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

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對於壹個人來說,同樣適用。快樂的人都是相似的,而不快樂的人各有各的不快樂。

李清照是幸福還是不幸福?

李清照(1084—1155),易安居士。父親李是禮部官員,是“蘇門後四學士”之壹。母親,王玨的孫女,《宋史》載“亦善文筆”。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受過良好的教育。丈夫趙明誠,金石專家,與妻子情深,琴瑟和諧。李清照壹生寫了七八十部作品,卻與杜甫、李白並駕齊驅。並被稱為:代詞宗。1987,因其環形山命名為水星而得名。多麽幸運!

但如果我們真的走進李清照的後半生,就會發現所有的榮華富貴不過是匆匆逝去的光影。所有的榮耀、愛情、榮辱,都付之於“想回嘴”這個秘密

《鳳凰臺上,我記得吹笛子》:香冷金黃,紅了之後起身梳頭。任寶滿塵,簾鉤。我怕我會擔心,會討厭,但是我不想說。初來乍到是瘦,不是幹酒,不是悲秋。?休息壹下,回去的話,去了陽關千百次都難以停留。遠讀武陵人,煙鎖秦樓。只有樓前的流水才應該記得我,整天盯著我。望處,從此又添新愁。

這首詞是李清照在青州寫的。因為黨爭,夫妻二人於1107回到青州,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神仙眷侶生活。每天和古碑文、賭書、潑茶壹起度過,其樂無窮。《碑記序》記載:“得之每書皆有* * *,全集皆有署名。得書,得畫,得易,得丁,也要玩書,批判缺陷,夜做壹燭。.....每頓飯,坐回沏茶,指的是書史的積累,說某件事在壹本書,壹冊,哪壹頁,哪壹行,無論輸贏,都是壹個飲茶順序。舉起壹杯,笑到茶翻臂,卻喝不下去。我願意永遠想家。.....列幾案,枕墊借,感興趣,樂之。”

為什麽現在這種誌同道合恩愛的夫妻會增加很多新的煩惱?為什麽壹向豪爽奔放的李清照會這麽沒興趣?

香冷了,被子亂了,妝沒全,灰塵滿了,又是早上晚了,無心收拾。李清照充滿了悲傷和哀愁。她想和丈夫壹吐為快,但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有什麽不能說的?詩人深情,望著鏡中如此單薄的自己,尖銳地指出不是“病酒”也不是“悲秋”。她為什麽減肥?

《遊明路》是武陵人編的。漢朝時,劉辰和阮昭去天目山采藥。他們遇到了兩個仙女,應邀和她們住了半年多。回家後發現是自己的第七個孫子。“秦樓”,又名鳳樓,相傳為春秋時期蕭史的壹名吹笛者和馮明。秦穆公把女兒弄玉許配給他。壹天,蕭史吹響了笛子,壹只鳳凰飛了進來。他們騎著鳳凰號走了。兩個典故隱約點出了兩者的問題。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41歲的趙明誠到山東萊州做太守。但趙明誠這次沒有帶著清兆,而是把清兆壹個人留在了青州。當時趙明誠已經有了“天臺偶遇”。按說,古代納妾也不是什麽不能說的事,但李清照如此驚恐,顯然兩人在感情上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裂痕。已步入中年的趙清照,壹直沒有孩子,這是壹個很重要的、難以言說的隱憂。

南宋詩人翟乾年《蜀史》說,趙明誠文物收藏豐富,但“無子可存其遺,每次自嘆不如”。《詩經》成書於紹興十二年,李清照在世。趙君無子,南宋人,施立人。這本書是李清照死後十二年,在宋孝宗的主幹道上寫的。

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社會,李清照承受了很大的壓力。趙明誠有妾,無後代。可見,無子應該不是李清照的原因,但在當時,誰會為女人而辯呢?隨著年齡的增長,趙明誠內心的缺失,李清照內心的焦慮可想而知。

後來,在家人的催促下,李清照去萊州看望趙明誠。但趙明誠整天沈迷於官場娛樂,畢生的愛好被放在壹邊。被冷落的李清照寫下《感》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寒窗少書史,路可憐。青州搞孔方雄,老是鬧事。詩拒絕關起門來說,壹夜清靜是個好主意。我是默默的閨蜜,吳老師是孩子。

李清照是壹個不在乎金錢衣食的人。《石頭記》序言中有證據。為什麽這個時候妳對冰冷的窗戶和空蕩蕩的房間如此不滿?原因在於心態。以前,誌同道合,恩愛甜蜜的情侶無話可說,長相形影不離。

萊州三年,趙明誠去了子洲任職。拿到白居易寫的《楞嚴經》喜出望外,飛回家和老婆壹起欣賞。他們的感情在慢慢恢復,但好景不長,更大的災難也在逐漸降臨。

1127年,金軍南下,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攻占,北宋滅亡。趙構在南京稱帝,史稱南宋。

戰爭爆發,人們都在逃命“聞金有罪為都,茫然四顧,胸中滿溢,情愫悵然,明知不會是自己的事”(《石頭記·序》)。李清照夫婦知道,石頭很難保存,不僅是石頭,還有他們的未來。

由於趙明誠的母親郭死在江寧,趙明誠正在服喪。兩個人壹起把石頭運到了江南。於是我們分道揚鑣。趙明誠參加了葬禮,李清照回到青州故居清理石室收藏。但是文物那麽多,怎麽運。“不能什麽都有,但要先去各大印刷版本的書,再去畫很多圖,還要去博古無識。後來我去了書監,普通畫家,重要的那個。”“反復減去,還有十五本。”多麽乏味的選擇和篩選過程。他們對石刻的熱愛有多強烈,沒有任何文物見證過他們相愛的時光。然而巢下有完卵,面對混亂只能棄之不顧。

十二月,青州兵變,十余所房屋化為灰燼。李清照拼命搶救壹件文物——蔡襄的《趙昚苗帖》,當時在東京買的,花了二十萬。李清照在路上遇到劫匪,她總是緊緊抱住字帖,躲過了這壹劫。趙明誠在帖子的後記中描述了這個過程。非常驚險!

反正建言二年(1128)正月,當時46歲的李清照來到金陵與丈夫團聚。幾天後,趙明誠當上了江寧知府。

但江南煙雨殺不死清照的思鄉之情,她希望朝廷收回舊地,收回中國。他寫過“王導南方衣衫襤褸,北方來的消息卻虧欠劉琨”“南方來吳江太冷,北方冷得太傷心”等詩。但南宋朝廷在“賣金窩”的溫良故裏失魂落魄,死於清閑。

正當李清照深切關心國事,希望重返北方的時候,趙明誠卻做了壹件非常不光彩的事。

建言三年(1129)二月,聽說有士兵造反,不顧自己江寧知府的責任,晚上帶著幾個男人爬梯子、掛繩子逃走了。

趙明誠被罷官,李清照無奈追隨。在逃亡的路上,李清照寫下了壹句震撼人心的詩:“生是英雄,死是鬼。”我還是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不知道趙明誠聽到這樣的詩句會是什麽表情?

正當趙明誠羞愧悔恨之時,朝廷既往不咎,任命他為湖州知州。趙明誠熱淚盈眶,飛馬神似聖人。但沒想到的是,她在途中感染了瘧疾,由於治療不當,生命垂危。十多天後,趙明誠去世,享年49歲。

可想而知,李清照中年喪夫,無兒無女,壹切都得自己打理。李清照在深深的悲痛中,寫下了《昭湖州頌》,只留下壹句殘句:“日在中天,嘆龐翁之機。城池弄巧成拙,婦人之悲深。”感嘆趙明誠走得太早,留下她壹個人。在這兩首詩中,我們看到了李清照深深的痛苦。雖然她也對趙明誠的夜逃很反感,但趙明誠後來的舉動表明了他的用心。無論如何,在李清照看來,趙明城堪稱“國之堅城”,也是她的“家之堅城”。沒有了趙明誠,李清照該何去何從?

“孤雁”二字描寫了李清照在丈夫去世後的痛苦:藤床上的紙帳篷升起來睡覺,有說不完的話,沒有好的想法。沈香間歇玉爐寒,帶著我如水的情懷。笛聲三響,梅花斷了,春意盎然。?小風驅散了雨水,沙沙地響著,卻也催出了壹千滴眼淚。風笛人去玉樓,斷腸人倚。壹折就值壹大筆錢,沒人送。

第壹句話就點出了守寡的痛苦。無論室內的人多麽無知,陪伴他們的只有當時斷斷續續的香煙和斷掉香煙後的玉爐。內心悲傷,內心苦澀。寂靜中,壹陣笛聲打破了詩人的遐想。看到窗外的細雨,我忍不住淚如雨下。回想當年踏雪尋詩的感覺,怎能不讓人感到失望?現在想折梅花作詩當禮物,再也做不到了。

唐元珍曾經寫過壹句詩:海中難死,永世琥珀。當時的李清照有沒有想過別的?二十八年的夫妻,陰陽相隔。盡管有分歧和壹些不快,但李清照直到斯裏蘭卡人走了才意識到知己的價值。以後誰能和她賭錢倒茶,享受石頭的快樂?

然而時局的變化,並不允許李清照有太多的懷念。金軍再次南下,趙構和他的大臣們再次逃跑。接下來,李清照將面臨更加痛苦的人生歷程。

李清照46歲,無夫無子。在“不嫁父,嫁夫,死子”的封建時代,李清照無依無靠。對於丈夫留下的文物,“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雕、器皿、艾草褥子,可容納百位客人”,她不得不尋找出路。

她想到趙明誠的妹夫卓立,當時是兵部侍郎,在洪州,就把文物運到了洪州。沒想到洪州很快就淪陷了,無數石頭化為灰燼。無奈,李清照決定把壹些“突然獨留”的文物拿給弟弟李煜。當時李偉被任命為聖旨局禦史,是皇帝的追隨者。李清照決定跟著皇帝跑,皇帝走到哪裏,她就跟到哪裏。

誰知此時卻被誣為“玉壺贈金”。原來,趙明誠病重的時候,有個叫張飛青的書生,曾經讓趙明誠說出壹個玉壺的真相。趙明誠是金石學專家,幫人辨別真偽是很平常的事。不料被誣告趙明誠將玉壺贈金人,背叛國家,謀求榮耀。“嚇得說不出話來,自己也不敢做”(《碑記·序》)。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李清照決定將自己所有的珍貴文物交給朝廷。但要讓皇帝名正言順並不容易。當時宋高宗是壹只受驚的小鳥。

高宗逃得有多快?從建康到鎮江,沒有停留,然後到了越州(今紹興)。不久,他到了明州(今寧波)。在呼吸之前,他先坐船到舟山島,再坐船到臺州,再坐船到溫州。清照倦於追趕,常空思念。無奈之下,壹些文物被送到嵊州,卻因為戰亂而不知去向。紹興元年(1131),李清照從嶽重回到臨安,暫住在會稽壹戶名叫鐘毅的人家。晚上文物被盜。

戰火的燃燒,鐵蹄的催促,持續的恐懼,哀婉的世界,行色匆匆的人們,構成了壹幅震撼人心的難民地圖。

李清照的《清平樂》寫了當時的情形:“年年雪中,梅花常醉。後來,雖然效果在手,卻沒有什麽好心情去享受,只能隨意的搓著,卻弄得眼淚都沾到了衣服上。?今年梅花開的時候,我住在很偏僻的地方,耳朵又短又細。看風來晚了,要看梅花。”

李清照壹生愛梅,壹生寫了許多作品。然而在這首詞中,卻表現出了無心欣賞梅子的分量。少女時踏雪賞梅,“常與梅花同醉。”現在梅在手,她已經沒有看下去的意思了。只是隨便蹭蹭,結果“滿身衣服眼淚。”回顧過去壹年發生的事情,離家出走,四處流浪,飽受煎熬,怎麽能不傷人呢?如今頭發稀疏,鬢角斑白憔悴,無心賞風中梅花。再說“風來晚了”,雨中的梅還能忍多久?這裏指的不僅僅是大自然的風雨,還有當時的政局和國情。這壹夜毀滅性的風雨下,我怕高傲冰冷的梅花受不了。暴風雨中的人呢?

故國、故土、故友、舊物壹個個離她而去,過去的壹切都被壹個個從她身上剝離,只剩下她越來越差的健康和越來越慘淡的心情。

生死未蔔,前路難料。

紹興二年(1132),春三月,李清照生病了,病得很重,甚至到了“牛蟻不分”的地步。我哥把他照顧的很好,也很著急。

這時,張汝舟走進了李清照的生活。他憑借高超的演技和巧舌如簧的口才,成功騙取了李清照的弟弟和李清照的信任。可惜壹代才女想找個人依靠,卻走進了骯臟的深淵。

李清照的《致內蒙公爵的壹封信》壹書,詳細描述了她與張汝州糾纏的過程。丈夫去世,國家破碎,流離失所,重病纏身。多重打擊下,李清照變得如此脆弱。在弟弟的勸說下,找個可以依靠的人無可厚非。誰知結婚不到壹百天,張如舟就露出了醜惡嘴臉。他娶了李清照,目的是把他聽到的關於李清照和他妻子的許多金石珍寶據為己有。婚後,張汝舟發現石碑的數量遠沒有他聽說的那麽多。何況這些李清照用生命捍衛的石碑,是趙明誠留下的唯壹思念,她絕不會輕易交出。張汝舟於是開始打李清照。

“花中壹流”的李清照對此痛心疾首:“忍桑榆夕節,無愧於我們卑微的才華。身上很臭,但我想脫下來;他決心要殺了他。”沒想到自己幹凈的身體被壹個骯臟下流的市儈給玷汙了。虛偽、陰險、醜陋的張汝舟就像壹個在牲畜市場上賣牲畜的市儈,讓李清照感到惡心。

李清照提出離婚,未能達到目的的張汝舟拒絕了。李清照決心破冰,與張汝舟劃清界限。

於是,南宋出現了“朝野皆驚”的離婚官司。李清照痛斥張汝舟“增官”,虛報考數,謀官職。張汝洲被開除公職,發配廣西柳州。李清照因告發丈夫,按宋法入獄兩年。李清照深知,以她的才華,在這壹點上,她“難逃千古恥笑”,無臉“見中朝人”。但即便如此,我也絕不會和張汝舟走在壹起。這再壹次展現了李清照豪邁的壹面。

幸運的是,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李清照9天後出獄了。

當時,甚至後世,很多人都嘲笑李清照的再婚。但是,很多人忘記了李清照當時的處境。她孤身壹人,年邁無兒,多事之秋多病不穩。

人們很容易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判別人,卻很少有人設身處地去思考當事人選擇的隱憂。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當妳哭泣時,妳必須在痛苦之後哭泣。

經歷了這壹切,李清照已經到了人生的暮年。

《武陵春》壹詞雲:風已止塵香花已盡,夜梳頭倦。物是人非萬物,淚先流。據說雙溪泉還是不錯的,也打算做獨木舟。恐怕船承載不了多少心事。

春天依舊好,想換個心情,但往事壹幕幕湧上心頭,歷歷在目,無所適從,淚流滿面。我壹直認為,痛苦是可以表達的,悲傷是不能說的。如果妳很痛苦,妳可以歇斯底裏地嚎叫和謾罵。但悲傷,悲傷是壹種無聲而無力的情感,像劃進水中的石頭,慢慢綻放,蕩遍身心,仿佛世界已離妳而去,只留下壹聲嘆息。

孤獨的李清照,時時刻刻不斷閃現著以前的時光。和趙明誠賭書、倒茶,仿佛回到了過去,臉上露出了壹點笑容,但隨即看到了那座孤零零的院落,才知道那只是壹時的恍惚,眼淚開始落下。壹想到再婚後的屈辱,我就熱血沸騰,我的純真被玷汙了,激起了巨大的悲痛和遺憾。但是我能做什麽呢?事情就像風,隨風飄散。

在蕭瑟的晚年,李清照只能把精力和心思投入到趙明誠未完成的《石頭記》的編纂中,以與斯精神不謀而合,令人期待。

但是杜南的悲傷難以釋懷。《永遇樂》把這種孤獨和悲傷發揮到了更高的境界:“夕陽融金,暮雲合。人在哪裏?染柳煙吹梅花笛,妳對春天了解多少?元宵節,天氣的融合,難道沒有風雨嗎?快來問候寶馬,感謝他的酒友和詩詞。中州風華正茂,閨房多閑情。記得重點三到五。鋪綠冠,撚金雪柳,簇帶爭楚。現在形容枯槁,風大霧大,晚上不敢出門。還不如在窗簾下聽人笑。”

又是壹年的元宵節,絢爛而熱鬧,但這些壹點也沒有激起作者的喜悅,反而增添了許多悲傷。雖然朋友在呼喚,但熱鬧屬於別人,詩人只想待在室內。還記得李清照年輕時的話嗎?“羞慚而行,倚門而望,惟聞青梅”的戲謔羞澀;“雲何斜,只教郎比看”(《碎玉蘭花》);“花中第壹”的自信與傲慢;詞論中“知字者寥寥”,批判前朝文學名人“斷名家”的獨立不羈,如今已今非昔比。

李清照希望南宋朝廷能夠收復失地,她多次上書。《大官周詩》:“今日多少兒孫過江南,隨人漂。欲寄血淚於山河,灑東山壹丘土。”“可是皇上心裏說憐惜壹個孩子,知天知地知天道。大聖信知日,長亂無復盟。”

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壹代詞宗”李清照走完了她的壹生,享年72歲。隨著她的死亡,壹切都靜止了,失去丈夫的痛苦,沒有孩子的痛苦,流離失所的悲傷,說不出的傷害再也不會發生。趙明誠是從泉下知道的,所以他要抱著老伴,“牽著手看著她流淚,她卻無言以對。”。

我也知道,壹切苦難都是壹種成全,所謂“家國不幸,詩人幸。”但這樣的安慰顯然是壹種自欺欺人,誰也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安安靜靜。

李清照的後半生是孤獨的,是被批判的,但卻是高尚的。那種與反派劃清界限的決心,對收復失地的強烈懷念,對石頭、對詩歌、對生活的執著,都充滿了感人的力量。

“生是英雄,死是英雄。”這是李清照。無論什麽情況,她都恪守自己的本心,捍衛自己的尊嚴。她的高貴,尊嚴,才華,給了我們幾百年後,甚至更遙遠的人無盡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