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舟唱晚》是婁樹華先生於1938年至1939年以古曲《回家》為素材開發創作的,是中國古箏藝術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是中外音樂界公認的著名古箏曲。以13弦箏,五平衡調弦柱樂器的特殊結構與演奏,充分發揮了古箏演奏技巧與聲韻協調的妙用,詩意而中肯,突破了河南地方風格的框架,雅俗共賞。
2019-11-30
《漁舟唱晚》是婁樹華先生於1938年至1939年以古歌《回家》為素材開發創作的。是中國古箏藝術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享譽海內外。音樂充分發揮了古箏的演奏技巧和五聲音階的音韻配合。歌名取自《王騰亭序》“漁舟唱晚,栗鵬岸窮”。
書友海倫是壹名翻譯,愛好閱讀、書法、音樂,有瑜伽教練證。今天,她用曹箏老師記譜的版本來報告學習古箏壹年的成果。
《漁舟唱晚》是婁樹華先生在古曲《回家》的基礎上發展創作的。是中國古箏的代表作,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音樂充分發揮了古箏的演奏技巧和五聲音階的韻腳。歌名取自《王騰亭序》詩:“漁舟唱晚,栗鵬岸窮”。
書友海倫,愛好閱讀、書法、音樂。她有瑜伽教練證書的翻譯,用曹箏老師記譜的版本,匯報學習古箏壹年的成果。
演出前,應主持人委員會要求,我簡單介紹壹下古箏相關內容和《漁舟唱晚》欣賞。以下為文字稿:
古箏,其實傳統上原本叫“箏”。因為是傳統的,古老的,所以所有的,連同琴,前面都標了“古”字。在出土的文物上,有13弦,和古琴很像,除了琴碼,就是這個把弦連在壹起的小部件。建國後,這個21的字符串被開發出來,大家可以看到。
最初的彈奏和鋼琴壹樣,都是徒手彈奏。從晉代開始,各種材料被用來撥弦。現在公認龜甲效果最好。
《漁舟唱晚》是漁民在波光粼粼的湖面撒網收割,傍晚日落時滿載而歸的場景。
從結構上來說,音樂使用了阿正的聲音,模仿撒網捕魚和劃船的段落,心滿意足地回家。
具體到演奏技法上,箏古樂的傳承是右手發聲,左手押韻,韻與音相得益彰。可以說右手很重要,但左手手法更有技巧。(演示)
古箏的創新音樂是仿照鋼琴,左手彈到右手的箏碼。(示範)這段音樂只有在結尾被撓的時候才有類似的表現。
其中劃水音就是用這種刮法表現的。近則終,遠則始,慢則緩,這是鄭獨特的處理方法。其他樂器和電腦合成的聲音沒法比。
現在,請試著跟隨我不成熟的演奏來區分我上面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