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後面的固定場詩(2):“李鴻章的‘絕命詩’

後面的固定場詩(2):“李鴻章的‘絕命詩’

這是郭德綱早期經常使用的壹首詩。讀這首詩,印象頗深。但說出來的話卻讓人摸不著頭腦。

很多地方認為這首詩是晚清重臣李鴻章臨終前所作。王雷曾經寫過壹篇關於李鴻章“臨終詩”的論文,做了詳細的考證,指出這首詩並沒有收錄在李鴻章的全集中,很難想象作為壹個重要的政治人物,臨終前所作的詩也沒有收錄在內。

王磊在文章中詳細列舉了該詩的傳播現象:1。謹慎報價;2.適用誤解;3.交叉錯位型;4.解釋“歷史事實”型;5.記錄是傳奇的;6.錯誤引用。

從而得出結論:

世界上大多數人認為李鴻章是慈禧太後的“走狗”,是壹個鐵桿,反對變法。李鴻章出任兩廣總督時,曾帶著慈禧的最高指示前往廣州“嚴捕康有為、梁啟超”。但李鴻章反而寫信給他們,要求他們“精研西學,歷練才情,再報效國家壹日,不必對時局失望。”

從這首詩的內容來看,不像是壹個將死之人寫的。如果我們說:“努力了,還沒下鞍就知道死了。”寫李鴻章本人是有道理的,因為李確實為滿清政府努力過。1894年甲午戰爭在日本下關戰敗時,差點被日本右翼暗殺。然而,為了把這個到處漏風的破房子糊起來,這個“裱糊匠”只好帶著兒子李與日本人談判。

但是“掛殘疾人八千裏”就說不通了。誰去了八千裏外的鄉下?但不可能是李鴻章,因為李鴻章死在北京的賢良殿,不可能八千裏到國。

最後壹句“海外的塵埃氛圍依然揮之不去,勸妳不要再觀望”,在今天仍有警示意義。帝國主義不死不亡,這是壹句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