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先秦文學的基本特征之壹,是什麽不分

先秦文學的基本特征之壹,是什麽不分

先秦文學的基本特征之壹,是文史哲不分。

總體上說,先秦文學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文學創作主體經歷了由群體到個體的演變。

2、先秦文學的形態,壹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壹方面是詩樂舞結合,這種狀態成為先秦文學的壹大景觀。

3、先秦文學的發展與先秦社會、文化的發展相表裏。

下面具體闡述壹下。

壹、先秦文學創作的主體經歷了由群體到個體的演變,個體的身份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先秦根據可考的文獻記載和歷代名家評析,大致可以看出,先秦文學創作主體的演變軌跡:

1、群體創作時期,這壹時期主要出現在文字產生以前的時期,其特點是群謳唱和。其主要作品,應當是勞動樂歌(含農事祭舞),其基本審美趨向是實用。

2、夏、商時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為背景,巫覡作為個體文學創作者開始出現,出於巫術目的而創制的韻文是當時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際到春秋時期,史官從原始宗教中脫離出來,為新興文化的代表,當時重要的作品主要是記人事,觀天象,述舊典的史家散文。

4、西周春秋時期,貴族成為這壹時期文學的主要創作者,他們所獻詩、所采詩是這壹時期留存後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戰國之際到戰國末期,在貴族和庶人之間興起的“士”階層,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諸子散文”是這壹時期最多最具個性的文學作品。

總之,先秦文學作者由群體而至個體,身份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由勞動者、到巫覡、到史官、到貴族,再到士,其演變過程,與文學繁榮的趨勢是相壹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樣性,使文學在體裁、題材、風格等方面異彩紛呈。

二、先秦的文學形態,壹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壹方面是詩樂舞結合。

文史哲不分的,主要包括《尚書》中所列作品、《春秋左氏傳》《國語》《戰國策》中的記人事、記人言的史家散文,春秋戰國各哲學派別的諸子散文如《莊子》、《孟子》等,其創作目的是明確務實的,雖然或質樸或文采,但不少作品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有的達到了散文創作的壹大高峰,有的成為後世多種文體的發端。

早期詩歌的作品,都是有情景、有背景、極具表演性的,《詩大序》(毛詩的總序)中說“言之不足,則詠歌之,詠歌不足,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便是道出了先秦詩體文學的特性,即詩、歌、舞等藝術形式的結合。詩歌只歌誦而不舞的情況,應該最早出現在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和長篇樂府民歌(配樂朗誦、歌唱),而只誦而不歌的時代,則應最早出現於朗誦文學的自覺時代--魏晉。

三、先秦文學的發展,是與先秦社會特別是文化的發展相表裏的,並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各自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夏商及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

1、夏商時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學從內容上看,大多是與原始宗教緊密聯系在壹起的。

2、自西周開始,中國進入了以禮樂為標誌的理性文明階段,時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禮重德,因而周代文學更加關註歷史、社會、人生。如,歷史散文借修史來表達對現實的關註等。

3、戰國時代的文學,從內容上看,雖然學派林立,百家爭鳴,但都表現出立足現實、著眼現實的特點,很少提及春秋時流行的“天命”等思想。從藝術上看,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產生了不同於前代,又風格各異的散文和詩賦。