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走訪北京幾家書店的同時,我還給壹個住在成都的好朋友布置了任務,讓她去方所看看,然後寫壹篇文章,權當是替我完成心願了。
很快,她的文章就寫完了,寫得頗有情懷,我非常喜歡。我壹字未改,只是把原標題《方所無方所》改成了《方所:但願回到更多詩歌誦讀的年代》。這是我的希冀,也是讀書人的希冀,然而那樣的年代,早已不在。
每當我在朋友圈曬書,都有好多人評論:“我也好想多看書,但真沒時間啊!”“帶娃還能讀這麽多書,妳是怎麽做到的?”如此種種。
讀書有那麽難堅持嗎?妳真的沒時間嗎?
壹部智能手機就可以把妳的時間剝削殆盡。我們的耐心越來越少,好不容易被壹個標題吸引,打開之後掃過兩眼就又馬上關掉。真正惹人關註的是什麽?幾乎都是謊言、奇聞、窺探等毫無意義的事情——看過永遠不會回味。除此之外,我們更加渴望看到什麽呢?無非就是所謂的“幹貨”,我們期待從成功人士分享的“幹貨”裏尋找發財致富的Key,幻想著通過這條捷徑也能成為第二個NB人士。然而,即便不是標題黨在作祟——文不對題,即便真的有“幹貨”,人生真的可以復制嗎?
仔細想想,我們為什麽很難做到深度閱讀?過去,我們的閱讀載體是書、雜誌,後來出現了網站中大量的報道文章,再後來,自媒體風起雲湧。尤其要說的是現在風行的微信。許多微信大號的文章竟然都是以不可思議的居中對齊方式排版。這種排版方式導致什麽後果呢?導致我們的視覺自覺地註視在每行文字的中間點,然後以行為單位向下位移。在微信們的引導下,我們的閱讀變成了刷屏,而且是嗖嗖地刷。實際上,這是壹種快速閱讀的方法,但快速閱讀同時又能做到深度閱讀的前提是,要反復閱讀。然而,有幾個人願意反復閱讀呢?更何況微信文章有幾篇是值得反復閱讀的呢?
回頭想想,這樣的生活多麽無聊!
真想回到那“更多詩歌誦讀的年代”。
還是別抨擊微信公號的作者了,畢竟我也是屬於這壹大部隊的。
深有體會的是,每次間隔壹周不更新文章,都要掉幾個粉。
其實我更新慢,大概有兩個原因:
其壹,雖然我每天都讀書,但並非讀過的每壹本書都值得推薦,我總想精益求精,推薦不值得壹讀的書,不僅浪費我自己的時間,也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其二,可能和我的閱讀習慣有關:每當遇到好書,我總會反復閱讀,至少讀兩遍。我喜歡將不同的譯本對比閱讀,這樣不僅可以以多個角度來還原原著的本來面貌,也可以把最好的譯本推薦給大家。對於某些書,比如村上春樹認為最偉大的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雖然我已讀了三遍,但還是無法寫出書評,為什麽?因為我還沒有讀過原著。對於這類書,不讀原著恐怕很難真正客觀地評價它。畢竟任何譯文都幾乎做不到將原著之美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由此可見,讀書應求質,而非量。
這個時代已經很浮躁了,如果我們壹直膚淺地閱讀下去,最終必然毫無所獲,只是大把大把地浪費時間。
在讀書的同時,請捫心自問:閱讀的意義何在?
最開始讀書,我也很茫然,那時候雖然也買了不少書,但壹年下來也就讀個三五本書,並且,讀完就完了,根本沒走心。結果便是讀了也白讀。
好多人都有同樣的困惑——讀了那麽多書,回過頭來什麽都記不住,怎麽破?
我的答案是:反復閱讀+寫讀書筆記。
讀書並非只是用眼看完所有文字就大功告成了,還要動手記,動心動腦思考。這也是我開通這個公眾號的初衷。我就希望能多讀多寫多思考,不要把大把的時間浪費在無用之事上。
實踐證明,開通公眾號後真的取得了壹定的效果。先不論粉絲多少,畢竟我真的做到了每天都讀書,並且閱讀、思考的深度是原來不可比的,在選書上也更有見地(所有成功勵誌類的書我不讀;偽心理學書,諸如江湖心理學、心靈雞湯等我不讀;體育明星傳記我不讀;暢銷書也要謹慎選擇),更加註重閱讀的縱向深度。
無論是讀書,還是做其他事,都不能急於求成。其實日讀壹書真的很簡單,只要掌握了壹定的方法(具體方法可參考往期文章《 》),加以練習,很容易就可以做到,並且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真正踏踏實實地把壹本書讀透了,卻很難,因為對於越來越浮躁的我們來說,深度閱讀已經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