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館
民國前期,鳳臺縣成立民眾教育館,民國36年(1947年)7月更名為鳳臺縣文化服務社。1949年,鳳臺縣人民文化館成立,館址在城關順河街中段,有平房17間和壹個2000平方米的大院。1950年,改為鳳臺縣文化館,定編6人。1956年,館內設文藝、宣傳2個股,另有創作組和圖書室、會計室,隸屬縣文教局。1969年4月,更名為“鳳臺縣毛澤東思想宣傳站”,當年9月復稱鳳臺縣文化館。1980年,在城河路中段新建文化館大樓1座,***4層,1472平方米。全館當年遷入大樓,開設電視、展覽、音樂、美術、圖書、攝影、排練、遊藝、科技、閱覽等10個活動室。同時在樓下臨街建起壹排長達40平方米的燈光宣傳畫廊。1985年,文化館內設政秘股、文化股、圖書股、群眾文化股4個股,有幹部職工39人。
文化站
1951年,在闞疃、顧橋、桂集建立了3個民辦文化站,每站配不脫產人員1名。1952年桂集轉為公立站。1953年至1955年,又發展了張集、古溝、馬店3個文化站,每站各配幹部1人。1956年,因區劃變動,全縣6個文化站並為闞疃、古溝2個文化分館。1958年取消分館,恢復原來的6個文化站。1979年,農村文化站發展到16個(其中公辦站4個,民辦站12個),配脫產幹部4人,半脫產13人。1983年民辦站有10人轉為國家幹部。1984年初,全縣文化站增至31個,城關、毛集、丁集、顧橋、大山、馬店、桂集、張集8個文化站改為文化分館。分館館長領導轄區內文化站的業務工作。1985年全縣文化分館和文化站***32個,已基本達到鄉鄉有站。 孤堆寺古村落遺址
位於馬店鄉利民村孤堆寺,南距港河85米,北距運糧溝9米。屬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時期。遺址為1高臺,面積38平方米,高4米,破壞嚴重。出土有大量鹿角、鬲足等。
趙家孤堆
位於夏集鎮立新村,南距夏集2裏。為唐代遺址。孤堆高出地面7米,東西長70米,南北長55米,早年已被盜。曾出土有青石床,床面刻有周文王與八駿馬圖案。
陳集孤堆
位於夏集鎮陳集村。時代不詳。東西長70米,南北長60米,高約6米,地表遍布磚瓦片和蚌殼。
李圩孤堆
位於楊村鄉李圩村,西距港河100米。時代不詳。南北長98米,東西長32米,高3米,部分墓磚已外露,相傳解放前曾被盜。
孫叔敖墓
位於毛集鎮梁庵村,北距鳳潁公路120米。時代戰國(楚)。1952年,被當地群眾掘毀,出土有石墓門、陶器等,現已夷為平地。在地表采集有墓磚、陶片等。
謝郢墓
位於劉集鄉謝郢村,南距淮河40米。時代西漢。1982年12月,由省文物研究所清理,出土繩紋陶罐2件。
孤山墓
位於劉集鄉東南3裏,孤山山腰間朝陽處,東距淝河大堤35米。時代東漢。1984年農民開山發現,由省文物所發掘,出土文物4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