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白雁”究竟用何典?

“白雁”究竟用何典?

近日拜讀《中華讀書報》2015年4月8日第3版,中有《陳寅恪錢鍾書詩同用壹典八例》壹文。作者謝泳先生據三聯版《陳寅恪集·詩集》《槐聚詩存》和錢鍾書1934年自印本《中書君詩初刊》,並結合廣東人民出版社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來壹壹解析陳錢二人詩中所用之相同典故,***列八則,唯有對第七則“白雁”稱未尋出古典,“但陳錢同用,可能確有出處”。那麽“白雁”究竟出自何典呢?

不同於“鴻雁”之典出自《詩經·小雅·鴻雁》而被人熟稔並悠久綿遠,“白雁”作為詩歌典故出現較晚,其具有特殊的涵義,表達出微妙的象征和寄托。“白雁”出自元代理學家劉因的《白雁行》壹詩,詩如下:

北風初起易水寒,北風再起江水幹。北風三吹白雁來,寒氣直薄朱崖山。乾坤噫氣三百年,壹風掃地無留殘。萬裏江湖想瀟灑,佇看春水雁來還。

劉因其人,據陳衍《元詩紀事》卷五載:“字夢吉,保定容城人。初名骃,字夢驥。表所居曰靜修。至元十九年,征拜右贊善大夫;二十八年,召為集賢學士,固辭不起。謚文靖。(蘇天爵)《滋溪文稿》:‘獨好長嘯。嘗遊西山,當秋風木落時,作壹曲而感慨系之。王師伐宋,先生作《渡江賦》以哀之。嘗愛諸葛孔明“靜以修身”之語,表所居曰靜修。’……”此為劉因生平出處。

劉因是壹位具有民族情懷的讀書人,時蒙古欲南下滅宋,因嘗作《渡江賦》盛陳宋不可伐。余嘉錫論此文曰“蓋以為宋為正朔所在,故不願其亡”。此正可以窺見元初治下,漢人劉因的些許民族情結。《元詩紀事》還列舉了劉因詩作,其中就有《白雁行》壹詩。

此詩是針對宋王朝立國以來始終面臨外患直至亡國的境地而發出的詠嘆,在首聯和頷聯四句中,“北風”指的是先後崛起於塞北的三個少數民族軍事政權——契丹族的遼國、女真族的金國、蒙古人的元朝,它們如兇猛凜冽的北風持續撼動並最終顛覆了大宋王朝三百余年的巍巍基業。在公元1279年的宋蒙崖山海戰中,南宋大敗,丞相陸秀夫背負8歲小皇帝趙昺投海自沈,十萬居民盡皆蹈海殉國,宋王朝滅亡,正所謂“寒氣直薄朱崖山”。頸聯“乾坤噫氣三百年,壹風掃地無留殘”,直接感嘆三百年的大宋王朝如被狂風橫掃壹般再無蹤影。尾聯中,詩人故作忘情,給我們呈現壹幅江湖瀟灑、閑看春水雁過的畫面,壹切興亡成敗都付之雲煙了!

此詩中的“白雁”尤具特殊象征意味。《西湖誌余》稱:“先是,臨安有謠雲:‘江南若破,白雁來過。’蓋伯顏之讖也。劉靜修白雁雲雲,蓋寓言也。”可見“白雁”暗喻蒙古滅宋主帥伯顏(白雁乃伯顏之諧音)。元人亦認為白雁隱喻伯顏,劉因同時代人王惲所作《玉堂嘉話》卷四雲“宋未下時,江南謠雲:江南若破,百雁來過。當時莫喻其意。及宋亡,蓋知指丞相伯顏也”。明人徐鹹《徐襄陽西園雜記》卷下評論劉因《白雁行》道:“‘蓋詠元室興王,平宋之次第也。《輟耕錄》《玉堂嘉話》雲:宋未下時,江南謠曰:“江南若破,百雁來過。”當時莫喻其意。’靜修雲白雁豈亦指伯顏歟?”又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五“宋人諺雲:‘江南若破,白雁來過。’靜修《白雁行》即賦此事也。”亦可佐證。從王惲、田汝成、陶宗儀、徐鹹、翁方綱、陳衍等人著述中,可見自元明清以來,降及民國,學者公認劉因詩中“白雁”意象系隱喻元軍統帥伯顏,具有特殊文化意蘊。

《白雁行》詩筆調沈痛,確為伯顏率師滅宋,有感而發也。余嘉錫評此詩雲“此作白雁,疑當時之語本如此,傳者訛作百雁耳。北風以喻元,初起謂滅金,再起謂侵宋,三吹則破崖山矣。語意以慨嘆出之,非局外人不關痛癢者所能道也”。劉因另有《過東安》七律壹首,東安有趙宋王朝祖先陵寢,劉因經過此地不免有興亡之感,其末兩句雲“今古區區等如此,五陵哀雁入秋雲”。可知在劉因詩中,大雁意象的出現總是籠上壹層濃重的哀傷色彩。

想當日伯顏揮師渡江,意氣洋洋,不可壹世,曾賦詩《奉使收江南》壹首。可與《白雁行》相參看,以體會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不同心理感受。詩如下:

劍指青山山欲裂,馬飲長江江欲竭。精兵百萬下江南,幹戈不染生靈血。

將伯顏之詩與劉因《白雁行》對比讀,正可以感受汪元量“南人墮淚北人笑”的家國淪亡心理。雖然劉因先是金國境內的漢人後入元,但他面對蒙古人的元王朝,民族感情上更傾向於南宋王朝。“白雁”喻指“伯顏”,是壹種象征,有寓言異族入侵、家國淪亡的文化蘊意。理解了此點,對錢鍾書《故國》詩和陳寅恪《乙未迎春後壹日作》詩中關於白雁的用典深意,便可渙然冰釋。

謝泳先生所引錢詩為“壯圖虛語黃龍搗,惡讖直看白雁來”,用嶽飛“直搗黃龍”和前述劉因《白雁行》“北風三吹白雁來”之典,指的是收復東北失地尚未成功,倭寇又欲渡江而下。陳詩雲:“黃鶯驚夢啼空苦,白雁隨陽倦未歸。”用唐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典,兼用劉因詩典故,喻山河淪陷、強敵猖狂之意。兩詩中的“黃龍”“遼西”明指淪陷中的東北國土無疑,錢詩於1934年出版,其時倭寇已竊我遼海國土,復又侵擾江南不已(1932年有“壹·二八”事變,倭寇進逼上海)。兩詩中“白雁”皆指倭寇。錢鍾書、陳寅恪兩位國學大師,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倭寇步步緊犯、直欲亡我華夏的時局下,自然會憂心如焚。而以他們學際天人、博古通今的文化背景,很容易將當時外患日深的境地與宋末的情勢聯系起來而浩嘆不已,從而行諸詩文,以抒發詩人的憂憤之情和愛國之心。這亦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行文至此,可以做壹總結:“白雁”這壹文學意象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壹獨特文化意蘊的象征,源自元人劉因《白雁行》詩歌,原系“伯顏”的諧音,隱喻自外部而來滅亡華夏家國的外族征服者。因此,“白雁來”確如錢詩所言系“惡讖”。因“白雁”意象深深寄寓家國之思和興亡之情,從而最終凝結為古典文學中的典故。大凡外患日深、強敵侵淩之時,便會出現在詩人憂國傷時的詩作之中。

以上拙文僅為個人淺見,尚祈讀者諸君不吝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