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暉的人生旋律
黃新原
2004年春節,央視黃金時段連續播出紀錄片《壹百年的歌聲》,開篇即響起《毛毛雨》的旋律,很多人都忘不了這旋律,它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第壹首流行歌曲。而它的作者卻被很多人忘記了。他叫黎錦暉。
1927年,有個叫王庶熙的湖南“細妹”來到上海,跟壹位老師學習歌舞,這位老師先把她送上舞臺,後把她送上銀幕,幾年後,壹部《漁光曲》讓她走向世界,老師還送給她壹個漂亮的藝名:王人美。
1930年,壹個18歲的小夥子抱著壹把小提琴來到上海,他也跟這位老師學習,學的是作曲。五年後他為《義勇軍進行曲》譜曲,從此聶耳的名字無人不知。
1931年,也是位姑娘,叫周小紅,又投到這位老師門下,老師壹眼看出她的天賦,教她唱歌,三年後,在上海廣播電臺聯合歌星比賽中她獲得“金嗓子”的美譽,老師也給她起了壹個很有詩意的名字:周璇。
回復2樓2007-03-05 14:28舉報 |
紅紅的谷迷核心會員7這位老師正是黎錦暉
黎錦暉這個名字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是陌生的,但在半個世紀前的中國,他的名字卻如雷貫耳。當時上海幾家外商經營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約到黎錦暉的作品為驕傲,每個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懸黎錦暉的巨幅畫像。在近現代中國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種成就集於壹身的奇人。中國的音樂史、戲劇史、電影史、文學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領域,他更無愧於“奠基者”、“創始人”之譽,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他創造了中國文化事業的壹個個“裏程碑”。當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樂。
無論過去還是今天,音樂界都承認,他是中國流行音樂之父。他創作的《桃花江》、《特別快車》、《夜深沈》、《小小茉莉》、《薔薇處處開》、《妹妹我愛妳》等,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愛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書局分16冊出版,在當時的中國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還把中國流行歌曲推出國門,近年壹位美國音樂人出版了《黃色音樂》(黃種人群的音樂)壹書,把黎錦暉稱為“黃(膚)色音樂第壹人”,並指出:黎錦暉將中國音樂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二十年”,黎錦暉將西方爵士樂與中國本土民族音樂結合後,在中國乃至東南亞的推廣,使中國音樂向國際化發展。
又有人稱黎錦暉為中國兒童歌舞劇之父。他創作的歌舞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兒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來了》、《三個小寶貝》、《誰和我玩》、《可憐的秋香》等,在當時的兒童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劇作家吳祖光當時只有六歲的妹妹吳樂,“穿件黑色長裙跳舞衣,插上壹對黑綢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學校參加黎錦暉《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還被人憶起。而他1928年編劇並作曲的《小小畫家》,則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歌劇的濫觴。
回復3樓2007-03-05 14:29舉報 |
紅紅的谷迷核心會員7 黎錦暉所做的,還遠不只這些
1927年,黎錦暉創辦了中國第壹所訓練歌舞人才的學校--“中華歌舞專科學校”。他憑著豐富的民間音樂素養和漢語音韻學功底,繼承、發展民族樂舞的傳統,秉承“中西合璧、雅俗***賞、改進俗樂、創造平民音樂”的主旨,以新穎、實用、快速為舞蹈教學的準則,聘請當時頗富聲望與造詣的中外教師授課,教育方法與課程內容相當規範。此外,為配合舞蹈教學,學校還開設時事、外語、會話、戲劇常識、樂理、聲樂、器樂等課程,采用啟發式教育,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特長。這種教學法使學員在短短三個月便可上臺演出,學校也因此為中國新舞蹈藝術培養了壹批出色的演員。
正是這年的中秋之夜,上海壹所小學禮堂裏,在小朋友們演唱完黎錦暉創作的童謠《搖啊搖》之後,他宣布:“我們要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猶如此刻當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賞。以此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這被視為中國近現代最早的專業歌舞表演團體。
歌舞社成立後不久,即創造了驚人業跡。在壹位南洋商人3000塊大洋的資助下,1928年5月,他們闖出國門,遠赴南洋演出。第壹站先到香港,在香港大劇場,八位青年女演員,身著雪白小紡袖衫和長裙,滿懷深情地合唱戴傳賢作詞、黎錦暉作曲的《總理紀念歌》,壹時間,劇場裏觀眾肅然起立。壹些身著大禮服的英國貴族,也隨之站起,全場氣氛莊嚴肅穆。壹曲唱完,掌聲雷動。當晚,香港同胞舉行晚宴招待全體演員,慶賀他們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為國爭光。
回復4樓2007-03-05 14:30舉報 |
紅紅的谷迷核心會員7新中國成立後,黎錦暉壹直背負著“黃色”十字架
1957年,“百家爭鳴”之際,他曾要求重新考慮他的《毛毛雨》、《葡萄仙子》等是否沾有“黃色”,但在那種政治形勢下,終未有人敢作正面回答。其實,黎錦暉所寫的情愛歌曲,多為情非所願,他自己就有“十不寫”的準則,如妓女唱的不寫,猥褻的不寫,“三妻四妾十美圖”不寫等等。但為了事業,他又不得不生產壹些“賣身”之作。比如“明月歌舞社”曾因經費緊張而壹度向米店賒賬,險些被米店老板告到警方。為了籌錢,黎錦暉只得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按老板要求違心寫歌,以“風花雪月”為演員換米換肉。又如赴南洋演出,因經營不善,歌舞社竟無回程路費,他只好向國內“賣歌求款”,在半年內寫出百余首戀愛歌曲,以稿費把演員帶回祖國。而“文革”前被判“十足”色情的《桃花江》,則是“十足”的蒙冤,這是黎錦暉及歌舞社被困馬來西亞時,與夫人徐來在海邊思念湖南家鄉風景如畫的桃花江,有感而作。
其實,人們對黎錦暉作評價時,往往忽視了他藝術生涯的另壹面。抗戰期間,他出版《抗日三字經》;創作發表愛國歌曲數十首,其中如《中華民族戰歌》、《十裏送夫》等都在當時產生過不小影響。由於當時的紅軍隊伍中也流行黎錦暉的歌,陳毅曾代表中***中央派人給黎錦暉送錢,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後因故終未成行。他對革命充滿同情,1927年“四壹二”後,田漢把中***早期黨員錢壯飛的女兒錢蓁蓁托付給黎錦暉,黎錦暉知道錢的特殊身份,表示壹定會照顧好他女兒。在黎錦暉的悉心培養下,錢蓁蓁的歌舞表演潛質很快被發掘出來,與王人美、薛玲仙、胡笳並稱歌舞社的“四大天王”。並認黎錦暉為義父,取名黎莉莉。後黎錦暉應邀創作彩色歌舞劇有聲電影《芭蕉葉上詩》,讓黎莉莉、王人美主演,從此把黎、王二人領上銀幕。後來黎莉莉能成為三四十年代當紅影星,黎錦暉具有重要影響。年過九旬至今健在的黎莉莉,談起當年的引路人,仍深深感念。
黎錦暉的才華不僅表現在音樂方面,他還曾編寫各類教科書,編輯多種報刊,1920年至1927年在上海任中華書局編輯所國語文學部部長和國語專修學校校長,在推廣國語上,曾有過突出貢獻。他壹生對兒童教育情有獨鐘,除創作兒童歌舞劇、兒童歌曲外,還曾創辦主編兒童讀物《小弟弟》、《小妹妹》、《新少年》等。1922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壹本由黎錦暉創辦編輯的“可以陶冶兒童的性情,增進兒童的智慧,使他們成為健全的國民,替社會服務,為民族增光”的兒童刊物,取名《小朋友》。4月26日正式出刊。它印刷精美,內容包括詩歌、小說、謎語,還有小朋友自己的作品。兩三期後,即成為風靡全國及南洋、日本等地的熱銷刊物。當時沒有人專為孩子們寫作,作為部長的黎錦暉就動員“國語文學部”的編輯們為《小朋友》寫稿,他自己更是熱情高漲,樂此不疲。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在回憶《小朋友》對他的影響時,深情寫道:“中華書局出的兒童周刊《小朋友》,誇張壹點兒說,其時風行全國,我在交通不便的鄉間也接觸到了。它不僅作為我給學生們選擇課外讀物的寶庫,同時也作為我學習寫作的藍本,它是我在文學修養、寫作實踐上不出聲的壹位好老師,是它,循循善誘地引起了我的創作沖動,並展示了美好的學習榜樣。”2002年,《小朋友》迎來它80歲“生日”,這恐怕是中國最長壽的兒童刊物。
2001年9月,文化部音樂司、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所、中央音樂學院在北京召開了“紀念黎錦暉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黎錦暉音樂創作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指出:“紀念黎錦暉的意義超過紀念黃自、蕭友梅。”有人說:當年批評黎錦暉是壹種“無知和偏見”。並強調,研討會做了解除“禁區”、為黎錦暉先生的“跨世紀懸案”揭謎的工作。
黎錦暉,湖南湘潭人,早年畢業於長沙高等師範學校。父松安,晚清秀才。黎家***八子,依次為錦熙,語言學家;錦暉,音樂家;錦耀,礦業專家;綿紓,教育專家;錦炯,鐵路橋梁專家;錦明,作家;錦光,音樂家;錦揚,作家。可謂滿門俊彥。 摘自《人物ABC網》
希望能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