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為“蜀相”,而不是“諸葛祠”,是因為詩人寫這首詩意在人而不在祠。詩又自祠寫起,是因武侯祠廟而思蜀相。《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遊覽武侯祠時創作的壹首詠史懷古詩。
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去哪裏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三顧茅廬頻繁的商論天下大計,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
全詩蘊藉深厚,寄托遙深,造成深沈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
後代的愛國誌士及普通讀者壹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壹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是中國唯壹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武侯祠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由三國歷史遺跡區、三國文化體驗區及錦裏民俗區三部分組成。
百度百科-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