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杜甫的思鄉詩的詩句

關於杜甫的思鄉詩的詩句

1.杜甫鄉愁詩

《春望》年代:唐 作者: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恨別》年代:唐 作者: 杜甫洛城壹別四千裏,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閣夜》年代:唐 作者: 杜甫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版本壹)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版本二)《日暮》年代:唐 作者: 杜甫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

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頭白燈明裏,何須花燼繁。《詠懷古跡五首》年代:唐 作者: 杜甫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雲山。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壹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壹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裏,玉殿虛無野寺中。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壹體君臣祭祀同。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壹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誌決身殲軍務勞。《月夜憶舍弟》年代:唐 作者: 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首》年代:唐 作者: 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春遠》年代:唐 作者: 杜甫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

日長唯鳥雀,春遠獨柴荊。數有關中亂,何曾劍外清。

故鄉歸不得,地入亞夫營。月二首》年代:唐 作者: 杜甫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刁鬥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歸雁》年代:唐 作者: 杜甫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

見花辭漲海,避雪到羅浮。是物關兵氣,何時免客愁。

年年霜露隔,不過五湖秋。

2.杜甫的思鄉詩有哪些

杜甫——《月夜憶舍弟》

年代:唐

作者:杜甫——《月夜憶舍弟》

內容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賞析: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壹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壹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壹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壹片淒涼景象。沈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壹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沈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壹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麽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麽壹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壹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沈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壹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蔔,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兩句進壹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壹結無限深情。讀了這首詩,我們便不難明白杜甫為什麽能夠寫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那樣凝煉警策的詩句來。深刻的生活體驗是藝術創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壹句壹轉,壹氣呵成。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壹觸動,千頭萬緒便壹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淒楚哀感,沈郁頓挫。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 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幹?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3.思鄉詩句杜甫的詩

杜甫——《月夜憶舍弟》

年代:唐

作者: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1、《春望》 杜甫·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

2、《恨別》 杜甫·唐洛城壹別四千裏,胡騎長驅五六年。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

3、《閣夜》 杜甫·唐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

4、《日暮》 杜甫·唐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石泉流暗壁,。

5、《詠懷古跡五首》 杜甫·唐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雲。

6、《月夜憶舍弟》 杜甫·唐戍鼓斷人行,秋邊壹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

7、《絕句二首》 杜甫·唐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江碧鳥逾白,。

8、《春遠》 杜甫·唐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唯鳥雀,春遠獨柴荊。數有關中亂,。

9、《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杜甫·唐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

10、《歸雁》 杜甫·唐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見花辭漲海,避雪到羅浮。是物關兵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