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鳥鳴澗>

<鳥鳴澗>

鳥鳴澗 體裁五言絕句

作者:(唐) 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編輯本段]文學知識

壹、作者資料

[編輯本段]王維的生平經歷

他與其小壹歲的弟弟縉均自幼天資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壹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壹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曾有這樣壹段故事:壹次,壹個人弄到壹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壹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在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壹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壹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壹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幹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壹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卷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幸在亂中他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於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壹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沈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壹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誌”,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陶淵明遺風。

[編輯本段]解析

這首詩全春山之靜。“靜”被詩人強烈的感受到了。為什麽呢?是由於“人閑”,也就是人靜。人靜緣於心靜,所以覺察到桂花的墜落。

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景,襯托出春澗的幽靜。

鳥鳴澗,是壹處風景極優美的地方。澗,是山澗,夾在兩山間的流水。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山夜晚異常幽靜的景象。詩的大意說:在寂靜沒有人聲的環境裏,桂花自開自落,好像可以感覺到桂花落地的聲息。夜靜更深的時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無所有。月亮剛出,亮光壹顯露,驚動了樹上宿 的小鳥,它們在春澗中不時地鳴叫幾聲。

這首詩主要寫春山夜靜。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 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壹絲絲芬芳。總之,“落”所能影響於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裏,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寫空靈閑靜的環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細細地啼聽花落鳥鳴的天籟,他的內心寧靜淡泊,但又富於幽雅情致。靜到極處的自然在詩人筆下有聲有色,生意盎然。月出無聲,而山鳥驚飛,這是動靜相襯的藝術佳境。《而庵說唐詩》:"右丞精於禪理,其詩皆合聖教。"《唐詩箋註》:"閑事閑情,妙以閑人領此閑趣。"《詩法易簡錄》:"鳥鳴,動機也;澗,狹境也。而先著'夜靜春山空'五字於其前,然後點出鳥鳴澗來,便覺有壹種空曠寂靜景象,因鳥鳴而愈顯者,流露於筆墨之外。壹片化機,非復人力可到。"

這首詩是王維山水詩中的代表作品之壹。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的精妙之處在於“動”、“靜”對比襯托的詩情畫意。首句“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便以聲寫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將“花落”這壹動態情景與“人閑”結合起來。花開花落,都屬於天籟之音,唯有心真正閑下來,放下對世俗雜念的摯著迷戀,才能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壹個“空”的境界。當時的背景是“深夜”,詩人顯然無法看到桂花飄落的景致,但因為“夜靜”,更因為觀風景的人“心靜”,所以他還是感受到了盛開的桂花從枝頭脫落、飄下、著地的過程。而我們在誦讀的同時也似乎進入了“香林花雨”的勝景。此處的“春山”還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見白天的喧鬧的畫面:春和日麗、鳥語花香、歡聲笑語。而此時,夜深人靜,遊人離去,白天的喧鬧消失殆盡,山林也空閑了下來,其實“空”的還有詩人作為禪者的心境。唯其心境灑脫,才能捕捉到到別人無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便是以動寫靜,壹“驚”壹“鳴”,看似打破了夜的靜謐,實則用聲音的描述襯托山裏的幽靜與閑適:月亮從雲層中鉆了出來,靜靜的月光流瀉下來,幾只鳥兒從睡夢中醒了過來,不時地呢喃幾聲,和著春天山澗小溪細細的水流聲,更是將這座寂靜山林的整體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有異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壹句古語,古來好詩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記敘出來。而我們在低吟淺酌之時,腦海胸襟似乎也隨著詩人的文字進入到那片清幽絕俗的畫面之中。

[編輯本段]詩意

春天的晚上寂靜無聲,只有春桂在無聲地飄落。寂靜使春夜裏的山更讓人覺得空空蕩蕩。月亮出來了,山雀竟然被月光驚動,時時發出的鳴叫在山澗中回響。

[編輯本段]詩的景色

關於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壹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壹種。另壹種意見認為文藝創作不壹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臥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作中是允許的。不過,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之壹。五首詩每壹首寫壹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而不同於壹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還有壹種解釋是說《桂花落》是唐代的壹首歌曲。

鳥鳴澗 桂樹枝葉繁茂,而花瓣細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間,並不容易覺察。因此,開頭“人閑”二字不能輕易看過。“人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壹絲絲芬芳。總之,“落”所能影響於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裏,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裏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於它們已習慣於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變化,亦可想見。所謂“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王維所處的是盛唐時期,不同於建安時代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大背景是安定統壹的盛唐社會,鳥雖驚,但決不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它們並不飛離春澗,甚至根本沒有起飛,只是在林木間偶爾發出叫聲。“時鳴春澗中”,它們與其說是“驚”,不如說是對月出感到新鮮。因而,如果對照曹操的《短歌行》,我們在王維這首詩中,倒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壹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裏,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這首詩也是這樣寫的。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即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壹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註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鳥鳴山更幽”,這裏面是包含著藝術辯證法的。

澗:是山澗,夾在兩山間的溪溝,夾在兩山間的流水。

閑:安靜。

空:空空蕩蕩。

時:時而,偶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