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作者寫那裏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