轉變為趣味比賽的形式。四個人組成壹隊,穿上兩只長木皮做的木屐比賽。卡卡的木屐聲真的喚醒了犁店居民的懷舊情緒。
在節日飲食習俗方面,臺灣省傳說在端午節吃桃子、茄子和蕓豆可以健康長壽。俗話說:“吃茄子會抖,吃豆子會老。”做桌上餃子有兩種方法:北方和南方。在中國北方,大米用水浸泡,瀝幹水分,放入油中油炸,加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料。把米飯蒸熟,然後用竹葉包起來,讓它重新變味。有些人還應該把米飯放在油裏炸至半熟,裹上真正的餡料,然後蒸熟。南方的做法是用純白糯米浸泡,加入肉餡,用綠竹葉包裹,煮至熟透。由於制作方法的不同,南北方的餃子有著不同的風味。北方的粽子有濃濃的五香花椒味,南方的肉粽有淡淡的竹葉和春意,各有特色。配料有豬肉、香菇、蝦米、花生、鹹蛋黃、紅洋蔥、栗子、牡蠣幹等。,隨個人喜好添加。
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節,也吃茄子、長豆角、桃李。但是這些食物的意義和南方人不壹樣。吃李子象征著後代的繁衍。有些人認為它可以防止中暑。吃長豆角可以避免被蛇咬(因為長豆角的形狀像蛇)。吃茄子可以防蚊蟲叮咬(茄子在客家話裏叫“掛菜”,但叫“咬人”,本地音是“ㄉㄠ”,諧音)。
客家湯圓也分堿性湯圓和鹹味湯圓。堿粽子特別用於祭祀。客家人端午節要準備四樣祭品,壹個祭拜土地爺,壹個祭拜萬山大師,壹個祭拜附近的寺廟。而堿性粽子是必不可少的祭品。鹹粽子分為粽子和糯米粽子,純粹是用來滿足食欲的。
端午節詩歌
5月5日(梅)
屈氏已沈死,楚人不忍。
為什麽不是汙蔑,而是想做壹條龍?
死前恨,死後不恨。
元香碧潭水要看壹看前鋒。
端午節(章雷)
種族千年深悲,忠魂去了可歸。
國亡於今日,世間只剩離騷。
這是端午節(北瓊)
風雨終有陽,汨羅無處掛魂。
劉樺應該互相嘲笑,沒有酒獨自醒來。
下午看比賽(邊公)
* * *恐怖的群龍水逆流而上,不知是木蘭船。
雲起獵過韓慶,雷鼓喧天,殷碧柳。
屈子鬼卒古,楚鄉遺風留存至今。
蔣挺閑暇時高談闊論,喝得酩酊大醉,冷嘲熱諷。
下午滁州禁止賽跑(湯顯祖)
我剛從連城春遊回來,只買了菖蒲、竹葉和雄黃酒,我覺得可以過端午節。
我知道屈原不嗜我們甌江,為什麽民間要傷財在這麽豪華的端午節向屈原致敬?
吳日宣伊(陳子龍)
五月五月,水長流,雲依舊。
拾金不昧,有人艷麗,有幾個阿童遊。
珍珠簾枕、荷塘、撥片琴、風箏、船。
打算在龍家窺廟腳,憐江北海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