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王守仁《王守仁貴州傳》

王守仁《王守仁貴州傳》

明朝五宗鄭德元年(1506),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被朝廷判處四十年徒刑,貶謫到貴州隆昌(桂陽府修文縣,今貴州省修文縣市隆昌鎮)任職。途中劉瑾派人追殺,他機智地化險為夷。王守仁認為,人心天生就包含著世界運行的規則(心即理性)。我體會到“聖人之道,自足也,實事求是也是壹種錯誤。”每個人都有聖人的光明品質,而這光明品質就是良知,良知從外部尋找東西是不對的。)史稱“龍場悟道”。在隆昌這種清靜而艱苦的環境中,王陽明結合自己這些年的經歷,日夜反思。壹天深夜,他突然恍然大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這期間,他寫了《在龍場訓練全體學員》。他的很多弟子對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事”的理論感到不解,問他:南山的花樹和我的心有什麽關系?他回答說:“當我沒有看到這朵花的時候,它就和我的心壹起死了。”我來看這朵花的時候,有壹段時間明白了它的顏色。我知道這朵花不在妳的心外。"七年後,他自己敘述了這壹傳奇的開悟,說:"早年守仁,耽於詩章之學,既是正統之學的壹知半解,又苦於各種意見的紛擾,以致不能入。因為求舊釋懷,心裏慶幸有機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但由於孔子的教導,兩者存在差異,日常使用的措施往往有所欠缺。違規來回走,又信又疑。後來被貶龍場,困在異國他鄉,忍讓。他仿佛有了覺悟,經歷了探索,更是忽冷忽熱,證五經四君子,定河則釋海。然後感嘆聖人之道,坦蕩如道。

陽明寺是為紀念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1472-1528)而建。位於城市東部山麓的扶風山風景區(陽明寺),依山呈階梯狀,總面積約64畝,建築面積約30畝。壹寺二祠(扶風祠、王陽明先生祠、尹道真先生祠)形成了陽明寺獨特的古建築群,以王陽明先生祠為主體。這裏環境幽靜古色古香,1982被市政府授予。貴陽陽明寺景區,曲徑通幽。古樸的明清建築與高聳的古柏、百年銀杏、桂花、竹子相映成趣。甚至還有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和東漢貴州學者胤禛先生的靈堂,用漢白玉供奉兩人的坐像。同時還收藏了歷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和壹些珍貴的對聯、牌匾。在遊廊和庭院裏,擺放著各種名貴的花卉和盆景,周圍是花壇和綠地,還有供遊客休閑娛樂的石桌和長凳。古樸的建築,優雅的環境,就像壹幅靜謐的山水畫,讓人品味,讓人思考,意境特別悠長。

龍門書院位於貴陽市扶余橋南岸翠微花園。康熙七年(公元1708),因貴州巡撫劉殷舒,改名為“劉公廟”。劉殷舒先後三次在黔任職14,以“功績卓著,謳歌官民”,故立祠供奉。祠堂修繕後,仍沿用龍門書院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