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思: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以詩歌來感發意誌,促使個體向善求仁的自覺,以禮實現人的自立,最後在音樂的教育熏陶下實現最高人格的養成。
出自《論語·泰伯》,本章裏孔子提出了他從事教育的三方面內容:詩、禮、樂,而且指出了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學生不僅要講個人的修養,而且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
擴展資料
古代戲曲常被研究者們譽為“詩劇”,從文律的角度看,每支曲牌都統攝著壹組固定的句式,每壹句式都有固定的字數,每個字都要強調平仄四聲;從音律的角度看,每支曲牌又都有其相對穩定的腔調和旋律,也就是說,在古典戲劇中文本與音樂是有機地結合在壹起的。
音樂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現形式。據《論語》記載,孔子的學生子遊做武城宰時,就曾以弦歌的形式來宣揚教化。
曲譜又是傳統曲學的主要著述形態與批評模式,其中不僅凝聚著填詞技法、歌唱技法的精華,而且立體交叉地反映戲曲韻律論、聲樂論的成就,並兼具曲選、曲目、曲論之作用,在我國古代戲曲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中曾占有重要地位。
論語·泰伯篇***計21章,本篇的基本內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孔子在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壹步發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曾子在若幹問題上的賞析。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