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是壹座大運河穿城而過的城市。站在匯泉山的遠處,從天而降的運河像壹條白色的練,那麽柔和優雅,又那麽熱烈地把城市分成了兩半。
無錫是壹座因水而興、依水而建的古城。眾所周知,大運河是隋朝皇帝楊迪遊覽江南瓊花的傑作,卻不知大運河的始作俑者是3100年前的吳太伯。商朝末年,周的長子太伯,不遠千裏,從陜西來到吳國,在無錫的梅裏建立了國。看到湖長,沼澤密布,人住樹上,沒有辦法,他就帶領自己的族人和當地的祖先用簡單的工具挖了壹條運河,後來被稱為泰伯瀆。公元前486年,吳國最後壹個國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與諸侯爭霸,疏浚溝通了姑蘇平門至廣陵的水道,其中就包括他的祖先所挖的太伯地,成為今天京杭大運河江南段的最早雛形。茯茶穿入吳古水道後,無錫先民為方便飲水、用水、交通,在運河兩岸定居,逐漸形成村落,發展為城鎮,建立縣城,成為運河穿城而過的城市。先有運河,後有城市。運河是無錫的母親河。當我年輕的時候,我住在河邊。夏天在河裏洗澡遊泳,秋天去柳蔭釣魚。我過著悠閑舒適的生活。
遊覽無錫古運河,要從河中央的小島黃浦墩出發,這樣可以奇妙地遊過這條河。前壹天晚上,在碼頭。第二天清晨,東方的晨星漸漸遠去,微風褪去,楊柳拂臉。此時,租壹只獨木舟,迎著初升的太陽揚帆起航。兩岸的桃花、山茶花、迎春花、雪壹樣的櫻花,在朝露中漸漸亮起來。它們搖擺著樹枝,展開花瓣,微笑著歡迎妳。
離開黃埠碼頭半裏,回頭看碼頭上的翠樓玄月。旭日之下,金碧輝煌。停泊在河中的船只開始蠕動,漁船不時冒出滾滾濃煙。黃埠墩,面積220平方米,不是壹個普通的江中小島。據說是烏龜的化身,獲得了古運河的光環。在碼頭前,妳仿佛聽到了吳王夫差伐齊時的擊鼓聲,在碼頭後,妳仿佛聽到了淳率人疏浚河道時的勞動號子。妳看,河中央來了兩條龍鳳船。在船上,歌聲悠揚,蘆葦嘹亮。江南康熙乾隆的余味可想而知。元十六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軍扣押,北過無錫。他在黃埠墩上過夜,寫了壹首《過巫溪》詩,詩中寫道:“金山冉冉有浪有雨,西山有樹有草。二十年前,我走上大路,走了三千裏。英雄斷不棄,父老渴望苦。晚上看程英的事情,有壹次摸了壹條毛巾。”遠遠望去碼頭上那棟挺立的建築,讓人肅然起敬。清明節期間,當地居民經常去碼頭,在正氣樓前燒香,祭拜這位不屈的民族英雄。我們無錫人對待他就像對待家鄉人壹樣,把他放在無錫名人錄裏。
出黃埠墩往南,水闊,垂柳浮於無錫著名的米碼頭李三橋。透過晨霧,我看到河中聚集的糧船和散落在岸邊的米倉。清代中期,無錫逐漸成為皇家糧食采購中心,南來北往的運糧船聚集在無錫李三橋附近,壹度形成米市。現在,李三橋仍然是無錫大米市場的中心。改革開放初期,我的壹個同事下海經商,成了這個米市的米老板。據說他每年都掙很多錢。
當太陽升起時,霧就消失了。這條河充滿了金色的光芒和壯麗。隨著船笛聲越來越密,河道逐漸變窄,運河兩岸熙熙攘攘的集市被改造成了白墻黛瓦的江南民居。這些前門臨街,後窗帶水枕或三兩層的小木屋,沐浴在壹片金色的光輝中。掀開門簾,壹個紅衣少女正在水中梳妝,走下青石臺階。在水碼頭上,那個穿著五顏六色裙子和綠色袖子的年輕女人開始拍打她的衣服和蔬菜。江南的女子溫婉可人,美麗多情,而無錫的姑娘卻有壹種獨特的聰明才智。晚唐詩人韋莊在《菩薩蠻》中描寫江南的人和水:“人人都說江南好,遊人只住江南。泉水比天空還綠,遊客可以在船上聽著雨聲在船上睡覺。江南酒樓賣酒的女人都很漂亮,賣酒時露出的胳膊白得像雪。未老先還鄉,還鄉必心碎。”無錫的姑娘大多不會喝酒,但惠泉香茶會讓客人陶醉。
無錫的濱水民居是典型的江南小民居。壹般有兩個入口,寬度多為壹至三間。它的布局、造型、裝飾都是隨水而建、隨水而行,呈現出壹種似水的靈動。無論是原木門還是木格子窗,都沒有上漆,而是棕色、黑色、深綠色,與粉墻、瓦、青竹、柳樹、水杉形成對比。在這些靠近河邊的木屋上,妳會發現屋檐上掛著各種各樣的鳥籠,各種各樣的鳥兒在抖著羽毛,唱著自己的曲子。窗臺上擺放著大小不壹的花盆,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可以稱之為不同的顏色和花。住在河邊的居民,他們的房子離水很近,身體也像水壹樣淡然幹凈,悠閑安詳。有興趣的可以上岸仔細欣賞壹下。何琳人會開門迎客,等待喝茶。
“南朝四百八十殿,幾多塔煙雨”。沿著河流向東,穿過柳蔭,壹座飛檐走壁的寶塔迎面而來。它精致優雅,是當年“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壹座寺廟——南禪寺裏的妙光塔。妙光塔高43米,八面七層,頂部有屋檐和回廊。這座塔的名字是宋徽宗題寫的。我在妙光塔下住了十年。據長輩們說,在舊社會的雨天,塔尖會發出五顏六色的奇妙的光,直入雲霄,所以叫妙光塔。近年來,壹些科學家認為是閃電在起作用,公眾只是消除了疑慮。妙光塔下的南禪寺,建於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間,原名護國寺,有“江南第壹叢林”之稱。因為它建在古城無錫的南門外,人們俗稱它為南禪寺。目前,江蘇省內外許多古剎、寺廟的住持都曾在此受戒。千年老廟相繼點燃,現在香火依舊旺盛。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南山寺被建成文化商城,古玩、玉器、花鳥、魚蟲,應有盡有。至今仍像無錫的“城隍廟”,成為無錫人遊玩購物的好去處。近年來,我有壹個種花的愛好。每到節假日,我都會帶著老婆孩子去廟會,挑壹盆好花帶回家。南禪寺每年春秋兩季都會舉辦美食文化節。那時,來自南北各地,甚至港澳臺和東南亞的小吃在廟會上擺攤,香味四溢,令人垂涎三尺。南禪寺的小吃在江南很有名。
站在船頭,聽到鐘鼓聲,看著車流,聞著小吃的香氣,沒有全神貫註,妳壹定會跳上碼頭,沖進熙熙攘攘的人群,奔向南禪寺,滿足妳的眼睛、耳朵和美食。很多北方的朋友都在這裏結束了古運河之旅。如果是這樣,我為妳感到難過。
抵擋住南禪寺的誘惑,我們繼續往南走。河水開始逐漸變窄,穿過河面上的壹戶人家,遊船從壹個橋洞到另壹個橋洞。我們進入了橋的世界。如彩虹般橫臥江面的精致石橋,讓妳進入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境界。穿越塘橋、耕讀橋、丁盛橋...這些大小不壹、形態各異的小石橋,就像壹場精心編織的愛情,讓人不得不陶醉其中。
當太陽落山時,水手們累了。船開得越慢,客人看得越仔細。最後,遊船停在壹座單孔石橋前,這座橋遠近聞名,堅固無比。這座石橋與水中的倒影形成壹個“滿月”形狀,是古運河上最清晰的橋。清明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跨度12米,寬5米,長43米。它由金山石制成,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橋面上既有供人行走的石階,也有古代獨輪車販子的石板。橋西的壹對柱子頂上,雕刻著蹲伏的石獅,守衛著石橋,迎接著行人。橋的東面,有壹座碑亭,亭內有壹塊石碑,刻著乾隆年間的“重修清寧橋”。清明橋原名清寧橋,為避道光帝冕寧之諱而改名,此後壹直沿用。1986 3月日本作曲家中山大三郎遊覽無錫,被清明橋的美景所感動。回國後寫了兩首《清明橋》和《無錫遊記》。很多日本人聽完歌,帶上行囊,去無錫古運河旅遊,壹時美談。
從無錫跨塘橋至清明橋的古運河900米段,被國內外眾多歷史、文化、古建築專家稱為大運河的“絕版之地”。我經常自豪地告訴住在其他沿江城市的朋友,古運河從北到南穿過很多城市,比如江南的揚州、蘇州、杭州。它穿過城市的邊緣,只有無錫穿過城市。“絕版之地”的古運河段,水巷與古塔、古寺、古橋、古窯、古瀆、古街、古寺、古宅和諧結合,構成了古樸典雅的水鄉風貌,展現了靈動、清幽的江南風光。
如果有興趣,可以把船停在水碼頭,沿著青石臺階走到清明橋。橋上,是壹條古色古香的長街,被稱為古運河的“絕版之地”。南昌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當時無錫南城門有驛站,驛道是南昌街。從北宋到明清,北京的官員或官員很快就經過常州。在這裏休息後,他們換了船,南下蘇州。因為驛道的便利,南昌街自古繁華,商家林立,酒旗斜斜。現在的南昌街是青石鋪成的,壹面臨江,壹面是明清的民居和店鋪,其間有小巷、水巷、牌樓、古寺、石橋。居民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成為壹處罕見的古老景象。在這裏,妳可以在店鋪裏找到其他地方沒有的古籍和古董,領略醇厚的江南民風、民情、民風。
晚餐會在南昌街找個房子,離河近,泡壹壺惠泉老酒,點著名的太湖白魚、白蝦、銀魚湯。這個“太湖三白”絕對好吃,可以吃壹天,終身不忘江南。尤其是太湖的銀魚,晶瑩剔透,魚骨魚骨都能看得壹清二楚。是太湖精品。
飽餐壹頓後,月亮升了起來。趁著月色,我們還是回到船上吧。這時候我們要調頭,往西北方向繞,往匯泉山方向走。我們要去那裏欣賞“二泉映月”的美景。江南的春夜依然料峭,要加件薄外套,坐在船頭。這個時候,看壹看夜空,天上的銀河,地上的運河。天上有月亮,水裏有月亮。遊船在夜色中緩緩前行,遠處有燈光,近處有漁火。二泉映月的鋼琴曲從惠泉山麓漸漸飄進來,悠揚而又有點傷感。這個時候,朋友,妳在想什麽?妳壹定是喝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