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都晴了,放的什麽假?”也有人說:“天都冷成這樣了,怎麽不放假?”
? “考試考著考著就停了,這算怎麽回事?就不能再堅持兩天?”也有人說:“天氣預報早就告訴我們有很多天的惡劣天氣,為什麽不早點下寒假通知?”
? “天天都在復習,現在白復習了。教育局的領導懂不懂教育,期末考試不考怎麽辦?”也有人說:“這讓我們寒假到底是溫習舊的還是去預習新的?”
? 、、、、、、
? 放也是怨聲載道,不放也是怨聲載道。但是當我們仔細回想時,這場爭論不就是教育裏兩個根本問題的爭論嗎?壹是教育應該承擔什麽,二是該用什麽來衡量學生的學習過程。
壹、教育應該承擔什麽?
? 猶記2年前壹場將下未下的大雪嚇跑了我們學生的上學期期末考試,1年多前壹場大雨又嚇跑了下學期的期末考試。2018年合肥第壹場雪來得很猛烈,大雪從1月3日開始狂下,1月4日天地壹片白茫茫,挨到下午中小學全部放假直至1月10日。2018年第二場雪從1月22日開始悠悠襲來,及至23日狂漂猛下,積雪又深了,24日開始義務教育階段和農村高中開始放假,原定29日開始復課復考,28日下午又下發通知29日繼續放假,29日下午再次下發通知除高三外,中小學其他年級寒假正式開始。
? 作為壹個普通的老師,我經歷了這曲折的放假過程;作為壹個普通的家長,我感受到了這曲折放假給我的孩子帶來的影響。但是,正因為曲折才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到教育的困境。教育者自認為我們不僅僅是要傳承人類知識和文明,我們更應該培養人。梁啟超說:“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的人。”斯賓塞說:“教育即為未來人的完美生活作準備。”我們自始至終認為“傳道”“受業””解惑”缺壹不可,但是我們的教育也只能到此為止,不能有太多的附加品。可是,現實呢?
? 鏡頭壹:青島某校某老師見學生未到,多次電話聯系家長不成功,幾經周折後老師們找到孩子家,砸門救出煤氣中毒的壹家三口。這是好事,這麽負責任且機敏的老師應該點贊無數次,但是就有人拿出來比較,說他們的老師僅僅只是電話聯系家長,聯系不通也就不管不問了,他們的老師太不負責了。這裏,要求教育者機敏迅捷如警察。
? 鏡頭二:某市面臨文明城市評選,要求學校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回家再引導爸媽遵守交通規則,說話文明。讓孩子學會講文明,這是教育的職責。但是教育孩子回家去教育家長,讓家長也能講文明,這難道不是笑話?但是確實有太多的家長有不文明行為,還真的需要我們的孩子回家教育。這裏,要求教育能管孩子也能管家長。
? 鏡頭三:某市壹到夏天就要求老師要天天跟學生講妨溺水。甚至學校要打出“珍愛生命,遠離池塘”的標語,然後在講臺上要求張貼“每天放學提醒學生註意交通安全/妨溺水(勿撕,全年有效)”且不說遠離自然的水源有多麽的荒誕,只看那“全年有效”就知道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多麽緊張。每個孩子既是家庭的珍寶,也是學校和社會的珍寶,我們理應時時照顧考慮。但是,我們沒提醒過孩子壹天要吃三頓飯,會不會有的孩子只吃兩頓飯呢?會不會有孩子會餓死呢?我們沒提醒孩子吃飯時要註意不要噎著了,那麽孩子噎著會不會找我們教育者的責任呢?我們沒告訴孩子穿衣服要壹件壹件的穿,那麽孩子受涼了,我們教育者是不是有責任?或者上下衣反穿來學校,這是不是我們的失誤?我們的責任有沒有底線?這裏,要求教育是隨身的保姆。
鏡頭四:某市某學生上學路上遭遇意外,學校必須負責,因為那是學校要上課,所以孩子才會出門來上學的。這裏,要求教育是貼身的保鏢。
? 鏡頭五:湖南省某市高三學生帶著彈簧刀進學校只因心情不好就殺死為自己爭取獎學金的班主任老師。有人說為什麽孩子帶刀進校園妳們學校都不知道?有人說這孩子有心理問題妳們老師為什麽不提早處理?教育只能壹邊摸著自己被砍掉的手腳壹邊點頭。這裏,要求教育是先知。
? 鏡頭六:某重點高中,壹生在學校跳樓。有人說,那個學校管得太死了,太緊了。妳們學校怎麽就沒提前發現壹點情況?沒提前去了解那孩子的困難?這裏,要求教育是上帝。 ……
? 哦,下雪而已,幹嘛扯那麽多?是哦,下雪而已,放假而已,幹嘛想那麽多?可是啊,我們的教育敢不想嗎?上學路上孩子出現交通意外,肯定跟學校脫不了關系;孩子受凍感冒生病了,肯定跟學校脫不了關系;低溫引發特殊體質的孩子的某些毛病,肯定跟學校脫不了關系;甚至家長在送孩子上學時出的問題,估計學校也要受牽連。放假前有人說“今天肯定很多人要摔倒了,到時教育局敢不放假?”是哦,誰敢不放啊?如果不放假,孩子損失的壹根汗毛都得找妳們教育領導理論。教育要講究擔當,但是所有責任全部歸咎於教育,教育擔當得起嗎?教育要培養堅韌的品格,可是這堅韌沒有人支持如何培養得了?
? 放假真的是教育系統的領導不懂期末考試的重要性,還是我們逼得教育系統的領導不能懂期末考試的重要性?不能早早做決斷是教育系統領導做事優柔寡斷還是我們逼得教育系統領導不能果斷行事?
? 壹個孩子出門在外,我們擔心他磕著碰著傷著了,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只要壹出事就全部找學校,找教育主管部門,這卻不是常理。據說,某國學校組織孩子上山野營,出意外或危險是不用學校擔當的,因為有家長擔當,有健全的保險擔當,所以學校放心組織,孩子們該親近自然就親近自然,該冒險就冒險。我們呢,春遊,秋遊學校幾乎不敢組織,最多敢找個平坦的無明顯危險的地點在老師的圈護之下走壹走。我們的教育害怕呀!我們的學校害怕呀!我們的老師害怕呀!多壹事,出事後責任在妳,所以不如少壹事。學生學習習慣差,批評還是不批評這是個問題,孩子如果心理有問題被批評後引起危險怎麽辦?學生上課玩手機,這手機收還是不收也是個問題,如果收了手機路上出事或者是跳樓了怎麽辦?孩子上課睡覺,是喊醒還是不喊醒,如果因為影響他睡覺的心情,從此記恨,某時報復,又該如何是好?學生不做作業或作業不認真,是留還是不留,如果耽誤了孩子吃飯,餓著了他,家長會不會不高興?壹個學校出了安全事故,整個教育的功勞就幾乎都抹煞了;壹個學校出了壹個不文明的老師,整個教育的臉面似乎都丟光了;壹個學校出了壹個觸犯法律的人,整個教育就都變成了社會的反面人物。教育承受了不該承受之重!
我們已經看不清教育的本來面目了。 但是我想教育至少應該要承襲要給予要引導要創新吧?要承襲人類的文明和文化,要給予孩子希望和夢想;要引導孩子向上且向善,要創新生命和生活的新形式。可是人們首先考慮的是教育是否做了警察,是否做了保姆,是否做了保鏢,是否做了先知或上帝。其他的東西人們卻看不到。
? 多麽想說,讓我們的教育單純壹點吧,讓他有勇氣帶領妳的孩子前進,即使這前進裏有孩子落伍了,受傷了,甚至是消失在時代的潮流裏。但是這聲音壹放出去估計就會被臭雞蛋給砸回來:妳們為什麽沒有壹點擔當的精神?呵呵
放假了,終於放假了,我為這壹紙通知而嘆息,我為這壹波三折的過程而嘆息。嘆息,為合肥的教育領導和教育工作者,更為這如履薄冰的教育環境和毫無尊嚴的教育地位。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 二、用什麽來衡量學生的學習
學習,無論什麽學習應該都不外乎三個步驟吧,學——練——測。即使測的方式不同,但是應該都要有檢測來判斷是否學會了。騎自行車,要先學習,看別人的是學;自己推上自行車嘗試上車,蹬車,停車,下車,這是練;最後自己可以在正常情況下輕松騎車,這也可算是壹種測。學校學習也壹樣,先在老師的輔導下學習,然後練習,最後用各類文字或非文字的考試來檢測。在中國,中考、高考更是對壹個學生上學情況的權威檢測,甚至關涉前途。所以檢測或者說考試是很重要的。
? 中國的教育如此,外國教育也不免俗。即使是英國BBC拍的紀錄片,記錄英國學生在中英兩國教育方式下壹個月的學習狀況,想要比較其效果時最終也是運用了檢測這壹步。這次比賽教學結束後是由獨立調研機構出的綜合考試作為檢測方式的。可見,外國教育也是依靠考試來檢測的。
這就能理解家長對於壹場該到卻未到的期末考試的失望情緒了。我們的孩子在考試前復習又復習,我們的老師在考試前強調又強調,我們的家長在考試前督促又督促。突然,這事情因為下雪因為低溫就沒了,我們大家傻眼了。之前的努力白費了,恨!氣!懊惱!可是,真的是沒了嗎?
? 有或者是沒有效果,首先得從學習目的角度觀察。學習目的是標準,達到或沒達到都得跟它比較才明白。那麽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目的是什麽呢?
《論語.憲問》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厚古薄今(他們當時的社會),認為當時的求學者只是為了別人的眼光去學習,根本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學習,是不可取的。換句話說,孔子覺得學習應該是自己的事情。經濟學家厲以寧1985年寫作《鷓鴣天》雲:“溪水清清下石溝,千彎百折不回頭,兼容並蓄終寬闊,若谷虛懷魚自遊。心寂寂,念休休,沈沙無意卻成洲,壹生治學當如此,只計耕耘莫問收。”治學只問耕耘莫問收的態度也讓今人很有啟發。壹個孩子在學校學習了壹學期,平時學習態度如何,學習用功與否,方法得當與否,這既可憑自己的眼耳來觀察,又可憑階段性考試做依據。何必要用壹場考試來定結果?朋友圈裏有壹張圖片,大意是家長懇求學校單獨為其孩子設考試,據說孩子起早貪黑復習得特辛苦,想給孩子壹個交代。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考試,多麽可悲!他的學習不是為了自我成長,不是為了自我豐富,甚至不是為了讓自己有壹點積澱,只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只是如孔子在2000多年前所雲“為人”而已。學習目的已經扭曲到了什麽地步?如果學習是自己的事,那麽我是否可以認為經過平時的學習和階段性考試他基本已經完成了自我學習?如果能夠有“只用耕耘不問收”的真實學習態度,我是否可以認為在學校沒有考試檢測時,自我也可用相關資料進行檢測?那麽壹場學校考試如果不能到位是不是就沒有那麽鬧心了?
? 其實真正應該鬧心的不應是壹場延遲的考試,而應該是無法實現教育的另壹個目的:樹人。 現在的孩子時時在分數的競賽場中,事事都離不開幾門必考科目的學習,除了書本,其他壹切教育都成了奢談,學習家務勞動嗎?沒空;接觸實踐活動嗎?沒空;與父母經常暢談溝通嗎?沒空;組織社團活動嗎?沒空。怕他熱著,怕他涼著,怕他餓著,怕他受傷,恨不能給壹個無菌恒溫的環境養著。我們需要的勇氣、創新、冒險、好奇、探索的精神如何培養?大雪之下正是磨練毅力,鑄造品行的好時機,可是我們往往不敢把握,而我們對孩子的養護方式將會對我們的未來形成巨大的影響,這在楊明生校長的《責任與擔當》裏已經進行了很好的闡釋。我們的先輩從茹毛飲血走到現在經歷了多少苦難和艱辛?得要多少勇氣和創新才創造出了今天的生活?如果我們喪失了好奇心、探索意,扔了冒險精神做中國人,似乎暫時也沒有什麽不好,可是將來呢?將來我們的子孫又拿什麽跟別人競爭?宋濂從師“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有如此之精神才可成明代“開國文臣之首”。楊時與友爭論,需得老師程頤評點,遇老師睡覺,竟在大雪中立門外等候,雪在腳下積累起壹尺多厚。有“程門立雪”之精神,楊時才成“程學正宗”。我們的孩子呢?他們被奪走了太多鍛煉的機會。大雪中求學的機會在愛的名義下當然不能有,自己上學的機會因為擔心也不能有,就連洗碗刷鞋端茶倒水的機會都沒有,壹切時間都要節約出來學習書本知識。
? 書本知識學習和品行修煉哪個更重要?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曾說他在幼兒園學到的“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東西放整齊,吃飯前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是他成功的要訣。這些難道是我們考試的分數可以考察到的嗎?難道這不是壹個人品行的修煉嗎?衡量學習的標準本就不應該是文字考試。
? 下雪了,放假了,意見大了,但是為不考試埋怨多,為未樹人的聲音倒不大。為何?學習的目的模糊了,學習的方向不明確了。自媒體時代,各種關於教育的輿論都來了,對於教育似乎誰都可以說幾句,誰都可以踢幾腳,誰都可以唾幾口,教育是教育社會還是被社會洪流所教育?誰能給困境中的教育壹點點支持和幫助?
? 嗚呼哀哉!“四顧心茫然”,除了嘆息,我們還能做什麽?
後記:寫完上面的文字看了壹下數據統計,嚇死我了將近5000字!咋這麽啰嗦呢?難怪說“人壹思考上帝就會發笑”,何況是壹個頭發長見識短的女人的瑣碎,估計更要讓人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