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中國有三條茶馬古道:
第壹條是陜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大陸茶葉西行回馬的主要道路。
二是陜西的茶馬古道,康藏(古道),主要是陜西人開通的;
滇藏第三茶馬古道。[3]
陜甘茶馬古道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壹。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駱駝。茶馬指賣茶給馬(這裏的茶和馬都是商品)。
陜康藏茶馬古道——古道[4]始於唐代,由古代西南邊疆的陜西商人與茶馬交流而形成。明清時期,政府控制茶葉的銷售,劃分不同的區域。最繁榮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被稱為茶馬古道。所以陜西的茶馬古道,康藏是當時能賣全國茶葉的。川藏茶馬古道是陜康茶馬古道的壹部分。東起雅安,雅周產茶區,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到達不丹、尼泊爾、印度。全長近4000公裏,歷史超過1300年。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與內地不可或缺的橋梁和紐帶。
滇藏茶馬古道形成於公元6世紀後期。它起於雲南主要產茶區西雙版納的伊吾、普洱,經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市、香格裏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的重要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特的商品產地和中轉集散地,歷史悠久。
動作編輯
結
茶馬古道是政治和經濟的紐帶。它促進了西藏和祖國的統壹以及西藏和中國人民之間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通過這條古道,藏區人民不僅得到了內地生產的茶葉等產品,還彌補了藏區的不足,滿足了藏民的需求。而且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藏區打開了大門,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引入內地。建立持久的互補互利的經濟關系。這種互補關系使得藏漢民族形成了經濟上相互依存、相互依存的格局。這進壹步促進了藏區與祖國的統壹和藏漢民族的團結。歷史上,宋明兩朝雖然沒有在藏區駐紮壹兵壹卒,但始終與藏區保持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使得藏區各部臣服聯合。其中,茶馬古道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經濟發展
茶馬古道促進了藏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沿著這條道路,伴隨著茶馬互市,不僅內地的工農業產品大量傳入藏區,豐富了藏區的物質生活,而且內地的先進技術、工藝和能工巧匠也進入藏區,促進了藏區的經濟發展。比如,由於茶葉運輸的需要,從內地傳入藏區的制革技術,發展了藏區的皮革加工業;又如,由於商業貿易的發展,內地的淘金、蔬菜種植、建築、金銀加工等技術和技術人員通過這壹渠道大量輸入,促進了藏區農耕技術、采金技術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由於交易商品的擴大,藏區的冬蟲夏草、貝母、大黃、秦艽等藥材得到了發展,也促進了卡墊、杜松子、民族手工藝品的生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據統計,宋代四川產茶3000萬斤,其中壹半經由茶馬古道運往藏區。在明代,通過莉雅和刁門口岸交易的四川茶葉有3萬種,占全部四川茶葉的80%以上。清代通過箭爐出關的四川茶葉每年達14萬斤以上。同時,大量的西藏土特產也通過這條路輸出。據1934統計,麝香4000斤,蟲草3萬斤,羊毛550萬斤,刺柏6萬多塊等。被從康定運到內地,* * *價值400多萬元。可見漢藏貿易規模之大。在這種貿易的帶動下,藏區的商業活動迅速興起,湧現出“邦達倉”、“三多倉”、“日升倉”等壹批知名的藏商。此處用作商品名);壹個集客棧、店鋪、中介為壹體的特殊經濟機構——鍋莊應運而生。康巴位於這條大道的中心。受這種環境的影響,它首先改變了重農輕商的觀念,養成了經商的習慣。康巴商人以精明能幹著稱。
藏區的崛起
促進了藏區城鎮的興起和發展。在長期的商業活動中,茶馬古道上的許多交易市場、背包客、商業中心和住宿點逐漸形成了供居民居住的城鎮。它促進了西藏社會的城市化發展。比如射箭爐,到了元代還是壹片荒涼的山溝。明代刁門、兗州茶馬道開通後,逐漸成為大渡河以西各路隊伍的集散地。到了清代,它開辟了瓦斯溝路,修建了瀘定橋,並在原地設立了茶門,很快成為壹座“華迷雲集、商賈雲集”的商業城市。關外西藏等地的馱隊在這裏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全國各地的商人在這裏聚集。形成了專業茶葉幫、專門經營黃金麝香的金鄉幫、專門經營布匹哈達的瓊布幫、專門經營藥材的山藥幫、專門經營綢緞的官貨幫、專門經營蔬菜食品的幹菜幫、專門經營鴉片雜貨的雲南幫。這裏有48個鍋碗瓢盆,32家茶葉店和幾十家經營不同商品的公司。出現了縫茶、制革、餐飲、五金等新興產業。民居、商店、醫院、學校、政府機關、街道紛紛建立,形成了壹座繁華熱鬧、聞名中外的“流浪之城”。再比如昌都是川藏、滇藏、青藏三條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隨著茶馬貿易的發展,它已成為康區的壹個重要城鎮和另壹個漢藏貿易中心。
文化交流
它溝通了藏族、漢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茶馬貿易的興起,讓大批西藏商旅、使節有了深入祖國內地的機會;與此同時,大量漢族、回族、蒙古族、納西族的商人、工匠和駐軍進入藏區。在長期的交流中,我們增進了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親和力,形成了兼容、尊重、融合的文化新格局。在茶馬古道上的許多城鎮,藏族與漢族、回族等外來民族關系密切、和睦,藏族文化與漢族文化、伊斯蘭文化、納西族文化等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在某些方面相互吸收,產生復合、交融。比如在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有金碧輝煌的雍和宮、關帝廟、傳諸宮、土地廟等中華文化建築,有的地方還有清真寺、道觀。全國各地的商人還在城內設立了秦晉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等組織,並將川劇、秦腔、京劇等劇種引入藏區。不同民族的節日都被* * * *過;不同民族的飲食互相吸收;不同民族風俗互相尊重的文化和諧。文化的交融促進了血緣的親和,這裏湧現出大量漢藏通婚家庭。茶馬古道綻放民族團結之花。
束河茶馬古道情歌
要進入束河古村,村口的青龍橋是必經之路。雖然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但是依然寬闊平坦。藍色的青龍河在橋下流淌,河邊有茂密的楊樹和柳樹。白色的梨花、紅色的海棠花和桃花每年都會盛開,為村民們提供甜美的果實。這個家鄉的美味,是古道上的藏民和蜀河各地旅行的皮匠永恒的記憶。
沿著青龍橋往西走,有壹條五花石路,石頭上的暗紅紋路依然可見。老人說,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壹群常年在茶馬古道上奔波的束河商人捐鋪的。因為經常和藏民做生意,當地人都叫他們“藏民”。束河街是他們的牽掛,也是他們商旅生涯的起點和終極期待。
束河就像街道中央的壹個大花園,四條小巷從束河街向四面八方延伸。東邊的壹條穿過麗江古城,南邊的壹條通往吉谷行政村,北邊的壹條通往白沙行政村,西北的壹條是過去通往迪慶藏區的要道,也就是茶馬古道。
沿著發源於九鼎龍潭和小地譚笑的小河,藏民們踏上了兩條險象環生的商旅古道:壹條從松雲村通往西南的黃山韶山古道,從拉什到石鼓、巨甸、魯甸,過裏底坪,過未夕保和鎮,到達瀾滄江邊,沿河北上,過燕子巖棧道,再過劉同河進藏;第二條路,經過九鼎龍潭和坡底的譚笑,蜿蜒到西邊的玉龍雪山。經文海村直抵麗江龍蟠,過金沙江,過十二道欄桿,到達中甸縣城,再過橋,從奔子欄乘獨木舟過河,過白芒雪山到德欽市,再過劉同,過梅裏雪山到西藏。兩條古道各走六千裏,走壹趟要三個多月。
棧道、滑索、雪山,古道上的每壹條險路都可能是藏民的歸宿。在他們勇敢而壯麗的生活中,他們常常需要浪漫的關懷。有的藏民在家裏娶壹個勤勞孝順的姑娘叫“戴月”,在藏區娶壹個溫柔賢惠的“卓瑪”。遠離錢山,很多納西族姑娘和卓瑪壹輩子都沒見過面,心裏也確實會互相包容甚至感激,把長長的思念傾註在那個“把頭別在腰帶上”的男人身上。這個傳統今天已經不存在了,但是納西族和藏族有血緣關系的藏族人經常在束河見面。所以在束河喝純酥油茶並不難。
藏族人走過的茶馬古道可以追溯,但另壹條發源於束河的古道卻壹直沒有蹤跡。在這條看不見的路上,還有另壹群人“壹把錐子壹根紗線就能走遍天下”。他們是束河鞋匠。
9宗教
三教在康定和諧相處
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大雪山中部,有壹個小鎮——康定,面積只有1.45平方公裏。從65438+20世紀60年代開始,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就在小城共存。在100年的傳教生涯中,他們壹直和睦相處,成為美麗的談資。該清真寺38歲的伊瑪目馬澤誌至今還記得2003年4月康定天主教堂新神父李倫即位時的熱鬧場面,邀請他和各宗教代表出席儀式。
1646年間,回民開始在康定謀生。康定縣居住著400多名穆斯林。清真寺旁邊,專門建了壹所回民小學。72歲的回族大媽陳風雲正在清真寺裏為即將到來的“開齋節”做準備。她有很多藏族朋友,有的信藏傳佛教,有的信天主教。“我們關系很好,都是很好的朋友。”陳阿姨說。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局長張建全介紹,他在康定從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遇到宗教之間的沖突。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歷史上曾是繁華的商貿中心。700年來,藏族商人從西藏帶來麝香、蟲草、黃金、馬匹,到康定與內地商人帶來的茶葉、絲綢進行交易。正是這種族際貿易的繁榮,帶來了康定各民族的大融合。離清真寺不到100米就是康定的天主教堂。1860年,巴黎外國傳教會傳教士丁奉教廷之命赴西藏傳教,途中受阻。他回到康定,在康定北郊設立教堂傳教,開啟了天主教在康定傳教的歷史。該縣300多名天主教徒中,有200人是藏族。天主教堂的牧師李倫說:“雖然該縣3萬多人口中大多數人信仰藏傳佛教,但當地政府積極保護信徒較少的宗教,這裏有良好的宗教信仰環境。”距康定天主教堂約150米,當地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安覺寺,已有380多年的歷史。
10的研究
“茶馬古道”之名穆與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周共同發表了題為《茶馬古道研究模式與意義》的文章。他們認為:
茶馬古道風光(17照片)
首先,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最高的貿易通道。
第二,茶馬古道壹直是民族融合和諧之路,見證了千百年來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因茶而形成的血肉之情。藏族史詩《格薩爾》說:“漢朝的貨物運到藏區,我們這裏卻不生產這些東西?不,只是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起來。”這是藏族人民對茶和茶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遊牧民族也是如此。
第三,茶馬古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為人類尋找永恒的家園提供了許多經驗證據。發源於青海瀾滄江,流經西藏,進入雲南,經過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最後從越南向南奔流。
茶馬古道之路
大海。正是產於瀾滄江流域的雲南大葉茶的遠征,聯系了中外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從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文化淵源。雖然我國西南、西北的茶馬古道上民族眾多,但他們的第二語言統壹在西南官話之下,這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少有的範例,無疑也是茶馬古道的又壹大貢獻。
第四,茶馬古道是佛教東傳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商品承載文化,茶馬古道也是宗教之路。基督徒和商人走在壹起,給這些地區帶來不同的信仰。如藏傳佛教在滇西北的傳播,進壹步促進了納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幾個民族之間的友誼。
11文化旅遊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新格局,圍繞“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標,普洱將突出“茶文化旅遊”主題,大力培育以茶文化、茶馬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充分利用和發揮茶產業優勢,實現茶產業與旅遊產業的雙贏互動。
普洱市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是著名普洱茶的重要產地之壹,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區之壹。同時,普洱市是壹個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自然生態資源、水景資源、人文旅遊資源眾多,茶文化、民族文化、港口文化優勢明顯。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67%,茶園達到31.8萬畝,旅遊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普洱市將以普洱文化和特色旅遊資源,以及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為基礎,依托“普洱之都、中國茶城、世界茶源”的品牌優勢,利用良好的自然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重點旅遊項目建設為載體,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全面提升普洱市旅遊產業品質和綜合競爭力,把普洱市建設成為雲南省新型旅遊城市。同時,以“觀光普洱、美食普洱、快樂普洱、健康普洱”為口號,將普洱市打造成為“世界普洱休閑養生旅遊度假區”。
普洱市擬打造“壹城三區四線”旅遊新格局。“壹城”是以思茅區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的生態健康度假旅遊城市;“三區”即規劃建設以思茅區為核心的思茅歡樂養生度假旅遊區、以景邁山高山生態茶園為基礎的原生態茶文化休閑旅遊區、以思茅區、寧洱縣為主體的普洱茶馬文化探險體驗區;“四條線”規劃建設西部邊境民族文化旅遊景觀線、北部原始森林景觀神奇探險旅遊景觀線、東部茶馬文化旅遊景觀線和東南部異域民族風情邊境旅遊景觀線。
根據科學論證,提出“旅遊景區十大創意設計工程”:壹是普洱市要創造性地建立普洱市民俗文化村,開展快樂的普洱民俗遊;二是要規劃建設國際壹流的溫泉養生度假區,開展普洱高端度假休閑遊。三是要在普洱市思茅河規劃建設十裏民族美食長廊,開展民族美食體驗遊;四是要規劃建立普洱民族文化藝術宮,開展民俗文化藝術、茶文化體驗遊;五是要恢復普洱市月光寺建設,引導群眾開展宗教文化旅遊;六是要有計劃地修復普洱市武文寺,開展普洱市歷史文化尋蹤遊;七是要規劃指導寧洱縣建立普洱府,開展普洱市茶馬文化體驗遊;八是要規劃改造普洱市思茅區朱軾街,開展古街觀光購物遊;九是要在普洱市規劃建設茶文化景觀走廊“茶都大道”,開展普洱市觀光旅遊;十是整合改造普洱市茶園資源和制茶企業,開展普洱市現代茶產業觀光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